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金融 >> 金融管理 >谈述大象经济还是蚂蚁经济?

谈述大象经济还是蚂蚁经济?

收藏本文 2024-01-01 点赞:8065 浏览:317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策划前言
青岛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公司,十年前与今天的名单没有太大差别。
海尔、海信、青岛啤酒、澳柯玛、双星等自始至终是青岛这座城市几家屈指可数的大体量公司,他们是青岛的经济丛林中奔跑的“大象”。可是,一片繁荣的森林不能只有大象,还应该有狮子、老虎、长颈鹿、羚羊、野马、山猪、穿山甲、鼹鼠和数不胜数的蚂蚁,这才称得上繁华、自成一体、自给自足。城市经济产业生态的原理,与自然界生物链和生态圈的规律,原是相通的。
前段时间,本刊记者走访了青岛近1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生了两个印象:
第一个印象是,青岛高科技型企业的数量在近两年似乎形成新一轮的井喷式增长。世界第一款以意念制约的机器人、世界第一款高亮度水下灯管、能够避开输油管道漏油和爆燃的光电监测技术、能够在90分钟内识别出凶手和恐怖分子的DNA技术……技术新井喷,可能得益于政府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思维更加成熟,逐渐意识到中小公司在此轮升级浪潮中的地位。
第二个印象则是,青岛市发展科技产业的思路,逐渐从“就科技谈科技”转变为“就金融谈科技”。
从极度重视大企业创新,到转向更加重视小企业创新,从着眼点死死盯着科技,到如今深悉金融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青岛在处理新经济形态方面。手法渐趋娴熟。
以此为契机,本刊记者试图梳理深层次的深思点——搞高大象经济还是蚂蚁经济?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科技。应走大象经济的路子。还是走蚂蚁经济的路子?青岛反复强调自身的海洋科研实力,可是,这种实力是否被高估?“蓝色硅谷”需要多久建成?科技金融有多重要?……

高科技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有两种范式——美国硅谷模式和日本大企业模式。
上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仍未繁荣起来的西部地区,有一片区域因机缘巧合,陆陆续续地出现一些蚂蚁体量的小型科技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多则三五人,少则~两人,大多数是大学工科毕业生,窝在狭窄的小屋子里搞些小发明、小创造,并幻想着有朝一日“转变世界”。
同样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在遥隔太平洋的日本,已经逐渐成为体量巨大的“大象型”企业的三菱、丰田、本田、松下、索尼和东芝等巨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开发出系列的高品质产品行销世界。
两种范式,按照各自的逻辑同时铺开。硅谷的“蚂蚁模式”与的“大象模式”,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前夕,似乎同时在酝酿。
40年后,美国那片区域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蚂蚁”企业,绝大部分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可是,有几家活下来的,却成为了今天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最尖端领导者——微软、苹果、英特尔、惠普公司……而这片诞生了奇迹的土地,被人们称为“硅谷”。
同样是40年后,在太平洋对岸,日本最繁华的都市圈里的曾经叱咤风云的“大象”——索尼、松下、本田、三菱几乎无一例外陷入深深的危机,有的甚至巨亏几十亿美元。而这些公司的产品技术创新则陷入死胡同无法自拔。日本“大象”与美国“蚂蚁”在高科技跑道上的比赛,以后者取胜作为终结。

日本高科技产业为什么会输?一则在经济学界被反复研究的案例或许能够回答这一理由。
电视机,从技术角度而言,近20年来完成了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升级。而今,我国大部分家庭安装的都是数字电视。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仍未诞生,几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还沉迷于模拟技术中。当时,日本为了在该方面迅速赶超美国,抢占市场,由政府牵头,组织国内几家大企业,联合攻关,技术集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日本,终于在不久之后一举攻破难关,在模拟技术上完成了对美国的超越,产品也迅速包围世界市场。
可是,紧接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就在不久后,几家美国不起眼、不知名的小科技公司,不按常理出牌,竟然创造出了诡异的“数字技术”,以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规则,颠覆了此前的“模拟技术”。随后,数码产品,电视机、收音机、摄影机、电脑全部采用“数字技术”,“模拟技术”被全面淘汰。日本以制和巨额投资换来的技术优势被毁于一旦。
怎样理解这个案例?这就如同一个武学大师把太极拳练到极致,自以为天下无双,却被不知从哪里蹦出来的小伙子用机关一下子射死了。背后的逻辑很清楚:美国发展高科技,凭借的是千军万马的气势,而日本发展高科技,凭借的是“OSS”模式。美国政府让成千上万小型科技公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同乱打鸟,打一千发总有一发打中,而日本政府则是“舍我其谁”,选定一两个最优秀的写作教程,力求“一致命”。

企业越大,创造力越差——这个看上去似乎吊诡的结论,其实已经被许多专门研究“大公司病”的学者剖析了N遍。一个从贝尔实验室跳槽到美国硅谷成功创业的人说:“我在贝尔实验室时,他们评价我们这些研究员,是用在哪一级的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或者在国际会议上有多少文章作为标准的,在这样一种激励机制下,研究人员就把精力放在发表文章上,而不是放在技术的商业化上。另外,从普通技术人员到总裁要经过11个层次的审批,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我要做一件事情的话,就要做很多的协调工作,而且要冒相当大的风险,如果事情做成了,老板会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干得不错,除此就没有下文了,如果我把事情做砸了,就会被炒掉。”
大企业极度害怕不慎失足而导致失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打江山,难在白手起家;守江山,难在万世千秋。这就是初创型小公司的创业者与大型公司的守业者的思维区别。
创业者是一群“赌徒”,将身家押在上面,不成功便成仁,他们对于创新、发明、开拓最有。守业者则是“管家”,把家打理得井然有序、安稳可靠,最讨厌淘气的孩子。
一些传统制造型企业发明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成果,并不会欢快喜悦地拿出来与全世界的人分享。他们的技术创新就如同老字号的独家配方,永远不为外人所知。可是,小型科技企业却有动力将自己的发明与世界分享。例如,青岛高新区有一家由留美归来教授新创立的光电技术企业,这个企业想要存活,就必须不断地往外扩散自己的技术,他们热切地盼望中石油、中石化购写他们的技术产品,盼望着美国波音公司、中国高铁和印度地铁通通来采购他们的光电监测方案。因此,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逻辑本身就是扩散逻辑。他们的技术创新对全社会开放,与传统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内封闭有着鲜明的差别。

我国正在努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可是从大部分地市的眼光和思维来看,显然还是新手。
此前,中国发展高科技盛行“一声令下”。
一声令下,光伏产业立即大规模上马,然后等待着三五年后的“收成”;地方政府一声令下,一个个全新的软件园区拔地而起,然后等待着三五年后该园区成为世界软件业翘楚;组织部门一声令下,把数千个留学、执教于国外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召唤回国,然后期待十年后全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一跃而起……
高科技产业是不能这么玩的。它有特殊的规律。据苗思维可能适合传统制造业与重化工产业,却绝不适合灵活性与变动性极高的高科技产业。
玩高科技,首先要有人才。有一批从海外归来手持尖端技术立志报效祖国的人才队伍,有一批从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有一批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高端科研机构“跳槽”下海打拼的教授和学者,无疑是撑起高科技这座大山的人海基础。其次要有金融。这些科技高手才华横溢、学富满车,可是他们只有知识,没有资金,而他们力求开创的新事业如IT、生物技术等都是“烧钱”的行当,所需原始资本至少上千万,通常在上亿、上十亿、上百亿不等。没有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和自由的投资体系,他们的事业根本没法往前踏进半步。因此,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基本逻辑就是:

1.培养一批“技术人”。

2.聚集一批“投资人”。3.建立一条渠道让他们“相亲”。

五 最后,讲一个故事,来作为更深刻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注脚。
有一个勘探者,凭借长年的勘探经验,在撒哈拉大沙漠中发现了一片宝藏,不过,它埋藏在1000米以下,没有庞大人力物力是无法开采出来的。勘探者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于是跑到集市里寻找帮手:“嘿!我在沙漠中发现了一块矿藏!”于是,有三个地主来到了他的面前。第一个地主瞅了瞅他说的那个地方,冷冷地说:“这里根本不会有宝藏,你是个大骗子!”拂袖而去。第二个地主也看了一眼,说:“这里有矿藏,可是太深了,而且也不知是金矿还是铁矿。”也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第三个地主了,他思索良久,对勘探者说:“嗯,这是片宝藏,挖吧!”
于是,铲土机,钻井机,数千个工人,日夜不息,终于在一年之后,挖出了大批黄金矿石,价值连城。由于这个地主是出资人,自然拿了财富的大头,而那个勘探者虽然仅取其中的10%,也成了亿万富翁。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遵循的就是这个故事的逻辑。
那些专家型创业者可被视为勘探者,他们凭借所掌握的高端科研技术,四处寻觅投资人,找到一个相信他们的愿景,愿意和他们进行一场刺激的商业探险的风险投资家——也就是故事中的第三个地主。
当然,不是每个创业者都拥有幸福的结局。故事的结尾可能是另外一个版本:地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勘大象经济还是蚂蚁经济?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探者挖到1000米,却没有发现任何矿藏,大笔资金打了水漂,地主无功而返。
这就是高新技术。高投入,高收益,也高风险。
发展高科技,美国政府让成千上万小型科技公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日本政府则是“舍我其谁”,选定一两个最优秀的写作教程。力求“一致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