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科学 >> 科技论文翻译 >20世纪最伟大科学巨匠

20世纪最伟大科学巨匠

收藏本文 2024-02-25 点赞:3504 浏览:1116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朱安远,等: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上)
[摘要]理论物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科学家和世界级最知名的显赫人物之一,他是一位追求自由和、献身科学事业、热爱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科学勇士,介绍其生平事迹和成就的文献资料甚多,他创立的相对论在全世界享誉盛名,本文尝试从一些新颖而独特的视角(爱因斯坦的国籍、爱因斯坦与原配米列娃、爱因斯坦奇迹年、爱因斯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在中国、爱因斯坦与世界和平、爱因斯坦的大脑、爱因斯坦所获得的主要荣衔以及爱因斯坦的雅称等诸多方面)挖掘信息来全面展示其个人魅力和特质。
[关键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奇迹年;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定律;相对论宇宙学;EPR悖论;经典统一场论;诺贝尔物理学奖;《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80-09
[BT1]1爱因斯坦的生平与家庭成员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0314 11:30am—1955041801:15am)出生于德意志帝国符腾堡王国多瑙河畔乌尔姆市(Ulm,现为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蒂宾根行政区山地—多瑙县首府)班霍夫大街135号(135 Bahnhofstrasse)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已被同化的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爱因斯坦本人是无神论者,他不信奉包括犹太教在内的任何宗教),他幼时有些语言障碍(口吃),性格内向甚至有些孤僻。父亲赫尔曼(Hermann Einstein,18470830—19021010)是一位小业主(商人);母亲波琳(Pauline Einstein,née Koch,18580208—19200220,1876年结婚)出生于富裕家庭,素养较高,多才多艺且爱好钢琴等音乐;胞妹是玛丽亚·温特勒-爱因斯坦(Maria"Maja"Winteler–Einstein,18811118—19510625,昵称玛雅)。1880年6月全家迁居巴伐利亚王国都城慕尼黑[现为拜恩自由州(Freistaat Bayern,又称巴伐利亚州Baria)首府][1]。
爱因斯坦的主要学习经历:1884—1886年在家中接受一位女教师的教育并开始学习小提琴;1886—1888年在慕尼黑天主教会主办的公立彼得小学(Peter Schule)读3~4年级;1888—1894年在慕尼黑路易博德文理中学(Luitpold Gymnasium,校址几番变迁,1965年起更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文理中学)学习(因中学课程未全部修完而肄业),1894年6月全家移居意大利米兰(爱因斯坦被留在慕尼黑读书至当年年底,1895年他家迁居帕维亚,一年后又搬回到米兰),1895年秋报考苏黎世工业大学失败,1894—1895年爱因斯坦完成其第一个科学工作——磁场中以太状态的研究;1895—1896年就读于瑞士德语区阿尔高州(Aargau,阿劳现为其首府)阿劳州立中学(Staatsarchiv Kanton,Aarau,它是苏黎世工业大学的预科学校,拿到其高中毕业文凭就可直接进入该大学就读);1896年10月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德文原名Eidgenssische Polytechnische Schule,1911年起更名为Eidgen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缩写为ETH Zürich;英文名S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英文名译称瑞士联邦理工学院。1854年2月7日通过创建大学的法案,1855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数理师范系(六系,主要培养大学和中学的数学和物理教师)A组(主要科目包括数学、物理和天文学,B组则包括其他各门自然科学)学习,1900年7月28日毕业获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05年7月24日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初稿完成于1901年,修定稿完成于1905年4月30日,同年7月20日提交)[2]获得苏黎世大学(Zurich University,德文Universitt Zürich,缩写为UZH,创建于1833年4月29日)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导师是哲学学院二部主任、瑞士实验物理学家克莱纳(Alfred Kleiner,18490424—19160703)教授。1906年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正式发表于《物理学年鉴》杂志(1905年8月19日收到)并在伯尔尼出版单行本,1911年他还对此文予以补充和完善[3]。爱因斯坦在博士论文中将流体动力学的技巧与扩散理论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测定阿伏伽德罗常数和分子半径大小的新的理论策略,并推导出计算扩散速度的数学公式,对证实分子的实在性作出重要贡献。文中所阐述的策略在胶体化学、建筑工业、乳制品产业和生态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故它在爱因斯坦所有论文中的引用次数名列前茅[4]:全球引用次数GCS(Global Citation Score)名列第四(文献[41]名列第二),本地引用次数LCS(Local Citation Score)名列第二(文献[41]名列第一)。
爱因斯坦的主要工作经历和职衔:1901年5~7月任瑞士温特图尔职业技术学校临时代课教师,同年10~12月在沙夫豪森任家庭教师;1902年6月—1909年10月先后任伯尔尼瑞士联邦专利局(Swiss Federal Patent Office)试用人员、(1904年9月转正)、二级(1906年4月晋升)和一级专利审查员(1907年晋升),1908—1909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物理学编外讲师;1909—1911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特聘教授(副教授);经普朗克等人推荐,1911年3月—1912年8月任布拉格[时属奥匈帝国(1867—1918)]德意志大学[Karl Ferdinands University,Prague,布拉格查理大学13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英文Charles IV,德文Karl IV,1316—1378)创建,1882年分为德意志大学和捷克大学两部分,1945年融为一体]理论物理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12—1913年任苏黎世工业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经普朗克等人推荐,1913年7月10日爱因斯坦以44票对2票当选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12月7日在柏林接受院士称号),1913—1933年先后任柏林大学[Universitt zu Berlin,原名Friedrich Wilhelms Universitt,1809年8月16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决定采纳教育改革家和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K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17670622—18350408)的倡议筹建大学,1810年10月10日正式开学,1949年起东柏林原校址部分称柏林洪堡大学,1948年12月4日在西柏林析置出柏林自由大学。1990年两德统一后,两所大学逐渐开始合作与合并。国内外现普遍将柏林洪堡大学作为老柏林大学的继承者,它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理论物理学教授(并无实际讲课任务)和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 für Physik,1917年10月成立于柏林,1946年迁往哥廷根,1948年更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隶属于1911年成立的马普学会MPG),1958年迁至慕尼黑并更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所,1941—1970年海森堡任该研究所所长,1991年析置为普朗克物理研究所(又称海森堡研究所)、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和普朗克太空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1933年3月28日爱因斯坦宣布辞职,同年4月1日被开除院士资格,9月初纳粹政府以2万德国马克悬赏杀死他),1916—1918年接替普朗克兼任德国物理学会会长,1921年首次访问美国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创建筹措资金;1920—1930年受邀担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访问教授,192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2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1926年当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27年当选为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1922—1932年加入国际联盟知识界合作委员会(中途曾退出过);1930—1932年作为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Caltech)的特邀教授,每年冬季去那里做访问研究,1930年当选为美国哲学学会会员;1933—194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Princeton,成立于1930年,与普林斯顿大学没有隶属关系)理论物理学研究员(教授),1945年退休后仍继续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家住默瑟街112号楼(112 Mercer Street,爱因斯坦逝世后此房被留给其私人秘书杜卡斯小姐居住),1948年曾做过一次腹部外科手术。爱因斯坦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小提琴演奏方面造诣颇深,还热衷于航海,平时常随身携带烟斗吸烟或雪茄。1903年1月6日爱因斯坦与大学同班同学、塞尔维亚姑娘米列娃在伯尔尼注册正式结婚,此前米列娃已于1902年2月4日在娘家生下与爱因斯坦的未婚私生女丽瑟尔(Lieserl,生父从未见过她,私生女下落不明是爱因斯坦生平的未解之谜。传说她被人收养并在贝尔格莱德长大,还传说1903年9月15日她因猩红热夭折于匈牙利王国),他们婚后还生有两子:长子汉斯(Hans Albert Einstein,19040514—19730726,拥有瑞士和美国双重国籍)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B)水利工程系教授,自1988年起美国土木工程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设有汉斯·爱因斯坦奖(Hans Albert Einstein Award);次子爱德华(Edward"Tete"Einstein,19100728—19651025)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受母亲家族的遗传影响),后与母亲相依为命,逝世于苏黎世的一家精神病院。爱因斯坦与前妻米列娃于1914年6月起分居,1919年2月14日在柏林正式离婚[5]。1912年起其姨表姐和远房堂姐(他们有双层亲戚关系:爱因斯坦和艾尔莎的母亲是亲姐妹,他们的父亲是共祖父的堂兄弟,犹太教是禁止近亲结婚的)艾尔莎(Elsa Einstein–Lwenthal,18760118—19361220)成为其情妇,1919年6月2日爱因斯坦与艾尔莎在柏林注册正式结婚(此前爱因斯坦曾考虑过迎娶艾尔莎的长女伊尔莎,但被她本人所拒绝),他们婚后未生育子女,但艾尔莎与前夫、德国纺织品商人洛温瑟尔(Rudolf Max Lwenthal,1864—1914,1896年在柏林结婚,1908年离婚)育有2个女儿:伊尔莎(Ilse,1897—19340610)和雕刻家玛戈特(Margot,1899—19860708)。1951年爱因斯坦胞妹(1939年她逃离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来到美国,一直定居于哥哥家中)逝世后,其晚年生活主要由继女玛戈特和犹太人杜卡斯(Helen Dukas,18961017—19820210,1928年起获得爱因斯坦私人秘书职位,终生未嫁)小姐照料。
1955年爱因斯坦因腹部主动脉瘤破裂导致失血性休克而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医院,享年76岁,当天16时其遗体在新泽西州首府特伦顿火化(其头颅被人私自留下供医学研究用)。遵照其生前遗嘱,不发讣告,火化时免除所有公共集会,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及所有音乐典礼,骨灰撒放在不为人知的秘密地点,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爱因斯坦在遗嘱中,除分给自己后辈和情人的一些遗产之外,剩余的全部财产(包括各种学术研究成果、手稿和私人信件等)一律赠给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美国籍荷兰裔犹太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史学家派斯(Abraham Pais,19180519—20000728,1956年加入美国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爱因斯坦传记作家,他著有《上帝是不可捉摸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1982)及其续篇《爱因斯坦当年寓此》 (Einstein Lived Here,1994),两书均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BT1]2爱因斯坦的国籍
一个人的国籍状况一般来说是清晰而明确的,但对于某些欧美人士来说,一则因为各国国籍法的规定不同且跨国人员流动较大,二则国籍状况属个人隐私,因此有些人的国籍理由就显得比较复杂,爱因斯坦的国籍理由就属于这种情况:1879—1896年爱因斯坦是符腾堡王国籍[1806年符腾堡升为王国,1806—1813年加入莱茵联盟(又称莱茵邦联,不同于1254—1450年间的莱茵同盟),1815—1871年是德意志邦联成员国,1871—1918年则是德意志帝国的一个邦国],为了逃避服兵役[根据当时的德国兵役法,男性公民年满20周岁(18岁的说法是臆想的)即开始服兵役。若为了规避服兵役,男性公民只有在年满16周岁以前移居国外才行],经父亲同意他申请(具体日期已不可考)放弃符腾堡王国公民资格并于1896年1月28日得到批准而成为无国籍人士。1899年10月19日爱因斯坦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1901年2月21日获得瑞士国籍(苏黎世市民),他保留瑞士国籍直至逝世。19110401—19120930爱因斯坦短时获得过奥地利帝国(时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国籍,1914年4月他重新获得德意志帝国国籍,纳粹执政后他于1933年3月28日再次放弃德国籍,同年9月9日夜离开避居的比利时到英国,10月7日离英于17日抵达美国定居,1940年10月1日加入美国籍[6]。
综上所述,爱因斯坦的国籍按其拥有时间长短排序,依次是:瑞士54年(1901—1955)、德国36年(1879—1896和1914—1933)、美国15年(1940—1955)、无国籍5年(1896—1901)和奥地利15年(19110401—19120930)。显然,爱因斯坦1922年荣获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拥有德国和瑞士双重国籍。文献[7]第972页只将他列为“德国”国籍是不准确的。文献[8]统计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国籍(截至1994年年底),其中德国籍18人(据笔者核实,若不考虑爱因斯坦,此数是准确无误的),瑞士籍4人(若爱因斯坦按05人计算,迄今瑞士籍得主也只有35人),显然瑞士籍中包括了爱因斯坦,其他3位瑞士籍得主依次是:①1920年获奖的冶金学家、实验物理学家和计量学家纪尧姆(Charles douard Guillaume,18610215—19380613)。②1986年获奖的凝聚态物理学家罗雷尔(Heinrich Rohrer,19330606—20130516),在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薛其坤院士的陪同下,2011年4月26日15时他在笔者的母校——内蒙古科技大学IMUST(其前身是包头钢铁学院,2003年11月起更为现名)学校会堂发表了题为《从爱因斯坦到纳米技术》(From Einstein to nanotechnology)的公众讲座,此讲座是“爱因斯坦展”中国巡展中“对话科学家”的系列讲座之一。③1987年获奖的超导物理学家穆勒(Karl Alexander Müller,19270420—)。这种只将爱因斯坦统计为“瑞士”国籍诺奖得主也有失偏颇[9]。文献[10]单纯地将爱因斯坦列为“美籍德国人”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晚年爱因斯坦是拥有美国和瑞士双重国籍的德国裔科学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家。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GetFullDomain},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