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分析历史文化纪录片价值消解

分析历史文化纪录片价值消解

收藏本文 2024-03-14 点赞:5910 浏览:208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历史文化纪录片是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与表达,并以此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意味。①上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潮中,以《望长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借大江大河、丝路长城、运河古都等民族意象,成为抚慰国人的良药。纪实手法深入人心,跟拍使观众心灵震撼,形成了荧屏上的历史文化大餐。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价值诉求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价值由认知(真)、审美(美)与(善)构成。首先,“真指人们认知与客观现实符合……它不仅取决于主体认识上的主观性,更取决于主体认识与现实的关系”。②亦即实现于观众求真求实的心理过程中,目之所及皆可信之物,这是基础价值。其次,如苏珊·朗格所言“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表现人类情感与知觉的形式”,③历史文化纪录片表达的真实与表现的艺术并不矛盾。真实前提下艺术化表现(如造型、画面、剪接)使观众接受的过程充满美的感受,直接构成纪实审美。最后,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特殊文化内涵规约了其社会价值。人文关怀和文化传承不可忽视,前者是现代史观视野下的历史评价,审视人的境遇,以前行的眼光回望人类历史;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历史文化纪录片形象生动地实现其文化传承之价值。
该文化价值传播框架似乎已难满足当下娱乐工业的传播预期,于是“情景再现”(或称搬演、真实再现)创作手法进入。“情景再现”是指纪录片的一种创作技法,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以扮演或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计,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已经发生的事件或人物心理的一种电视创作技法。④《复活的军团》、《敦煌》、《故宫》、《圆明园》、《新丝绸之路》、《玄奘之路》的高收视率,也引发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情景再现的底线为何。虽然论争在继续,但面对高收视率,质疑声愈显微弱。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价值是分析情景再现理由的根本,应从历史传承与接受心理两方面正视情景再现对历史文化纪录片核心价值的消解。
被虚构的历史与传承:真实与创意
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文化纪录片进入鸿篇巨制时代,情景再现手法频现,画面豪华、制作精良,可谓纪录“大片”。郑和船队乘风破浪,斯坦因等人带驼队迈沙漠寻敦煌,官员匆匆上殿早朝等情节成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支持者认为“作为纪录片创作新手段、表现新形式,情景再现是值得肯定的”、“对现实创造性处理……转变纪录片直观形象……形式美得到扩张……审美趋大众化”⑤等,归纳为形式活泼易接受。但纪录片的真实底线丧失殆尽,眼前已非二手信息,而是彻底的虚检测信息。如此代价换得活泼易接受,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基础价值已丧失。
外部真实因表演而缺失;本质真实失去画面依托而诉诸解说,退回“给解说配画面”的宣传时代。历史文化是过去,资料缺乏是客观情况,但得不到真画面就以检测充真,请演员搭布景塑造人物、表演历史,这是放弃真实的堕落行为。“纪录片”概念明确反映该片种基本性质和策略:纪录。《朗文英文词典》界定其为“通过艺术提供事实”;美国《电影术语汇编》定义为:“一种非虚构影片,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取材实际生活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发展”,⑥可见事实是纪录片的基础。艺术创意除题材外“通过剪辑和音响来增进”。这与格里尔逊“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相承,有效保证记录客体的价值转移给片子,而非“对表演的创造性处理”。
历史传承是继承用文字、图画和影像记载的历史文化,文字虽不便,真实性却可建构。现代手段多元,反用虚构方式消解历史文化价值。纪录片“记录今之事,即为明之史”,⑦情景再现初只示意,而今公然叙事,甚者对白,已与影视剧无异,极大漠视观众,误导少年,迷惑后世。当讨伐“抗日神剧”歪曲历史侮辱观众时,纪录片表演何尝不是如此?《周公传》中周公、武王帅气逼人;《圆明园》建筑依靠有限遗址和“四十景图”实现整体还原;《唐山大地震》大量演员还原天旋地转、屋倒房塌的惨烈;《前清秘史》人物是电视剧《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中刘德凯、马景涛的扮相,多处片段如此。这些纪录片的社会历史责任何在?如此戏弄历史,抛弃真实,不深入调研理由,真实完全被创意取代,此类历史文化纪录片能传承什么?
被漠视的观众与视觉冲击:真实度与真实感
从接受角度审视,情景再现透支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真、善、美”的核心价值,创意消解了“真”,“美、善”流失在观众接受层面。
有论者认为“形式美、可视性强、表达的真实”是其长处,但观众真的需要华而不实的形式?“表达的真实”有了,接受的真实感何来?是尊重还是漠视观众?
2008年央视《夕阳红》节目播出《一定要找到你》,讲述售票员温德军20多年前抢救一位孕妇的故事,多用情景再现的手法。河北电视台“感动省城十大人物之温德军”放弃情景再现,大量走访,采用回忆、老照片、当年村庄、房屋、弯曲小路、已长大孩子的照片对比、已近中年的母亲讲述等一组镜头,收到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⑧可见,认真研究对象,保证客观真实度也能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凤凰卫视历史纪录片一贯重视采访、物件及古今对比达到的真实感。
真实再现在中国风靡之时,欧洲、日本却保持了纪实手法。BBC历史文化纪录片如《基督教历史》、《艺术创世纪》等都将历史遗迹、文物等与现代人视角结合,由主持人引领探访古迹。NHK也很少用情景再现手法而多用采访及古今对比,如《始皇帝系列》等。
回看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中“罗生门式”纪录片(指《蓝色警戒线》、《证词》等),表面似乎放弃客观真实,引入一种更新、更偶然、相对的、后现代的真实。⑨搬演手法是为达到真实的模拟推导手段,如几何推导,而手段非看点,过程和结果真实才是“罗生门”式重要对象。而历史文化纪录片表现任何历史事物、画面皆为观众看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可表历史文化纪录片价值消解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演,《建国大业》、《孔子》等“严格遵守历史”的片子是否也属于纪录片?但显然没有真实感。
创作真实度能多大程度上转化为观众真实感是一个很实际的理由。搬演严重抹杀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真实度,面对检测象,观众心里要感觉到真实感很难。
结 语
历史文化纪录片是文明延续的火种,对人类文明的深思、总结与展望都是其核心价值,观众对其喜爱以真实为前提。情景再现是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无奈之举,并非良方,从长远来看,对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价值有消解作用:本体真实被表演,理念真实无依托。反思情景再现,应使纪录片人觉醒。
注释:
①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②张红军:《纪录影像文化论》,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③【美】苏珊·朗格:《艺术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5页
④郑德梅:《浅析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使用》,《电影评介》,2010年第6期
⑤余辉:《纪录片情景再现手法美学作用》,《声屏世界》,2005年第10期
⑥任远:《纪录片的理念与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⑦【荷】尤里斯·伊文思:《摄影机和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37页
⑧李彤:《“情景再现”的利与弊》,《学周刊》,2011年第11期
⑨姚克波 陈震宇:《论“搬演”与纪录片的真实性》,《新闻界》,2005年第4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