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试谈环境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第一竞争点

试谈环境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第一竞争点

收藏本文 2024-03-15 点赞:14414 浏览:6014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以县域经济发展竞争点的形成切入点,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同资源竞争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环境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的结论。
[关键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环境资源;第一竞争点
“县为国之基,民乃邦之本,”自从县制秦定以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县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同时也流传着一种治国理政的金科玉律:“郡县定,天下安”。县域经济覆盖着城市和乡村,兼有农业和工业,是宏观与微观、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区域经济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任何一个县域经济要得到发展,需要根据本县域的县情制定出推动本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政策,而政策的制定首先要了解本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点。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点的形成

(一)中国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处在不同的梯度上是县域经济发展竞争点形成的客观理由。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可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创新和扩展主要是局部范围的扩展和大范围的扩展两种形式。
局部范围的扩展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照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邻近城市或区域转移。这是因为当社会上对新产品的需求增大时,创新的发源地已经没有能力单独发展生产满足市场的需求水平时,邻近的城市或区域凭借近水楼台的优势,会把这种产品承接过来。即使承接地有技术力量不完备和协作条件不成熟等不利因素,也可以依靠与创新地之间已经建立的密切关系通过协作使理由得到解决。
大范围的扩展则是创新活动的发源地按全国或地区的城市和区域系统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这时决定推移的方向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差距。而梯度划分正是这种差距的反映。只有处在低一级梯度上的城市或地区才能接受上一梯度城市或地区的创新产品或创新部门,然后依次类推。最后扩展到县城与乡镇与广大农村。依据梯度理论,中国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处在经济发展的低梯度地区,在承接高梯度地区转移来的产业时因条件不同必定会形成不同的竞争点。

(二)政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加速了县域经济发展竞争点的形成

“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网,2011)”表明新世纪新阶段的县域经济是新型的县域经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正在向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各县域的情况不同,必定在资源、产业、产品等不同领域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竞争点。

(三)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县域经济发展竞争点的形成提供契机

金融危机加剧了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加快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将来经济的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次重大经济变革。中国处在不同经济梯度区域的地区均在利用此次金融危机的机会提升自己的经济发展梯度,高梯度地区的经济通过转移次梯度产业为向更高梯度提供空间,低梯度区域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为提升自己的经济发展梯度在承接高梯度区域转移出来的产业时必定形成不同的竞争点。
经济梯度推移之所以能够进行,一方面是扩散地区有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愿意进行扩散;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承接地区存在着接受扩散的资源引力。推移方向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接受地区资源引力的状况。不管是局部扩散还是大范围扩散,也无论是依次推进还是蛙式推进,推进的方向和地区,取决于承接地区的资源丰富程度,也就是资源的引力的大小,这种资源的引力就是竞争点。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就是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区位资源、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有对扩散的承接具有不同程度吸引作用,不同的县域内的资源优势具有明显的差别,在承接高梯度地区产业转移特别是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也就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的竞争点。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点分析

任何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县域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劳动力资源竞争点

廉价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对技术、产业有吸引力。但由于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将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而上升。具有一定技术水平,能适应新技术新产业要求的劳动力供给有一定限度,因此这个吸引力是一个递减函数。而劳动力吸引的技术、产业,往往属于层次较低的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大部分县域的劳动力的目前状况是数量多质量低,由于提高县域劳动力的质量不是仅靠县级政府能够完成的,加之提高劳动力质量所需要的成本高时间长,劳动力又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大部分县级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全面提高本县域内劳动力的质量。因此,县级政府靠劳动力输出使本县域内农民脱贫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仅靠县域内劳动力资源丰富使县域经济发展起来的事例为数不多。

(二)区位资源竞争点

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扩散地区空间距离较近,可产生级差效益,容易接受扩散地区的辐射力和扩散效应。适中的位置也便于承东启西、北边南进。因此,区位对技术对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如沿海、沿江、沿边、环境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沿线(铁路、公路)、或交通要道,得益于区位资源优势发展的地方并不少见,如黑河、绥芬河、珲春、凭祥、河口等。但随着交通通讯手段的现代化,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可以缩短空间距离。增强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因此区位场的吸引力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也呈递减趋势。再者,全国大部分县域不具有这一资源优势。区位资源是经济地理位置,它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只有当国内外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该地区发展时,它才能成为资源或优势资源,否则区位资源就不能发挥作用甚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障碍,沿边地区的位置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自然资源竞争点

自然资源具有非再生性或有限性与分布的不均匀特征。在工业对资源需求增大、资源储量减少而上涨的条件下,资源富集区对技术和产业有较大的吸引力。如四川长宁县拥有得天独厚的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自然竹林资源,20世纪80年代,县政府从旅游人手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以“蜀南竹海”品牌吸引游客,并将其建设成国家一级风景区。旅游的发展使基础设施和竹林业开发的资金与技术得到解决。同时也引来了中外合资企业,资金和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竹产品也有了稳定的国内外市场,同时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候景新,1999);江西的宜丰、铜鼓、靖安、奉新等县也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开发竹木系列产品或竹笋罐头产品,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朱舜,2001);福建安溪县曾是出名的贫困县,后来利用县域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茶叶,使安溪县的经济发展进入全国最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之列;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原来是内蒙古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后来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奶业,使县域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山东寿光蔬菜业也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县域经济的典型事例(戴双兴,2003)。这些利用当地资源,突出地方特色,通过发展适合县情的特色农业为突破口,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群,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加工业、怎么写作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群。但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加上某些资源的可替代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随着技术进步、结构调整而降低。况且,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县域毕竟不多,在一个县域内,随着产业层次的提高,对其自然资源种类需求就越多,新增的资源就越稀缺,在一个县域内自然资源的承载量总是有限的。这就使自然资源场的吸引力有递减趋势。如果一个县内的资源以自然资源为主导,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资源特别是软环境资源,那么这个县还只能是旅游业、农业或矿产品的开采为主,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四)经济资源竞争点

县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市场、技术和人才等在内的产业链活动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经济要素。发达的市场是发达地区实现高额利润的重要来源,不断环境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扩大的商品市场、技术市场、是发达地区发展生产,进一步开发新技术、新产业的重要条件。为了保持活力,它们都通过技术输出带动商品输出,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资金与技术:由于新技术的开发、新产业的建立、耗资较大、技术复杂、特别是现代高技术与高产业,往往是成群出现的,形成产业链。在一个县域内往往难以独立进行,因此,资金场与技术场的吸引力很大,特别是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主导时,以技术吸引技术,是比较高级的转移方式,以技术消化技术也很容易,这个引力具有递增趋势。虽然经济资源是县级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竞争点,但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资源也就越丰富,现实中的中国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处于经济发展的低梯度区域,缺少的也是急需的正是市场、资金、技术和人才或产业链这些经济资源。

(五)环境资源竞争点

环境资源竞争点是指县域内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政务环境、社会治安、经济秩序、社会信用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就是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统一。

三、环境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环境资源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资源的优劣直接反映一个地方人们的思想解放的深度、对外开放的广度、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和行政执法水平,最直接的影响着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是指能源、交通、通讯、邮电、给排水、医疗保健等作为居民生活基础条件和公共怎么写作系统,通常称为硬环境。投资者或生产经营者对县域基础设施的需求主要包括基本的能源(水、电、煤、气等)是否基本有保证,潜力如何;县域内的交通和通讯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县域内的生态环境状况与污染状况等。随着我国经济近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直接投资进行硬环境建设,绝大部分县域内的基础设施已经或基本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混合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壮大,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再由政府包揽,社会资本已经以较大的规模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县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约束会逐步化解。环境资源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的中心也逐渐向软环境资源方面转移。

(二)政治法律环境

县域政治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县域对外开放的程度,政府产业政策与对内外资政策对投资者或生产经营者的鼓励与限制程度,经济政策的稳定与连续性,社会的稳定程度,是否会发生群体事件等。法律环境是受资县域能否保证当地和外来资金不受非常规因素的干扰,能否正常运转的因素。如果政府的产业政策与外资政策的开放程度或方向没有稳定性和连续性,随意变更或中断,法律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市场游戏规则不明确,政府和企业操作不规范,甚至经常出现单方面撕毁合同、违约、侵权。就不是良好的政治与法律环境,相反则是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

(三)政务环境

政务环境是指政府及职能部门办事是否公开透明、高效廉洁,执法是否文明规范,审批和怎么写作部门的手续是否简化、环节少、时限短、效率高,能否做到诚恳、诚实、诚信为企业怎么写作,有无冷、硬、横、推现象。行政执法是否公正廉明,文明执法。税费征收是否公开透明、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有无随意收费、罚款与摊派或吃拿卡要现象。各职能部门是否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建立起适应县域经济发展、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和文明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怎么写作体系。

(四)社会文化环境

县域的社会和谐状况,居民思想的开放程度,自律精神和积极进步的社会风气,以及各项社会秩序的建立健全状况。同时各县域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习惯、生活观念及宗教信仰不同,是否与投资者发生冲突,是否经常有“村霸路霸”对企业收取“好处费”,强写强卖和强拿强要现象。居民是否与企业一有冲突与摩擦,就堵门推墙砸窗、断电断水断路。如果县域内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居民道德素质高、法治意识、开放意识、公德意识、环保意识强,就会形成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性文化环境。

(五)优惠政策环境

优惠政策环境就是给外商在土地、税收和各种收费方面以优惠政策。这种竞争方式在欠发达县域或是绝大部分县域是没有条件采用的,或是采用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其理由很简单,一方面是欠发达县域或绝大部分县域本身的财政就很困难,不可能全面或持久的实行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各地均以优惠政策竞环境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争,这种竞争方式也就失去了竞争优势,欠发达县域或绝大部分县域的优惠政策无论怎样优惠,均竞争不过大中城市的优惠政策。况且,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完善,这种优惠政策也有一个最低的限度。因此,政策优惠竞争方式是可以使用的,特别是最早使用而其他县域没有使用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是非常有效的。但它现在不是最主要的竞争方式,更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因此,县域软环境建设只有从体制、机制、制度入手,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环境,降低投资者和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员成本,使投资者感到安全、方便、赚钱的环境,也就为本县域创造了最优质的环境资源。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当然需要强调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以便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仅仅强调自然资源禀赋来发展县域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认为自然资源禀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则无法解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是如何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的,也无法解释中国沿海地区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如何发达起来的。资源禀赋是一个动态概念,某些资源也是可以创造的。例如,浙江义乌本来没有什么资源,但是,通过大力发展小商品市场,使义乌成为中国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每年举行一次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于是“小商品市场”就成为义乌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这种现象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也得到了验证,浙江省的桥头和柳市镇交通不便,但却办成了全国最大的纽扣市场和低压电器制造和集散中心;嘉善没有一片森林,却成了全国最大的胶合板交易中心;海宁没有牧场也没有畜牧业,但它是全国最大的皮革制造和批发中心。这样的例子全国很多。关键在于政府不包揽经济活动,注重制度创新,技术和人才的引进,让老百姓和企业家的创新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凌耀初,2005)。
自然资源禀赋不是县域经济增长无法逾越的障碍,甚至不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积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资本积累,还取决于资本在各种投资机会中的配置,特别取决于有形资产本和无形资本的合理配置。资本积累和引进资本取决于县域内的社会组织,取决于社会组织的创新与县域经济环境特别是软环境是否良好。良好的县域经济环境从本质说是一种社会资源。它客观上能够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投资者对回报有一个良好的预期,从而促使投资的增加和引来县域外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注入,同时会招来相关人才,推动县域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
因此,县域环境资源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社会资源不同,它不可能直接创造财富,它是作为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乐于接受或向往的一种氛围,作为构成良好县域经济环境的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和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磁场,使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县域积聚集中。这种积聚和集中可以使投资者或经营者获得丰厚的利润,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也就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区位资源、经济资源只有和环境资源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经济发展,上述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事例中,区位资源、劳动力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原来就存在,为什么没有发展,还是同样的资源,为什么后来发展起来了,主要是环境资源发生了转变。环境资源不仅能使本地的其他资源得到利用,还能够吸引域外资源特别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也正是从这个作用说,县域经济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