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家庭教育 >儒家教育理念和青少年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培养设计

儒家教育理念和青少年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培养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5895 浏览:159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儒家自从孔子创立了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历时几千余年,尽管出现过不同形式的儒家流派,但在众多的学说中始终如一贯穿着一种儒家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在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渗透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基础。儒家教育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南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一样很早就传到了周边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在韩国和日本,思想和礼仪形式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念的影响,至今都十分明显。正如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所说:“儒家思想在东亚已作为一种‘文化认同’。”所以汲取儒家文化的精华,正确地给青少年解读儒家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对文化强国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对青少年传讲儒家教育理念的真谛呢?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曾提出过一个“体知”的概念,

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udooo.com

也就是说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深入解读、体会和实践。这不仅是学者们应该做的,也是社会上各界人士所应当重视的。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和国家都要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如果倡导的人多了,儒家教育理念对青少年的生活影响就会大一些。因此,对孔子及儒家进行深入的探讨,准确地让学生把握经典的内涵、体悟儒家教育理念的真谛乃是当务之急。

一、“仁厚之风”的德政教育与青少年的文化自觉

仁有两条原则: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孔子将仁从爱自己及亲人推广到爱其他人,这是一个创造,即所谓推己及人。自己要有自强独立的精神,也要允许别人有;自己谋求革新,也要允许别人进步;自己不喜欢或认为不好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这一处世原则,是具有普遍性与共同性的教育理念。1993年的《全球宣言》,其中就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条原则。这是因为这一原则阐发了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合作共处和互相包容的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3]。它是儒学对生命的自我追寻。这一生命中的自我追寻,不是出世的而是入世的,是人对个体、人类及宇宙的浑然之思[4]。
近年来我国对青少年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出现严重的竞技化和功利化倾向,普遍重视青少年学生的知识及技能,而轻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形成了有知识、无文化的现象。这不但带来了青少年学生群体的一些心理问题,也引发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因此,我们要以孔子的这一处世原则为出发点,给学生提供参加公益活动的机会,比方说,探访敬老院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人与人共处,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境界要求自己,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利他精神和责任感。这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和创建文化强国的前提和基础。

二、“有教无类”的创新教育与青少年的文化创造力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教育没有等级的差别,没有种类的差异。所有人不论贫与富、贵与贱、善与恶、智与愚,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针对教育对象,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首开私人办学之风,认为社会上所有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的目的是通过兴办教育来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从而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所有人不分等级,只要渴望学习,均可以入学受教[5]。孔子的这种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实质和创新教育主张,直接来自对现存知识中所存在的错误的再认识。孔子认为,对于好学者来说,“每事问”,多问为什么,多提问、多质疑,是学习中创新的基本途径。孔子总是认为自己是“非生而知之者”,因此不愿“强不知以为知”,而是遵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的原则从事学习。这也就是说,像他这样的“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关注错误的意识是伴随他一生的。而且孔子对其自身所犯的错误有很恰当的评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也就是说,再给他数年的时光,五十岁开始学易经,也许可以没有大错误了。从深层次的含义上来理解,孔子认为他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质疑中走过来的,他的知识的积累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非常突出地强调了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有关文化创造的表述在文中出现7次,包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理论创造新成果、思想文化新觉醒、文化建设新成就,要发挥文化创造积极性,营造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有关文化创新的表述在公报中出现5次,包括加快培养造就锐意创新的文化人才队伍,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和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创新型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创新人才的创造性不是来源于逻辑思维,更不是来源于课本的推理过程。它需要的是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和纠错精神。因此,我们要培养青少年学生追根问底的意识,要鼓励学生有孔子所说的“不耻下问”的勇气,要支持学生养成“敏以求之”的学习习惯。而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有了创造和创新,我们的青年一代才能在将来的国际舞台上更具竞争力,才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6]。

三、“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与青少年的和谐文化意识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是指一种有差异性的、多样化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同”。“和而不同”的观念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教育理念。以烹调为例,必须使苦、辣、咸、酸、甜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意犹未尽的感觉,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达到一种五音共鸣、令人心旷神怡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乐章。反之,如果水水相加,那还是水。盐盐相加,那还是盐。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只有一种声音不能算是动听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也就构不成五彩缤纷的景象。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流派、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当今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其表现在为人处世方面,就是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不同意见,在互相辩解争论中达成一致。儒家的教育理念主张和为贵,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和”是最理想的状态。“和”是不同的意见经过协商,然后达成一致。这种一致采纳了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是集体的智慧,一个人是无法达到的。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因此,它也就更加全面、更加合理。它能够使人们既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公平竞争中得以自我发展,又能在公平竞争中、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可以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3]。
当今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人际关系的经验。如何才能让他们在一个团体中学会“和”?首先我们要鼓励青少年学生自己要有独立性,要有儒家的这种和谐意识,使自己成为“和”的团体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其次,要培养他们尊重别人的意见,善于合作,善于协调关系。在一个团体中,人人都有不同的意见,应认真地进行讨论,相互启发,互相借鉴,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如果青年学生们有了这种和谐理念,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重塑中华民族精神。
儒家教育理念倡导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对一个集体的责任。这个集体既是家庭,也是国家和社会。而所谓的责任感则是在一个集体中人们对自己合适位置的追寻。也就是说,儒家注重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以及遵守与此相关的一整套社会规范。所以说,儒家是一种和谐的教育模式。它强调道德约束,重视个人修养的培育,体现了一种合作精神和对于既定信念目标的不懈追求。传统儒家的这种教育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形象,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进步。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因此,“要以理性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强化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认同”[7]。要鼓励青少年学生深入发掘和研究我国自己的教育文化,在深刻了解自身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才能使他们将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世界文化教育作出贡献,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干春松.儒家精神资源与21世纪——杜维明教授访谈录.开放时代,1995(1).
孔子.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8.
[3] 周桂钿.论儒家精神.理论学刊,2002(11).
[4] 顾士敏.论“儒家精神”.中国哲学史,2000(4).
[5] http://baike.baidu.com/view/71

6.htm.

[6] http:///cul/2011/10-18/339782

2.shtml.

[7] 杜振吉.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道德与文明,2011(4).
(责任编辑关燕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