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管理 >> 建筑经济管理 >谈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

谈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

收藏本文 2024-04-02 点赞:21883 浏览:964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些极端的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网络犯罪等等。这些由高科技引发的社会坏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技异化理由。在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我们去解决科技异化现象呢?就此,从科技异化现象的背景谈起,分析了科技异化产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的根源、现象以及危害,最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出科技异化的解决方案——科技人化,并对科技人化进行了解读,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科技异化理由。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科技异化;科技人化
1673-291X(2013)14-0008-02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社会生产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科技变得越来越不神秘。扑面而来的高科技浪潮冲击着、转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冲击着、震撼着每个人的心。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反过来推动了科技在全球性的蔓延和扩张。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开地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全球理由,环境理由、能源理由、人口理由等变得异常尖锐,并随之产生了科技异化理由,威胁人类的存活。面对这样的境况,马克思主义能够提供给我们什么样的解决思路呢?首先,我们需要先明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科技异化并不代表着对科技文明的彻底怀疑和全盘否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全文通过分析科技异化的产生的背景、表现及其危害,寻找出消解科技异化的途径即科技人化,以使科技更好地怎么写作于我们的生活。

一、科技异化产生的背景及理由

(一)理论背景

异化是指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相对立,而且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人是异化的核心,在现实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异化的最终落脚点。
劳动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占有并用来支配和奴役工人。劳动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主体相对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其一,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实质上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其二,劳动活动同劳动者相异化。其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是类的存在物,人具有能动性,能全面自由地把握任何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可能性。而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是由劳动来完成的。其四,人从人中的异化。“人从人中的异化”指的是异化出与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资本家不劳动却统治了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而是为资本家追求利润怎么写作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看到了科学的这一历史作用。但是,科学的作用也表现出另外一面。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使工人崎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把工人的妻子儿女都抛到资本的札格纳特车轮下。”
所谓科技异化,就是科技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和本质力量的体现,本应由人驾驭、为人怎么写作、造福于人,却反过来制约、威胁甚至危害人类。具体表现为:科技的发展渐渐超出人类制约,甚至成为支配、统治人类的外在异己力量;科技已不再是给人类带来自由和解放的伟大工具,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造成了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人由掌控科技发展的主人发展成为被不能制约的科技推动的社会的发展的工具。

(二)实践背景

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存活目标的价值观。在当前这个高速发展,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全人类都以现代化为社会目标,追求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现代化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进步,但由于各方面的理由,也造成了社会病态。现代化的基调就是理性化,而理性主义获得最有力的表现是科学和技术。根源于科学的技术实际上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性格。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称这种现写作技巧性为“工具理性”,因为它无视生命的价值理由,只涉及了达到目标的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物极必反,过度地追求效率致使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进一步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物化。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进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了多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将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具体的生产过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生产力的发展转变了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与进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益处,使科学主义深入人心,人们把科技视为神明,认为科技无所不能,可以解决人类存在的所有理由,这种极端性造成了科技的异化。
(三)理由
通过上文对科技异化理由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总结出科技异化的理由。科技异化产生的直接理由是工具理性主义——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存活目标的价值观;具体理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科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深层次理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

二、科技异化的表现及其危害

(一)科技异化造成生态危机

科学技术的发展纵使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进步,但是同时人们不断地消耗自然资源,同时,把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破坏了我们赖以存活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不得不说是科技异化带来的理由。空调本来是为了使人们能够享受到清凉,但是最终确由于排放的大量气体导致人类的存活空间越来越热。日本福岛突发的核泄漏、核辐射不仅给民众造成极大的恐慌,也给人类赖以存活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这些都是科技异化的结果。

(二)科技异化使人的精神和行为发生异化

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使人类存活于一个充满了信息的时代。我们生活于一个充满了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件、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信工具的环境。这些现代的通信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人类过多的依赖于这些电子产品,渐渐地成为了信息的奴隶。人跟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少,人和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也最终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让人觉得异常可悲。
除了人类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异化,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机器大生产时也失去了人类的主体性。自动化的生产技术虽然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却剥夺了工人的主体意识,也丧失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由工人操作支配机器变成了机器操作支配工人。随着技术的发展,作为客体性的异己力量的技术逐渐吞没着人的主体性,致使人的行为失去主动性和目的性。

(三)科学异化的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是21世纪的尖端技术之一,目前利用该技术培育的农作物很多,但是这项技术产生的长远后果却不是人类现在所能估量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被机器所取代,甚至产生了智能机器。如果机器有了人类的智慧,人的存在就越来越微不足道了。一些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会模拟人类的特征进行犯罪行为。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失控,家居机器人和秘书机器人的恶意失灵,这些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近了,人工智能是否会发动机器革命引发热议。

三、科技异化的消解途径——科技人化

科技人化的关键在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同时,科技人化就是要以人为本。我们所说的人的发展,不是指少数人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指所有各国人民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还应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包括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等方面的各种价值需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使人的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科技人化需要进行主体建设。社会上大致有三种主体构成,科技主体、政府主体和公众主体。这些主体构成有不同的利益需要,有时一致,有时冲突。科技要发展,就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具体地说,就科技主体而言,主要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除此之外,政府主体应从政策、经费、人力等方面对科技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公众主体应该积极关注并对科技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要解决当前的科技异化理由,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怎么写作,除了要不断提高和发展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最为根本的是必须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我们要通过完善我们的制度结构建立一种新的人类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既要能体现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性,同时又能符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准则,从而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怎么写作。同时,在实践当中,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追求高科技、追求自身满足的同时也应注重科技与自然的和谐,不要以破坏自然为代价。要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存活构成威胁,建立无毒、无副作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科技。
参考文献:
[1] 李桂花.“科技异化”释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1):13-18.
[2] 李桂花.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J].哲学研究,2004,(1):83-87.
[3] 邱海燕.解读“劳动异化”及其扬弃[J].湖北大学学报,2007,34(6):34-37.
[4] 李闽榕.关于科技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理论深思[J].东南学术,2005,(2):115-119.
[5] 邢广桥,吴夺,王新.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21(3):1-3.
[责任编辑 柯 黎]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