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简论公共事件中微博转发受众心理

简论公共事件中微博转发受众心理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8827 浏览:343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717”湖南临武瓜农死亡事件为例,分析网络受众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转发微博的典型心理特征,探讨此过程中受众呈现的态度和行为意向,以及这些心理对事件真实的诉求和推动作用,并从该事件中总结出合理的倡议,为今后在传播活动中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事件;受众心理;微博转发;心理诉求;临武瓜农事件
1672-8122(2014)01-0056-02
湖南临武瓜农死亡事件在沸沸扬扬中尘埃落定,网民的积极参与再一次刷新了网络舆论参与公共事件新纪录。在此过程中,微博受众的心理因素,不仅影响了受众的传播活动和微博传播的最终效果,也对整个社会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受众在公共事件中微博转发的心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事件回顾

2013年7月17日,网友@临武何建勋发微博称,湖南临武县“一个当街砸死了一个卖西瓜的农民”,并附现场及疑似涉事的胸牌照片,此微博迅速引起多家媒体微博的转发和关注,当日超过180万的网络参与度。“临武小贩之死”升温为网络公共议题,也成为舆情热度上升最快新闻热点,一场由“四个西瓜”引发的舆论攻防战在微博等自媒体上迅速展开。
从事件本身来看,这起暴力执法事件仍未跳出“猫鼠斗”的寻常套路:瓜农之死,引发舆论震荡。这起“暴打瓜农”事件,在不久前延安脚跺商户头的渲染下,更加刺痛人心。湖南临武瓜农死亡事件的,再次将推上口诛笔伐的风口浪尖,全国公众的质疑和不信任,成为微博和传统媒体直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此为例,探析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转发的受众心理。

二、事件中微博转发的受众心理分析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心理是媒介信息力量转化为受众行为的相似度检测,受者通过对媒介符号信息的加工处理,不断补充认知结构,并以此指导行为。一般讲,传授者的态度,包括态度主体(传者、受众)对客体(新闻及有关要素)的“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方面。据此不难推出,微博转发行为的发生,首先是态度主体(受众)对态度客体(微博消息)有了“认知”——对消息及相关要素知晓或了解,继而产生“情感”反应——对消息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等情感,接着产生“意向”——对消息的选择及转发行为意向。在湖南临武瓜农事件中,微博被大量转发,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在此过程中,网民从“认知——情感——意向”的转变,也体现出一些典型心理特征。

(一)受众的群体性心理

根据社会科学领域定义,群体指真实存在的形成物:人们聚集、联合成这样的形成物,是因为有某个共同特征、从事各种共同活动,或者处在某种相同的条件、环境下,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自己隶属于该形成物。在“717”湖南临武瓜农死亡事件中,抢尸、打记者、威胁亲友等负面消息传出激怒民众,背后是公众对公权逾越的愤怒。受众通过评论、转发微博等形式,进行个人同个人、群体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信息中既包括个人对事件的态度、观点,同时也包括与事件相关的其他信息,群体成员在相互的信息交换与沟通中,最终寻找与群体内部大多数成员相同或相近的观点、情感及态度,从而达到心理上共鸣。这种共鸣的产生,将对群体的共同活动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二)受众主体意识下的参与心理

网络时代受众主体意识不断加强,“论”中“一击即倒”的受众不复存在, 受众逐渐成长为具有自主深思意识的理性个体。参与传播渠道的拓宽,受众可以及时与信息传播者作双向交流。这种传授双方逐渐趋于平公共事件中微博转发的受众心理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等的地位,激发网民受众对传播活动兴趣和积极性。
随着媒介的发展,媒介功能得到拓宽,特别是微博兴起,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参与信息发布,网络媒体的便捷性使受众直接参与传播的诉求越来越高。
湖南临武瓜农死亡经微博后,网动转发,短时间内相关微博突破5万条,当日网络参与度超过180万,网民热情积极,用舆论向临武政府机关“讨说法”。18号新闻发布会上临武县长贺遵庆表示,无证据表明瓜农被秤砣砸死,邓正加突然倒地身亡。对此推脱言辞,网友“不写账”,据理力争,微博网友@素心慧雅说“天地至贱有杆秤,拿秤砣死老百姓!”而后,政府出警300人抢尸,称“协助运尸”,网友称这是“玩弄网民智商的文字游戏”,网友@Mary_Ms“抢尸是协助家属运尸,以后抢银行的别怕了是帮银行运钞,殴打他人叫帮助血液循环”。在暴力执法,瓜农致死事件中,网民积极主动对新闻事件自由发表言论,参与讨论,体现出网民较强的参与心理和主体意识,这种心理受到“事发当时,我在现场”意识的强烈推动。

(三)网络自由环境下的求真心理

根据美国学者丹尼尔卡茨 “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之所以接受某种信息,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信息具有满足受众心理需要的功能,而正是这些需要推动了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诉求。
微博能让网民“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在临武瓜农死亡事件中,政府否认“秤砣砸死瓜农”,称“抢尸”为“协助运尸”,政府一再逃避的态度促成网民“穷追不舍”的精神。微博热议带动包括人民日报、凤凰网、央视等主流传统媒体的介入和对事件的调查,人民日报对临武瓜农案发表评论《强力维稳无异抱薪救火》,“已成中国很多件引爆点”,央视网在瓜农下葬后,发文《临武瓜农家属获赔89.7万 晚葬1天赔金少10万》,并犀利指出事件存在的重重疑点“家属为何忽然沉默?”“邓正加是如何死亡的?”,这也正是广大网民关心的理由焦点,通过媒体的揭露和报道,受众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虽然最后临武政府企图以89万转移公众视线,但公道自在人心,受众在参与微博转发和关注中一步步接近事件真相。

(四)群体感染下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或权威人物行为的影响,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与他人或权威人物产生认同并趋同的现象。从众现象按照人们的惯性思维“法不责众”“人多力量大,少数服从多数”就不难理解。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信息发布快,网友极易获取,但仅有少部分人掌握第一手信息,因此大多网友是转发。而网友选择什么信息转发则是重点。临武瓜农死亡后,全国舆论一边倒,声讨和临武政府,不仅在于受害者本身值得同情,而且民众心中形象屡屡崩塌。古语云“民不与官斗”,但执法者公然越权、事发后政府企图压制、回避公众的错误态度,激怒民众“讨伐”。
此外,一些媒体和媒体人利用微博及时发布最新动态,信息经微博名人转发后,普通受众的从众心理就十分明显,一方面希望通过发布最新消息引起关注,另一方面希望与大多数人意见保持一致。全国舆论一边倒,在群体情绪的感染下,普通受众会选择自己喜欢、或权威的微博进行评论、转发,以此表达意见。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通过网络来支援受害者,临武政府陷入被动。网络时代,政府的一举一动,都难逃公众监督的目光。

(五)“强权”压制下的逆反心理

网络逐渐向公众呈现一个开放的、平等交流的环境,受众平等意识增强,维权意识渐浓。而官民矛盾一直存在,从社会角度看,官民理由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根基,很难根除,历来为民众深恶痛绝。当前多数受众通过微博关注新闻、以及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信息。因此,官民矛盾类微博信息容易引发受众关注。
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回避态度,更促成了受众的逆反心理。如事发当天下午,“突然倒地身亡”的说法与记者对多位目击者的采访相矛盾,政府“协助运尸”及“晚葬1天赔金少10万”的威胁言论挑拨受众底线。瓜农意外死亡,政府第一时间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应对,却是想着强压摆平,更激起受众强烈逆反心理。
受众的逆反心理受归属感的影响。微博等新媒体让使用者都找到一种时代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因而消息中的人物、人物经历或是命运与受众相同或相似,能形成受众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打人、收“好处费”等现象频频,临武事件“滥执法”,这又将与民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置在对立中。临武瓜农事件引爆舆论,不仅是网民对临武政府压制民意的反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网民作为普通大众对强权的愤怒和弱势的同情。因此当临武瓜农被“暴力执法”致死,受害者无法维护,消息一经传出,网民愤怒,习惯性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势必会引发全国网民声援维权。微博大量转发,体现网络意见空间网民诉求发生出变化,微博由就事论事变成就事论理,将事件发酵,引入深度讨论,引向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司法公正的期待、对公平正义的渴求。

三、公共事件中受众转发微博心理特征的启迪

瓜农死亡事件留下引人思考的痛。临武政府应对舆情频频出错,遮遮掩掩最终酿成负面典型,激起社会轩然大波。事后,微博曾流传:“如果我是临武县委书记,会这样处理:1.停职有关责任人;2.亲自和家属对话;3.代表政府道歉;4.24小时调查出真相;5.承诺追责和赔偿;6.安抚家属;7.免费给家属和围观群众发饮用水和盒饭;8.医疗急救小组现场待命;9.放下盾牌和警棍”。
因此,负面新闻的突发,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正确的处理和应对措施。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应对,增加公共事件中微博转发的受众心理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政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本着公平公正的版式态度还原事实,切不可有“官本位”的错误思想,要善于运用微博与民众进行沟通,做好舆论引导。另一方面,媒体在行使社会监督职能的同时,要继续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理性报道事实。同时,微博也要加强把关机制,杜绝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造成社会动荡。网民在加强媒介素养的同时,要理性发言,切不可把微博变成泄私的“垃圾场”。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2]庞胡瑞.湖南临武瓜农之死引爆微博舆论攻防战[OL].人民网,
2013-07-2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