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科学 >> 科技小论文800字 >试析纳博科夫《爱达或爱欲》:神话?童话?乌托邦田园诗?

试析纳博科夫《爱达或爱欲》:神话?童话?乌托邦田园诗?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6939 浏览:185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与他的著作《爱达或爱欲》

如果接受《纳博科夫传》的作者、纳博科夫研究权威布赖恩·博伊德(Brian Boyd)教授对其小说《爱达或爱欲》的定位:“《爱达》总归是个爱情故事,而倏忽间它也能化作神话、童话、乌托邦田园诗、家族年记、个人回忆录、历史传奇、现实主义小说、科幻故事、图书、自然史载、心理学讲稿、哲学手记、建筑学诙谐曲、画廊以及银幕讽刺剧。”那么,在开始读这本小说前,大致也可以体会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韦清琦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把它译作中文时所经历的心路:“就像一个欲罢不能的妇人,跌撞着跟在这个老头子后面,穿越了无数非人的陌路、幽洞与深井,咬牙切齿了无数遍我恨透了这个自大狂之后,临了,还是叹道,我仍是爱他的……”因这部作品的确以复杂、难解著称。
虽看似知名度不比《洛丽塔》,但1969年出版的《爱达或爱欲》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的众多作品中地位显赫,也是他自己最喜欢,倾注心血最多,写作时间最长的一部小说,纳博科夫对这部作品的自我评价是:“最具有世界性和诗意的小说。”
韦清琦告诉本刊记者:“《爱达》是一部极富田园气息和浪漫情怀的小说,故事精心描绘的浪漫爱情,或许可令所有人屏息膜拜。诚然,与《洛丽塔》一样,这也讲述一种离经叛道的爱情,甚至走得更远:同胞兄妹的使其主题让读者在享受的同时颇为不安,但浓烈的唯美主义追求又让人敬仰于这样一种奋不顾身的爱。”
“我个人认为《爱达或爱欲》应该说是纳博科夫的17部小说中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纳博科夫传》的中文译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刘佳林教授解读说,1940年之前,纳博科夫在欧洲过着流亡生活,那时候他用俄语写作。1940年到美国后,他开始转用英语,一种非母语的语言写作。而当《洛丽塔》的成功为他带来文学声誉,并解决了经济理由后(他曾因“十月革命”而失去巨额遗产),他终于可以真正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认为纳博科夫是纳博科夫的《爱达或爱欲》:神话?童话?乌托邦田园诗?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把写作,或者说把写《爱达或爱欲》当作建筑他信仰的殿堂来做的。他前面的那些积累就为他能在《爱达或爱欲》中充分地展示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1969年出版,2013年末才出现中译本,这与这部小说本身的难读甚或说难解不无关联。这样的小说,译者不得不在将其叙述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之前先成为剥茧的人,既要慧眼识破作者设置的语言迷宫,又要保留作者设置这些机关时留给读者的探索乐趣而不能简单把打开迷宫大门的暗语大白天下。面对《爱达或爱欲》,韦清琦就要这般小心翼翼。
首先是语言上的文字游戏。“且不论叙述者人称的戏剧性切换、意识流的随意涌动和自造词、多国语言混用带来的无尽阅读、翻译障碍,单是头韵的大量使用就让我穷于应付。”韦清琦将纳博科夫对头韵的使用形容为“登峰造极”、“无所不在”、“随心所欲”。纳博科夫本人也借小说中的学者老拉特纳的话自嘲:“你咽气的时候也不会忘了押头韵。”
“头韵的难题最集中体现于小说的标题:Ada or Ardor。”韦清琦解释说,“Ada”的标准译名通常是“艾达”,“上口而不失女性特色”,但为了和“Ardor”(,热情,)构成头韵,才成为最终的“爱达或爱欲”。“在处理头韵的时候,我会看它在形式上是否真的很重要,如果是,那就一定要把它转化,而不能简单忽视掉。”虽原则是如此,韦清琦表示依然难免留有遗憾,能真正压上头韵的并不多,而更多是遵循中文的特点,把头韵转化为尾韵,有时甚至是转变一些词,较通常的翻译有所变形。
“如果说头韵还是局部文字游戏的话,那么,纳博科夫对于互文可就玩大了。”韦清琦说。纳博科夫厚实的文学及艺术底蕴使他有能力并喜好在创作中大量指涉其他作家和作品,对这些作品进行滑稽摹仿或者说戏讽。2005年的第二期《外国文学》曾刊登论文《对话与颠覆——读纳博科夫的〈阿达〉》,其中指出该小说模拟的文本主要有《圣经》和法国作家日·德·史达埃的小说《科琳娜》。但韦清琦的解读是:“除了显而易见的《项链》、《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外,指涉的经典文学可谓不计其数。”
比如说文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名称都不是随便所取:主人公初到阿尔卑斯时,有一个叫“Gamlet”的小村庄,与《哈姆雷特》(Hamlet)构成互文,韦清琦就要将其译作“加姆雷特”,以求保持其与哈姆雷特之间的关联性。再比如一些时间日期上的“巧合”,四个小说人物:孪生姊妹阿卡和玛丽娜以及他们的丈夫德蒙和丹,分享了纳博科夫妻子薇拉的生日1月5日;主人公之一的卢塞特的生日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判死刑的日子等等。
这的确是对读者的智力挑战和学识考问,对于研究者亦然。博伊德主持的《爱达》在线(Ada Online)就在尝试对于这部小说进行全文的分章节注释,但或因这项工程太过艰巨,至今也还处在未完成状态。韦清琦说:“我愿意视之为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这要求读者以非常活跃的思维与博大的文学知识储备进入阅读状态,这是颇有挑战意味的。你愿意来一盘棋么?纳博科夫耸起眉头问读者。既是棋局,就是可以一下再下的,所以这本书也值得一读再读,每读一遍,你一定有新的发现。”
具有隐藏性、需要一读再读去揭开面纱的还有作者书中的道德指向,用韦清琦的话说,“《爱达》有着比《洛丽塔》更隐蔽的欺骗性”。他解释道,因主人公爱达与凡表面上是神仙般的人物,智慧、富有,其爱情几乎是唯美而不食人间烟火的,正因为这种纯粹的爱,致使我们在初读这本书时,会把注意力和立场全然放在这两位人物的情感上。然而,“主人公凡与爱达的关系其实并非纳博科夫所要着重谴责的,而他们对表妹卢塞特的感情的漠视并最终驱使其自尽,才是作者要追究的重点。纳博科夫的研究专家博伊德对此也有明确的看法”。韦清琦说:“从某种作用上说,纳博科夫提请我们随凡和爱达走进浪漫之旅的同时,用道德眼光拉开一定的距离,这样的‘离间’效果使得我们与作品若即若离,在微醺时保持一份冷静,这或许是该小说欲使自身及读者所进入的一种境界。”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
——专访《纳博科夫传》的中文译者刘佳林、《爱达或爱欲》中文译者韦清琦
三联生活周刊:纳博科夫的作品曾屡遭质疑,质疑主要围绕“艺术的社会责任”吗?
韦清琦:如果拿今天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衡量纳博科夫,那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纳博科夫无疑首先是艺术家,以无与伦比的修辞艺术奉献给世人是他最重要的使命。不过,他的个人家庭遭遇,他所经历的20世纪那些大时代的最重大事件,理所当然在他的文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促使他深思、判断、主张。因此解读《爱达》,不能光局限于语言的内部结构探索,还要了解作者经历的时代背景与作品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互动,如果称其为“艺术的社会责任”似乎也不为过。因此,比方说作者借小说中的虚构人物“未来王阿陶夫”以及“圣·阿林上校”来影射希特勒、斯大林,应该还是有所指的。
刘佳林:纳博科夫确实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曾说:“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位对我做出崭新评价的人,宣称我远不纳博科夫的《爱达或爱欲》:神话?童话?乌托邦田园诗?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是轻浮之徒,而是一位严峻的道德家,旨在驱逐罪恶,拷住愚昧,嘲弄庸俗和残酷——而且施无上的权力于温厚、天资和自尊。”道德是纳博科夫一直关注的理由,同时他对极权社会、对法西斯政权也有明确的批判立场,这在他的《斩首之邀》、《庶出的标志》及短篇小说《云,城堡,湖》中都有体现。当然,除了直接的现实政治批判外,纳博科夫的道德关切更多集中于对庸俗的批判,这是一个有待展开的理由。
三联生活周刊:有一种评论声音认为,纳博科夫过于沉醉于作品的形式,你怎么看待这个理由?
刘佳林:他确实会非常雕琢作品的形式,他的小说相当一部分魅力和形式上处理直接相关,也可以说他的魅力就来源于小说的形式。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一直强调,主张要写一种诗叫作纯诗,就是应该言之无物的,只有词语层面的能指,而没有所指的东西。诗歌纯粹了,其声音、韵律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一种音响效果就能够表达很多,这就和宗教连在一起了。纳博科夫本人在艺术方面的主张,是追求类似于纯诗的一种纯小说,如果有纯小说存在的话。
刘佳
韦清琦

他在评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时,讲了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他认为其中有三个主人公,一个是奥涅金,一个是达吉雅娜,还有一个是风格化了的普希金。他甚至认为这个风格化了的普希金,要比奥涅金、达吉雅娜更加真实,更能称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我们过去理解《叶甫盖尼·奥涅金》总是从一种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而在纳博科夫看来,普希金的这部小说根本不是那个时代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是文学的百科全书,是普希金受西欧文学影响,通过法语阅读了英国文学,然后吸收了法国文学,最后在这两股文学影响下才写出了这样一部风格化的小说。
由此看,纳博科夫自己看重的是作品的风格,而不是这个作品中社会的、历史的主题。所以,我们这样来看《爱达或爱欲》,你会发现这部小说更多的还是形式的魅力。但纳博科夫的形式背后确实有他的作用,道德的主题,另外还有我自己理解的,就是一种诗性,信仰的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提到纳博科夫认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有风格化了的普希金,同样在多种文化影响下的他,有没有或者说如何风格化地出现在他自己的作品中?
刘佳林:长期的流亡生活使他偏爱选择流亡主人公,空间上跨越作家生活过的欧美,这在《爱达或爱欲》的场景选择方面尤为突出。对纳博科夫来说,童年、故园是他记忆中最宝贵的财富,从第一部长篇小说《玛丽》开始,他就饱含深情地回忆童年的庄园,最后一部俄文小说《天资》延续了这个主题,而《爱达或爱欲》则是自传《说吧,记忆》之后将童年、故园主题发挥得最为酣畅淋漓的一部小说。他的鳞翅目昆虫学知识、将时间与空间编造成时空马赛克的技巧等非常典型的风格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
纳博科夫还有多种在作品中现身的手法,比如安排文学耳目(往往与捕虫网这个标志性道具相关)等,更为常见的则是用他的名字和笔名(西林)拼写出各种离合字来,诸如维维安·巴德鲁克(Vivian Badlook,《王后杰克》),维维安·达克布鲁姆(Vivian Darkbloom,《洛丽塔》),维维安·布鲁德马克(Vivian Bloodmark,《说吧,记忆》)。在《爱达或爱欲》中,纳博科夫现身为克利姆·阿维多夫(Baron KlimAvidov)男爵。
三联生活周刊:纳博科夫的夫人曾经说过,“彼岸世界”是纳博科夫的首要主题,怎么理解这个“彼岸世界”?
刘佳林:西方学者在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上花了很多的精力,博伊德就认为,不能因为他夫人的这样一句话,就把这个“彼岸世界”当作纳博科夫作品中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过于强调彼岸世界,会妨碍我们对纳博科夫的艺术更全面、更充分的理解。
我自己写过一本书叫《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在这本书中我提出,无论是他夫人还是纳博科夫都谈过彼岸世界,这就说明彼岸世界确实是纳博科夫小说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纳博科夫自己都不能够把他所理解的彼岸世界说清楚,他认为,他的“秘密”是无法言传的,“比起我能够用语言表达的来说,我知道的要更多一些,如果我知道的很少,那么我能表达的那些也就表达不出来了”。也就是说,彼岸世界这样一个概念是不能轻易通过一些理性化、概念化的字句来表现的。
我个人把它理解成是一个诗性信仰,也就是说,彼岸世界是纳博科夫非常个人化的一种信仰。纳博科夫把一个个人的信仰和他对艺术的理解融合在了一起。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