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金融 >> 金融管理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策略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4-10 点赞:31905 浏览:1456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增长方式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使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都面对着非常严峻的理由,如人口素质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和生态环境理由突出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对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目前状况

自1978年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GDP增长率从1979年至2008年间平均达到9.8%,2009年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背景下发展态势依然良好,经济增长8.7%,GDP达335353亿元。三十年来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从1978年以来三大产业产值变化情况来看(图1),三大产业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第二、三产业GDP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在GDP中的份额从1978年的1027.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35477亿元并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12.10%。第二产业在1992年以前增长较缓慢,但之后发展较快,其总产值由1978年的1745.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695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62%。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其总产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了2009年的14291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7.88%。
就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情况来看,第一产业比重自改革开放初期到80年代初期保持上升趋势,此后基本呈稳步下降趋势,其比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9年的10.6%,于此同时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尤其是生产方式由单一结构逐步变为多种经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到80年代末呈逐年下降趋势,1991年止降转升,呈平稳上升趋势,其比重维持在50%左右并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自1978年至2009年基本呈上升趋势,由23.9%上升到4

2.6%,同时在1985年后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二大支柱。

1978—2008年各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图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78年占绝对优势的70.5%下降到1989年的60.1%,再下降到2008年的39.6%,平均每年下降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由1978年的12.2%上升到1989年的18.3%,再上升为2008年的33.2%,平均每年上升0.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上升,31年间上升了9.9个百分点。但目前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仍占主导地位。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理由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也进行了几次调整,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理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政策取向偏重于工业规模的扩大和总量的提高,忽视产业素质特别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主要依靠高积累、高投资支撑,由此造成了一系列产业结构理由,不仅生产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结构也不合理,主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高素质劳动者和管理人才缺乏,劳动力结构亟待优化。另外,产业技术结构也不合理,科技进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经济运转中长期存在高消耗、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策略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较粗放和落后,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很低,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但内在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多;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08年我国产业增加值来看,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8.6%,大大高于国际标准的3

1.4%;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0.1%,仍然低于国际标准的50%。

2、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扭曲,大量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

从产值结构来看,2000年以来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0%左右,达到了完成工业化的标准。但目前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还在40%左右,远未达到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的就业结构要求,即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重应该降到20%以下。这不仅会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约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还会由于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会限制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品在农村的市场规模,破坏推动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和实现结构调整的市场条件。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在1990年代,世界上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为60%,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1%,中等收入国家为50%,高收入国家平均为65%。第三产业投资少,见效快,近年来得到我国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已在就业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但其创造的产值增长还不够快,比重提高的幅度还不够大,无论是就业比重还是收入比重仍然比较低(2008年就业比重占33.2%,收入比重占40.1%),同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或者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作为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开发等的落后与短缺,此外,教育、法律、保险、金融、咨询、航空等领域有很大一部分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所垄断,这不仅抑制了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和怎么写作业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怎么写作业更好地发挥推动各个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4、三次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内部结构升级比较缓慢在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结构虽有所优化,种植业比重有所降低,品种优化,但科技的运用有限,加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策略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上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内部,总量扩张明显,但结构升级缓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不强,水平较低,增长质量不高;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技术改造进展不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工业结构升级及带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内部,总量偏小、比重偏低且行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滞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我国2009年仅为42.6%。此外,传统怎么写作业比重太大(约60%以上),新兴现代怎么写作业发展缓慢,如信息、咨询、文化、科研开发、教育、旅游、房地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总的比重不足30%,信息怎么写作业比重仅为5%左右。

5、地区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

我国东、中、西部的资源和经济技术环境存在很大差别,但在工业产品结构中,相似程度却很高。据有关部门测算,中部和东部经济结构相似率为93.5%,中部与西部的相似率更高达97.9%;各地区主导产业选择雷同,如在2010年目标纲要中,有24个地区将电子工业列为支柱产业,有25个地区将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16个地区将化工列为支柱产业,14个地区将冶金列为支柱产业,趋同化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众多,从初级产品到以家电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再到支柱产业,目前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同时这种工业结构趋同的理由在同一地区内部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地区优势发挥,扭曲了资源合理配置,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整体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倡议

1、积极调整传统农业结构

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因此,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索,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体现规模经济,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多种经营,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怎么写作业的结合。在增加科技含量、扩大现有规模、加强品种改良、强化营销怎么写作上下功夫,瞄准行情,超前预测,用传统优势项目作新文章、作新贡献。同时,大力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转变以往仅仅出售初级产品的生产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附加值,实现增效增收。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仍然较低(2009年为42.6%,国际标准为50%),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增加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提升第三产业的档次。大力发展如交通运输、金融、商贸、信息、旅游、房地产、社区怎么写作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现代怎么写作业,尤其是把发展“生产性怎么写作业”作为突破口,扩大短缺怎么写作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怎么写作需求,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怎么写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3、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低碳经济

要加快发展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体系。在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积极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节能降耗,发展低碳能源,倡导低碳生活,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4、加快发展特色区域经济,避开产业结构趋同

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克服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趋同的根本途径。政府部门要按照要素禀赋特征确定本地区比较优势,明确本地区支柱产业的发展重点,集中力量,在有限目标上构造局部优势。如东部地区要把重点放在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信息、金融等高层次的第三产业,通过提升第三产业质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中部地区要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并且在经济基础好、技术水平高的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新兴产业,壮大经济实力;西部地区在积极发展农林牧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同时,要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加工工业,并在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城市和地区发展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总之,我国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把增长方式转变到速度与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的增长方式上来,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以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琳娜: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社会主义研究,2002(6).
[2] 丁辉关、郭晓晶:“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策略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6).
[3] 于永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北方论丛,2001(4).
[4] 刘伟: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消费导刊,2008(7).
[5] 陈彩娟: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初探[J].学术交流,2005(5).
[6] 穆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及产业结构变化[J].改革初探,2009,8(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8] 杨建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趋势和政策取向[J].经济研究参考,2003(1).
[9] 江小涓、郭克莎、张广瑞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点[N].经济参考报,2003-05-28.
[10] 王惠: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理由及调整思路[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5(1).
[11] 李业俊、司婕:浅析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J].宏观经济,2007(10).
[12] 李仲升: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3(2).
[13] 刘琳娜: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师,2003(8).
[14] 梁洁: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理由及其策略[J].科技和产业,2005,5(12).
[15] 王永伦: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6] 曾昭宁、宋晓强:我国产业结构趋同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7(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