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建筑经济 >试谈小农经济死循环

试谈小农经济死循环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4876 浏览:1809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像卷心菜一样的内部死循环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人类学家利福德·盖尔茨来到爪哇岛,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发现,当地的经济形态出现了奇怪的“二元化”现象。在外岛上,许多外来殖民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转变当地的生产模式,使外岛的生产不断向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从而发展出了高效率、大规模、主要用于出口的工业体系;而爪哇岛内则聚集了印度尼西亚三分之二的人口,由于缺少资金,本地人只能靠农业种植业存活,但是岛上土地有限,又有着种种政策限制,因此爪哇岛上的人无法到外面去找工作,只能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当地形成劳动密集型农业体系。
虽然从旅游者的角度看,当地人的农耕方式完美地保持了当地的原生态农业特色,但是在社会经济学家看来,这样每天简单重复,没有任何进步的农业状态就像陷入了一个循环的死胡同。由于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就那么多,随着投入到土地中的劳动力数量增加,每个劳动力带来的边际收益实际上在不断减少,当达到一个饱和值时,无论再投入多少劳动力,都只是在做无用功罢了,而这种在原地画圈,却将自己圈得越来越小的情况,则被盖尔茨称为“内卷化农业”。就像是卷心菜一样,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自己原来的框框。
其实,爪哇岛的农业目前状况并不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它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在农业发展中都经历过的一段旅程。不同的是,有的国家深陷在内卷中而不自知,最终在卷内走向灭亡;而有的国家则跳出了内卷的迷宫,走出了一条发展的新道路。
清朝盛衰与内卷化
纵观中国的农业和社会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内卷化效应从始至终都在其背后起着推动作用,而清朝的发展史最具有代表性。清朝是中国命运发生转折的时代,在清前期,中国还屹立在世界的顶端,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长,疆域不断扩大的康乾盛世。到1820年时,中国的GDP足足占了全世界GDP的30%以上,比欧洲各国的总和还多,而当时日本的GDP只占世界GDP的3%。
但是这种盛世却未能持续太久,中国的经济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继续稳步增加,反而开始停滞不前,甚至有了减退的现象,当列强的火炮舰船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清王朝便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衰败下来,最终走向了灭亡。这里除了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外,农业的内卷化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
清王朝建立之初,由于连年的战争、饥荒和瘟疫,人口数量相比明末可谓骤降,从明朝晚期的1亿多人口下降到清初的不足4000万人口。由于人少地多,当清朝统治稳定下来之后,简单化的农业生产就能迅速恢复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清朝人口进入增长的快车道。增加的人口又不断投入到土地劳作中,推动了清朝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清朝GDP不断迈向新高,直到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
但是,一旦土地生产能力达到上限,无论再增加多少人口都无法提高农业生产产值了,这种靠增加劳动力而提升的经济自然而然就会停滞不前了,再加上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在多次利用后肥力下降,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经济发展再也无法持续了,如同其他内卷化的农业社会一样,清朝经济不可避开地走向了衰退。
而且,靠内卷化提升的GDP“含金量”非常低,因为这种GDP都是靠劳动力资源堆起来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如果将康乾时期的GDP平摊到人头上,就会发现,即使是康乾盛世期间,中国的人均GDP也是在不断下降的:1740年,清朝人均GDP大概是4两银子﹔到了1760年,降为3.6两﹔1820年,则只有3.4两。这说明内卷化的魔咒已经在无形中决定了清朝衰亡的命运。
跳出内卷迷宫的英国
世界上第一个跳出农业内卷化的是英国,而且其助力竟然还是来自血淋淋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17至18世纪这两百年间,英国人口由411万增加到了866万,和中国类似,对英国来说这同样是一个人口爆发的时代,但不同的是,当时英国的农业人口比重却从70%减少到了36%。也就是说,到1800年时,英小农经济的死循环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国1/3的农业人口就有能力为全部英国人提供粮食了,简单计算一下,英国每单位劳动力的产出足足增长了3/4,在生产技术相差并不大的情况下,英国人是怎么做到既减少劳动力投入,又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呢?
从某种作用上说,是14至15世纪的“圈地运动”给了英国人一个跳出农业内卷化的契机。在圈地运动之前,英国的种植业与畜牧业与中国一样,都是分开进行的,前者是在私人土地上进行,而后者则是在公有土地上进行。但是圈地运动转变了这种状态,它让生产者将种植业与畜牧业在自己圈定的土地上结合了起来。
由于要养殖牲畜,英国农业生产者便不得不调整了自己种植作物的种类,由单一种粮食作物转变成为粮食作物(小麦、大麦)和牲畜作物(芜菁、三叶草)交替种植的方式。这种耕作制度为牲畜提供了更为充足和高质量的饲料,提高了牲畜的产量,与此同时,由于牲畜的放养和作物种植使用同一片土地,牲畜的粪便给农作物提供了足够的肥料,使土壤肥力提升,从两方面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这一过程也最初实现了英国单位农场劳动的资本化。
不仅如此,根据农业专家的计算,在英国的种植业中,小麦、大麦、芜菁和三叶草需要的劳动比率为4:3:3:1,由于这种种植是依次进行的,因此相比于中国单一种植小麦,英国人所需投入的劳动连一半都不到,而中国的水稻种植所需的劳动力则是小麦的

1.5倍,从这里不难看出,英国的交替耕种制度是节约劳动力的重要理由。

英国因为有了圈地运动这个契机,跳出了内卷化的魔咒,开创出了一个发展综合农业的模式,这种模式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劳动生产率,让更多的英国人可以从事其他工作,比如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反过来又推动了英国农业的发展,也难怪工业革命最先是在英国发生的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17~18世纪,中国和英国分道扬镳,分别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其决定性因素就是能否跳出生产力内卷化的魔咒。英国跳出这个限制,就一举踏上了工业化的征途,而中国却一直向内循环,进入死圈,终于无法避开衰落的命运。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