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教育法学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收藏本文 2024-02-05 点赞:6319 浏览:206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全员参与,营造氛围,建设学生心理健康

1. 全员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题中之义,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维护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职责。实践证明,由教师全员参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充分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为此,学校要建立起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团委为主体,专、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使每一个教师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环境。
2. 营造氛围
学校教育环境是一个整体,学生面对的是整个教师群体,教师的教育行为都是构成学校教育环境的一部分。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构造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环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学校需要把学校中各个方面的教育因素整合起来,优化教育环境,营造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1. 提高认识
教师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学生成长所具有的巨大影响,树立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观察了解学生的意识和能力,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更新观念
教育是最具人文关怀的活动。王坤庆在《现代教育哲学》中指出:“教育价值关系是一种以尊重人的自身价值作为本体价值的价值关系。”这种人本化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具备现代学生观。具体包括:(1)教育对象的生命性。教育的受体是活生生的人,具有生命性。(2)教育受体的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放飞学生的梦想,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人性的光辉。

三、培养积极情感,优化教育行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

1. 培养积极情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情感教育。教师只有心怀积极的情感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情感包括:(1)热爱学生。教师只有心怀爱心、才能从心底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接纳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师生心灵的交融和共鸣。(2)欣赏学生。教师欣赏学生,就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肯定自己,产生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能正确认识和悦纳自我。
2. 优化教育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udooo.com

行为
教师要不断优化教育行为,改变与学生的关系。具体做到:(1)尊重学生。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教师与学生在法律地位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居高临下训斥、羞辱、挖苦、讽刺学生;不用粗暴、强制的手段解决学生中的存在问题。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现实,要充分认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并理解学生的心理现实、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不足与过失。(2)建立平等、双向的沟通方式。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首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抓住学生各种肢体语言中无意传达的有价值的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进行师生心理的置换,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进入学生的价值参照系,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行为以及内心感受,从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去了解学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第

三、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教育实践证明,师生之间怎样沟通直接决定是教育交往和教育效果。

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教育内容的正确性,更在于教育沟通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认真学习沟通的技巧,提高与学生沟通的能力。首先,注意倾听的技巧。教师在倾听过程中,要用心,给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和友好的感情;要思考,真正读懂学生表达的意图。其次,注意表达的技巧。在师生沟通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亲切自然,简洁易懂,针对性强,启发性大,表达方式要委婉有分寸,语言刺激讲究时效并弃恰到好处,富有亲和力。
总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培养积极情感,优化教育行为,使学生形成健全的心智,健康的人格,实现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邹韵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