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计算机 >> 计算机数据库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收藏本文 2024-03-11 点赞:6974 浏览:231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为信息社会提供实用性、操作性人才。在高职教育经过一轮迅猛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和理由,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个人教学实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中途分类:TP3-4
随着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高校,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培养高素质、跨学科、综合型、具有创新开拓精神人才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内容理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技能需求在变化、所以该课程的教学策略也必须顺应变化。只有通过改革,应用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具备适应岗位发展需求的能力。

1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学中的目前状况及理由

1.1 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学无所用。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然而教材的部分内容却是已被淘汰的内容,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速度。学生从课程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的实际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岗位需求脱节。如我校工程测量、水利施工、会计等专业的学生不能够熟练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
1.2 教学策略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按单向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操练法等教学策略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削弱,被动接受知识,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由于我国区域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来自相对落后地区和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几乎为零。如何保证有基础的学生与零基础的学生达到应有的计算机知识和相应的能力,这就对我们教学起点的选定和因材施教的策略提出了更多要求。
1.3 课时安排不合理,知识点无法拓展讲解。目前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是56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28学时,因课时有限,很多知识点无法拓展讲解,不能够顺应不同专业的需求,该课程作为一门公共专业基础课,与大学英语、高数等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其专业课奠定一定的基础作为储备知识。并且这门课程不是按照先理论课接着实践课的连续排课模式,因而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1.4 教学缺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设计,缺少交互和协作。本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涉及计算机硬件知识,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图像图形处理,网站设计等。缺乏情景设计的教学手段只会将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概念和机械的操作,不能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应用。且教学缺乏互动和合作,有违合作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1.5 评价策略与应试教育挂钩,偏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将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评价该课程的唯一标准在很多高校盛行,学生机械学习,虽能考高分,但未必高能。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不能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学生信息技能。

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重视技能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总结提高”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锻炼学生后续自学的能力,建立能够发挥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深入实践。笔者从实际教学出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教学策略的探索。
2.1 教学手段多样化,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操练法作为辅助教学策略,采用更能体现技能运用的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探究学习法、案例学习法,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和帮助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历实践、独立深思、合作讨论,从而使学生动手和运用能力提高。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例来布置一个任务,例如建立一个介绍本院的网站并设计相关的FLASH动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2 精心设计课堂任务,操作要领的讲解与示范、易出错理由的提醒与解答、典型事例的集中教学与总结等,课堂中力求忙而不乱,充实而高效。应遵循:讲解---演示---练习---答疑---总结。教学安排上,压缩讲演的时间,增加练习的比例。适量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分深思并完成,下次在上机课时进行验证。
2.3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具体的理由从而潜移默化的学习到解决理由的策略、技巧,并加固知识和技能。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设计的任务是:在网上搜索计算机的硬件信息,利用EXCEL对某一月的硬件行情按主板、CPU、内存、硬盘、音响等类别进行统计分析,这些学习任务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需求结合在一起,使学习不再是机械的学习理论知识,而可以解决实际遇到的理由,激发了学生对关联知识的兴趣与关注。
2.4 展开协作式学习,鼓励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如布置一项适合于协作学习的教学任务:设计一个关于湖北大学生运动会主题的网站,按照教学任务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承担具体的设计任务,擅长多媒体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技术的同学合作设计网站页面,擅长数据库的学生协作完成网站的后台数据库设计,擅长编程的同学则合作进行网站的交互设计。学生在完成每个模块时,教师根据学生设计进展,及时做出评价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的理由时,应及时给学生做相应的知识串讲和指导。说明不足,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在完成整个项目后,教师相应要做出整体的项目分析、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总结项目的思路和心得。学生在设计中发表不同观点、倡议,共同探讨理由并寻求解决理由的策略,最终出色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训练和加固。

3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评价体系的实践

现代教学理论提倡多元化评价方式,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采用最多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可采用当堂测试的评价策略,对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结果给出评价;采用上机完成任务的考核策略,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后通过完成综合性的操作任务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品创作评价策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参与课件开发、网站设计、技能大赛、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评价手段和标准要尊重个体差异、个性发展。课堂考核及百分制标准不能完全反映个体差异。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曾对某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按知识点作了统计和分析,发现同样分值区间的同学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因此评价标准必须多元化。
4 总结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也需不断更新。要跟上信息技术的步伐,适应专业的发展。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国家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祖国.职业学院的案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5(3).
[2]高建君.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质量评价的深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92.
[3]张庆元,黄铮.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策略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263-264.
作者简介:史子静(1980.10-),女,学士学位,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数据库,图形图像。
作者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