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建筑经济 >基于灰色聚类中原经济区城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基于灰色聚类中原经济区城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收藏本文 2024-04-09 点赞:7337 浏览:2358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通过建立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18个城市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聚类分析,为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水平;灰色关联度;聚类分析
0439-8114(2013)24-6197-03
国务院于2011年10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闭幕后,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对河南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如何能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开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当前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理由。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要保护和改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从而满足当代和今后世世代代的需求,达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需要构建适当的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对经济区内主要城市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依据。

1 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2 农业发展水平灰色聚类计算

2.1 灰色关联度算法

2.2 聚类分析算法

1)确定对象(就是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实际上就是定义一个表征对象之间差异的距离,最经常使用的就是欧氏距离、马氏距离等[3-5]。
2)利用指定算法计算聚类树或聚类图,常用的算法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平均距离法、质心距离法、离差平方和距离法等。

2.3 计算结果

根据2.1给出的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归一化处理之后,在各级指标权重相等的情况下计算出18个城市各指标与评价标准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排序结果见表2。
接下来以表2中计算出来的关联系数为样本,首先计算出各个关联系数的欧氏距离,然后采用平均距离法作出18个城市聚类图(图1)。

3 结果分析

第一类城市为传统的农业大市,行政区域面积较大,农村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在9项农业发展水平指标中,均有1或2项居于领先地位,因此综合排名较为领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商丘市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说明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加强;5个城市的农村用电量排名均相对靠后,但农产品加工机械排名稍微靠前,说明这5个城市的农村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小型和微型加工厂较多,大型加工企业较少,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同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5个城市虽农业发展水平排名较高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并不十分靠前的理由。因此这一类城市今后还需要在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实现既增产又增收。
第二类城市农业发展水平处于中游地位。该类城市中的郑州市为河南省的省会,虽然农业发展水平不算太高,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却是排名第一位,充分证明了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强大;该类城市中的其他城市,具备了冲击一类农业发展城市的能力,但还有一定距离。
第三类城市中的鹤壁市、漯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等城市,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如鹤壁市的煤炭矿产工业、漯河的食品和饮料加工工业、济源市的铅锌深加工工业、三门峡的有色金属工业等,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度都相对较慢,各项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均处于较为靠后位置,需要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大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 崔和瑞.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2):103-105.
[2] 彭 素,胡新艳,罗必良.“农业强省”的综合评价:以广东为例——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2(1):59-67.
[3] 邓聚龙基于灰色聚类的中原经济区城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灰色系统基本策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4] 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5] 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 张凤太,苏维词,张吉伟.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水平聚类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2):18-22.
[7] 冯光惠,尚爱军.陕北风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状况的评价及策略[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8):973-975.
[8]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几种新策略评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2):60-64.
[9] 史培军.中国生态农业适用模式与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10] 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09-28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