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科学 >> 科技小论文600字 >简述谈课堂朗读科学指导

简述谈课堂朗读科学指导

收藏本文 2024-01-20 点赞:4797 浏览:166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朗读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但综观当下阅读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高效的不多,高耗低效的不少,有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甚至成了“矫情做作”。这个情况表明,学生学会朗读需要教师科学的正确的指导。笔者这方面的经验有三个方面:

一、 朗读技巧与朗读形式相统一

【案例1】
特级教师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片段。
师: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师:请你来读这句话。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震耳欲聋四字着重强调,声情并茂)
师: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响了多久?
生:根本没有停过!
师:证据?
生: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生:母亲“大声”问我来干什么。
生:“妈——”“妈——”,在这个标点里面可以看出来,我叫了妈两声,一声比一声响!
生:“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就在身边的人,还需要喊。
师:是的!母亲昨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
生(齐声念):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母亲明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
生(齐声念):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母亲春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
生(齐声念):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母亲秋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
生(齐声念):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母亲就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中挣钱,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群):母亲太不容易了!心里难受极了!
朗读需要情感来支撑,但也不完全排除技巧的处理,当然技巧是为情感的表达怎么写作的。王崧舟老师在这一片段中的朗读指导可谓是技巧指导与朗读形式和融共进。“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一句,老师在课堂中引领整读了十多次,但每一次的引读又是那样独具匠心。这样的读是一次又一次地领悟,一层深一层地体会,一步步把学生带入慈母情深处,学生的情感一浪高于一浪,怎能不领会到母亲的辛苦,课堂又怎能不掀起情感的波澜呢?这就是情感的朗读。

二、 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相协调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朗读就是学生用声音再现自己对文本理解和感悟的过程。因此,我们也要提倡多元的朗读。
【案例2】
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黄山奇石》“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的朗读指导片段: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充分自由朗读,充分感受“猴子谈课堂朗读的科学指导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观海”的有趣的基础上,出示句子“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师:刚才同学们从读、看、想中都感受到什么?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生A:老师,我觉得这猴子观海太有趣了,我是这样读——“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强调“有趣”)
生B:我也这么觉得,不过我读的时候是把“有趣”儿化了——“这就是有趣儿的猴子观海。”
生C:我觉得作者写“猴子观海”这几句话实在写得太好了,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猴子观海”。我是这样读——“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强调“这”)
……
个性化朗读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阅读感受激活了他们的情感,并带着进入到创造性思维的境界。这种弘扬个性的、传情达意的朗读,使教学双边活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广阔天地。

三、 文本内涵与真情流露相融合

真实的朗读应该是学生对文本内涵感悟后的真情流露。我们不妨看一看于永正老师在《小稻秧脱险记》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好“有气无力”一词的过程。
【案例3】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
生(声音洪亮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要么你的化学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
于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幽默非常巧妙地把朗读指导和理解词语结合起来,获得整体效果,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有气无力”的意思,而且让学生对“有气无力”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可见,教师朗读指导的目的重在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涵咏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借助朗读表情达意,是学生感情的真实流露。这样的朗读无疑是高效的。
诚然,真正作用上的本位朗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深思,受到情感熏陶后在教师引领下的技巧与形式的共融,个性体验的情感再现,也是学生对文本理解后的真情流露和真实表达。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圩丰中心小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