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科学 >> 科技小论文600字 >简谈急诊科护理临床带教体会

简谈急诊科护理临床带教体会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4043 浏览:120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护理临床教学是培养合格护士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护理学是动手实践较多的一门学科,大部分的护理工作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掌握,因此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护生在临床实习结束后能否成为一名护理工作者,也决定着护理质量的优劣,所以做好护理实习生带教工作非常重要。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是医院工作的缩影,也是护生实习最重要的科室之一[1]。我院是集临床、教学于一体的综合医院,急诊科设有内、外等专科诊室,急救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转归。急救护理是每个同学必不可少的实习内容之

一、在长期带教中,我院积累了一定的急救护理带教经验,介绍如下。

1做好岗前培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带教老师讲解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介绍科室环境、抢救室和清创室的布局及其它科室的分布,使其适应环境,尽快进入角色。另外,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培养:随着医学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为了使护生对护理工作引起重视,安全教育必不可少。因此,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条例》等是岗前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

2 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的培养

集中向学生讲解急救护理工作的内容及其特点,强调"急"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动作迅速,反应敏捷。老师也应言传身教,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深刻领会急救护理工作的内涵,加强和深化专业认同感[2],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3 熟悉物品的摆放,掌握仪器的操作

急救物品、药品、设备、器材做到"五定"。每班对物品的数量、性能进行检查、交接,并做好记录,保证100%的完好、备用状态。
4勤学苦练,提高急救技能
急救护理的实践性很强,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必须通过技术操作来体现[3] 。老师应先分解抢救的步骤,让学生学会单项技术后,分工配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苦练基本功,以增强信心。熟悉并掌握各种急救技能操作程序和流程。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心肺复苏、吸氧、吸痰、心电监护等操作,在工作中严格各种查对制度及操作规程。带教老师一定要做到"一看二练三放手",并且"放手不放眼",对学生严格要求,如有错误及时给予改正。
5理论培训
由主管护急诊科护理临床带教体会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师或护士长负责,讲解常见、多发的急危重症,包括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抢救策略、护理要点等。掌握急救药物的作用、剂量、给药策略和毒副作用等。
6掌握沟通技巧,取得患者的信任
急诊科的患者,一般情况下比较急或危重,患者及家属心理准备不足,又加之法律意识的逐渐加强,与医院之间存在信任危机,尤其不相信实习学生,更是拒绝学生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让学生苦练基本功,提高技术操作水平;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护生在与患者的交往中,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理由,对于患者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心,使得患者能够信任自己,配合治疗[4]。
7严格出科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急诊科的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带教老师认真填写实习鉴定,对护生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成绩记入护生鉴定表并交护理部。
8注意自身防护
患者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短,我们对他们的身体状况也不了解,在操作中特别注意职业防护。如果发生职业暴露之后,应立即向离心方向挤压,流动水冲洗,碘伏消毒后包扎,同时向院感科或护士长报告,必要时抽血化验追踪检查。
9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急诊因其随机性、突发性、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和紧急性,致其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老师在护送患者住院时,就只能在具体工作中带教:运送前,给相应科室电话联系,准备床位;在运送途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上下坡时要保持头部在上;交接时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管道是否通畅、固定,用药及检查、处置情况,随身物品等都要做详细交接,并签字保存。通过随时、随地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在工作中获取知识。
总之,临床实习是护理实习生教育的重要阶段,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带教策略的优劣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为了保证护生在实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顺利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需要制定出科学的带教管理策略,并加以执行。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
[2]许业珍,王建荣.ICU护士专业培训班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38(12):947-949.
[3]庹炎,陶红.护理专科<<急救护理学>>教学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18(3):29.
[4]袁淑兰,马英梅.改善临床带教策略 培养护生综合能力[J].黑龙医药科学,2009,32(02).
编辑/王海静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