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教育社会学 >简述转型社会中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缺失和构筑

简述转型社会中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缺失和构筑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29582 浏览:13307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是我转型社会中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缺失与构筑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定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市社会资本的构筑有利于农民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加速市民化进程。当下,农民工在城市中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城市融入过程。因此,应当建立以政府政策制度支持为前提,以社会文化环境支持为基础,以组织为核心,以自身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为动力的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构筑框架体系,不断丰富农民工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的存量,以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目前状况;路径
1008-2670(2013)06-0112-07
一、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在过去三十多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从国家放宽人员流动管理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亿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道路的产物,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农民工是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种种理由,虽然农民工生活、工作在城市但并没有享受到和普通市民一样的待遇,市民化进程受阻。要想真正实现现代化,推进城镇化进程,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因此实现这一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定选择。如何转变“农民工”这一尴尬身份, 使其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市民待遇, 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即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理由。
近几年国内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农民工理由的文章日益增加。季文[1]在吸收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本土经验出发,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他不仅重视社会资本微观层面的分析,还将组织作为中观层面社会资本要素,将宏观体制和文化作为宏观层面社会资本要素分析农民工城市融合理由,进而搭建了一个崭新的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框架来解释农民工城市融合这一命题。于垲[2]借助社会资本理论,超越以往仅从物质层面或有形资源形态探讨贫困的传统思路,从社会资本的维度来认识农民工的贫困。徐祖荣[3]则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理由,认为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腾丽娟[4]从政治学视角分析了农民工乡村社会资本和城市社会资本,指出了农民工社会资本具有的政治作用,并提出了构建农民工社会资本的路径。王傲蕾[5]指出社会资本是农民工在城市谋求存活的重要资源,宏观层面的制度型社会资本、中观层面的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微观层面的私人型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条件。
本文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分析视角,从农民工面对的城市社会环境出发,全面剖析农民工在城市中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的目前状况,并以此为依据试图构建以政府政策制度支持为前提, 以社会文化环境支持为基础, 以组织为核心, 以自身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为动力的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构建框架体系,以有助于农民工的城市化融入进程。

二、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第一次提出可以追溯到1916年。翰尼范于1916年发表《乡村社区学校中心》一文,在解释一个学校成功的理由的时候,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6]。他被认为是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人。这一概念的流行是在20世纪9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了社会关系网络说,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社会网络联系及其成员资格,这一网络联系和成员资格有助于个体目标的实现,他指出了与社会资本密切相关的三个概念:资源、网络、制度。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的社会结构资源说则指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的资本财产[7]。他认为社会资本具有两种性质,一是社会资本的不可转让性,二是社会资本的公共物品性质。他认为社会资本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与期望关系、信任关系和权威关系,也表现为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各种有意识创建的多功能组织。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层面来界定社会资本,他综合和发展了布迪厄和科尔曼的定义,除了肯定社会资本包括网络和信任外,还应该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普特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被目前研究社会资本的学者普遍引用。
综合以上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理解和应用,作者认为信任是社会资本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形成社会网络的基本因子,因此可以认为人际间的交往信任是社会资本最主要的基本形式。社会资本是蕴藏于整个社会网络(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资本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规范。规范或规则的实施为某些行动提供便利,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使某些行动目标更容易实现,降低了行动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因此,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规范构成了有利于行动的社会资本,这种形式的社会资本对于组织与团体目标的实现,集体行动困境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组织也可能成为社会资本。自发建立的组织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他们的目标,组织的建立可以提高个人行动的一致性,从而使行动更为有效。因此,组织是一种社会资本形式,获得组织的成员资格是积累个人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根据以上对社会资本的理解,本文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

三、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目前状况

我们所说的“农民工”,实际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他们从农业人口中分化出来的,常年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工资并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但户籍仍然在农村,他们通过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返乡进城活跃在城乡之间。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业缘、亲缘、血缘关系之上的以法制关系、契约观念、市场信用为纽带的将农民工与他人连接在一起的一种开放宽松的社会资本[8]。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由原来农村生活场域转换到了城市,自身在农村先天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淡化,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很少,也很难再发挥它原来所拥有的支持、保护功能,再加上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十分单薄与不健全,这就导致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极度欠缺。具体表现为:

(一)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单薄

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以及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态度不仅是个人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也是整个社会或团体拥有的资源,因此,个体成员关系网络的广度和密度,以及成员在社会合作方面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可以用来衡量个体或团体社会资本的实际储备状况[9]。一般认为个人社会资本的存量与个体成员的关系网络的密度与广度呈正相关关系。
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密度来看,农民工城市社会关系网络稀疏,社会交往有限,业余生活比较贫乏。中国经济报告课题组2011年基于对6232名农民工的调查显示,“看电视”是农民工最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占73%。其余的业余文化生活依次为:上网(28.5%),在家里或宿舍休息(28.5%),聊天打发时光(20.1%),逛大街(18.8%),看报纸杂志(15.2%),学习培训(13.3%),工友一起打牌(12.2%),体育锻炼(7.2%),看电影(2.5%),其他(5.7%)。农民工和外界交流不多,业余时间去的地方主要为:呆在家里或宿舍(59.9%),商场(45.2%),公园(31.1%),网吧(18%),图书馆(9.3%),电影院(5.3%),体育馆(4.4%),文化馆(2.3%)[10]。由此可见,农民工生活中交往最多的大多数是自己的工友、老乡,交流方转型社会中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缺失与构筑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式多是一起吃饭、打牌、看电视等简单的方式,由于农民工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所以大多数空闲时间他们会选择睡觉,相互之间交流的密度较稀疏。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广度来看,农民工的交流对象一般只是限于老乡、用人单位、工友、房东、社区管理者等小范围内,对外交往的广度非常有限,就是与他们的交往大多数也只是功能性的交往。
另外,社会关系的构建与维护是建立在一定的时间和金钱基础之上的,而对于农民工来说这两方面都是比较匮乏的,由于这两种资源的匮乏将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限定在了很小的范围内,这就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关系网络广度有限,密度比较稀疏。然而,个体社会资本的存量与个体成员的关系网络的密度与广度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当下农民工城市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存量有限。
另一方面,从农民工与交往对象之间的信任程度来看,由于大量企业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农民工与雇主之间相互猜疑,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信任程度来看,城市居民表示虽然承认农民工大多从事了一些劳动强度较大、具有一定危险性以及一些薪资较低的、市民不愿从事的脏活累活,但他们仍然无法做到对市民与农民工一视同仁,本身对农民工仍然存在着戒备、排斥和抵触心理。信任作为社会资本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形成社会网络的基本因子,由于信任的不给予,导致农民工私人社会关系网络单薄,使其利用网络中资源的能力下降,社会资本过渡不畅,导致其城市社会资本存量较低。

(二)市民关系网络嵌入的困境

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来到城市,在其嵌入当地市民关系网络时遇到了各种阻力,形成了其网络嵌入的困境。社会资本可能产生“排斥圈外人”的消极作用,即为团体成员带来利益的强大联系通常也能够禁止他人获得利益[11]。原来网络中的成员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将会利用“资格”来限制和排斥外来成员进入该网络,即网络排斥。
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必定会占用城市的各种资源,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居民为了维护在二元体制下所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对农民工“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排斥”。这在一份市民对农民工的评价情况的调查问卷中可以反映出来(见表1)[12]。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市民对于农民工的评价总体偏下,其中有超过六成的市民对于“农民工影响城市卫生环境、市容”和“农民工与城里人争饭碗,减少城市人就业机会”的说法“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有近六成的人对于“农民工导致违法犯罪现象的增加”的说法“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有超过四成的人对于“农民工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和“ 农民工乱摆乱卖,贩卖检测冒伪劣产品,扰乱市场秩序”的说法“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还有1/4的人对于“农民工败坏城市社会风气”的说法“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市民对于农民工形成的偏见再加上城市居民长期所形成的优越身份意识,必定会对农民工产生歧视和排斥,对农民工没有认同感,形成网络排斥。这种排斥形成了双方交流的障碍,从而使农民工产生孤立、疏远和迷惘的消极心态,难以融入城市的主流生活。农民工嵌入城市网络的困境,使他们得不到城市居民的信任,很少能与城市居民交往,因此他们很少有机会参与城市的公共生活,很难有机会对所在城市的一些社会公共事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倡议,几乎不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造成了农民工城市生活的边缘化,形成了所谓的“二元社区”现象。网络嵌入的困境使得农民工难以使用城市网络中的各种社会资源来培育和构建自身的城市社会关系网络,成为农民工进一步发展自身城市社会资本的障碍。

(三)组织型社会资本的不足

纽顿认为,社会资本的产生积累与民间志愿组织紧密相关[13]。组织为组织内部成员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获得资格的成员能够充分的进行资源的共享,同时它也是组织成员进行利益诉求的媒介和工具。从农民工自组织的角度来看,农民工起初进城务工会自发形成初级的组织团体,但这种组织的发育程度非常低,没有固定的章程、规范和限制,在进入城市后随着工作的流动等理由,这种组织也即自行解散;另外当农民工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比如讨要拖欠工资),为了共同的利益,农民工也会自发结成组织,但这种组织也是临时的,一旦理由得到解决,组织也即宣告解散。其次,从他组织的角度来看,城市中的各种社区组织很少涵盖农民工,农民工无法参加相关的各种组织;另外,一些专门的农民工工会也由于存在的行政化弊端,并不能把农民工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其有效的社会资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农民工自身内部力量出发形成的自组织还是由外部力量推动形成的他组织,农民工组织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这种状况导致农民工组织型社会资本存量水平的低下和不足。

(四)制度型社会资本的欠缺

制度赋予了人们权利、规定人们的义务,规范社会活动和人们的言行。在制度影响下,每个个体获得了不同的成员资格和使用自身所嵌入的制度框架中的资源的资格,其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寡与制度密切相关。合理的制度和规范可以为行动主体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大大降低行动结果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减少行动 所需要的成本,使社会成员的关系稳定而有序,是增加社会资本的必要条件。在这个作用上,制度和规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在我国,农民工进入城市后,虽然完成了存活空间的转变,但并没有获得城市居民所应当享有的制度保障。由于受到传统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农民工在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政治参与制度等方面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不同的不公正待遇,自身失去了应有的成员资格,无法利用制度框架中的资源,导致农民工面对着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理由,制度的不公,在客观上使农民工培育自身社会资本困难重重,导致农民工制度型社会资本的严重欠缺。

四、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构筑路径探析

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构筑应该以政府提供合理的制度环境为前提,以良好的城市社会文化环境为支持基础,以农民工组织为核心,以农民工自身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动力,形成科学的城市社会资本构筑体系。

(一)制度支持: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构筑的前提

制度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诺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规则”。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身份和地位不明确,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市民待遇,因此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构建明显受制于当前政策制度不公的制约,使农民工在与其它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存在劣势,这就需要政府用规则来调节差距。消除二元化的宏观政策制度, 制定统一的、公平的有利于城乡融合的一元化制度政策是构建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重要前提。形成当前我国政策制度不公的根源在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因此首先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均衡附着在户籍之上的社会福利,让农民工在城市能够享受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使农民工平等的享受制度资源,为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构建奠写作度基础,使其充分利用制度框架中的资源构建自身的城市社会资本。

(二)农民工组织建设: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构筑的核心

科尔曼给予组织型社会资本以充分的重视,他认为社会组织能为弱势一方提供与其它利益集团对话的平台,能为组织或目的之外的事务带来便利[14]。因此要加强农民工组织建设。要鼓励农民工自组织的发展,给予农民工组织一定的政策空间,降低准入门槛,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农民工自组织是农民工群体为了某种共同利益自发组织起来的组织,农民工容易在自组织中找到归属感,自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提供资源,相互帮助,同时也会成为农民工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平台。因此,政府应该重视农民工自组织建设,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城市社区组织要对农民工进行吸纳,将其作为自己的组织成员来对待,通过社区组织将农民工组织起来,推动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完善对于农民工的怎么写作与管理,做好基层组织的代言人。最后,要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工会组织应当认识到应该把农民工作为自己的发展与管理对象,扩展自己的组织,将农民工纳入自己管理的范围。其次,要对农民工做好关于工会组织的宣传工作,让农民工了解工会组织,积极参加工会。

(三)城市文化环境建设: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构筑的基础

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建立普遍受到城市文化环境的约束和排斥。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往往处于底转型社会中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缺失与构筑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层和边缘, 社会对农民工多存在偏见,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和存活文化得不到市民的普遍认同。因此应该转变城市居民的偏见和观念,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逐渐消除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以及户籍制度给人们所带来的观念上的影响,消除城市居民对“乡下人”的轻视、偏见以及歧视心理,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二者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以此来慢慢消除身份和地位不平等而引发的不正确观念,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创造平等、宽容、和谐人文环境与氛围。其次,搭建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接纳功能,进一步落实农民工关于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农民工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和社会管理当中,增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提高农民工素质: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构筑的动力

个体成员关系网络的广度和密度是衡量个体成员社会资本储备状况的指标之一,个人社会资本的存量与个体成员的关系网络的密度与广度呈正相关关系。农民工进城后,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表现得十分狭窄,再加上城市人对于“圈外人”的排斥,使其交往范围更加狭小。因此农民工自身应提高社会资本投资意识,积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加深与城市社会的交流与互动,拓展自身交际网络的广度和密度,更大程度地获取和运用城市社会资源。农民工要拓展自身的城市社会关系网络,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逐渐被市民接受。农民工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无法融入城市社会与农民工受教育少、技能缺乏密切相关。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少已是学术界的共识, 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对进城农民工调查显示: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3%,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其城市社会在资本构筑的加速器,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会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建立新兴的社会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渐被城市居民所接受,获得社交圈的关注和社会的认可,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络和社会信任。为此农民工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农民工可以通过成人教育等途径进行文化知识的再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二是农民工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五、结语
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构筑对于农民工更好的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加速市民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在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民工市民化受阻的背景下,为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构筑提出相关的政策倡议,推动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积累,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还有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文.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融合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10.
[2]于垲.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工贫困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3):317-320.
[3]徐祖荣.社会资本视野中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理由研究[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9(5):99-104.
[4]腾丽娟.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影响及存量[J].理论导刊,2010(5):76-77.
[5]王傲蕾.社会资本: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影响因素[J].许昌学院学报,2009(3):134-136.
[6]HANIFAN L J.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re[M]Annal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16:130-138.
[7]转型社会中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的缺失与构筑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科尔曼 J.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56.
[8]腾丽娟.政治学视阈下农民工社会资本培育探析[J].求实,2010(7):43-45.
[9]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6.
[10]中国改革论坛.农民工调查. [EB/ OL]. http://.cn/soft/ACRD4CHS.EXE">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