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科学发展观 >简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简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收藏本文 2024-01-22 点赞:25969 浏览:11867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随着时代进步的潮流在不断的深化,也始终在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下进行。也就是说,客观现实决定我们在现阶段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以“积极稳妥”为原则。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
党的十八大正面回应了广大民众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合理诉求,对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政治体制改革单独列出,作为报告一个重要部分来阐述,足见对政治体制改革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及共识。
政治体制改革是重要的也是紧迫的。但我们不要忘记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也就决定了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当然,政治体制改革也不例外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要想完成这个改革目标,就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随着时代进步的潮流在不断的深化,也始终在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下进行。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在现阶段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以“积极稳妥”为原则。正如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从改革进程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在“积极”的态度下“稳妥”推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初步探索阶段、全面部署阶段、总结经验调整思路阶段以及倡导积极稳妥推进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一直不断地在进行着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学者总结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二是把发展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四是把发展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六是把的党内与人民结合起来,以党内带动人民;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八是把选举票决与协商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成就是显著的,但据此就一味强调“积极”而不顾“稳妥”,结果就是事倍功半,甚至会步入误区。
从实践层面看,一提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就会出现“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甚至一度出现了“街头”的乱象;一提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会出现放缓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甚至搁置政治体制改革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求稳。
从国际环境上看,随着中亚“颜色革命”和西亚北非“阿拉伯之春”发生有助于我们认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推行的“全球化”战略的真实意图。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掉入“全盘西化”陷阱,不稳就会走错路。
在理论上,从改革初期的“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防止悲剧重演”,到十八大“人民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人民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稳妥”自是题中应有之意。

二、客观现实决定我们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需在“稳妥”前提下“积极”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还是不滞后,这是一个争论中的理由。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中国整体改革的关键环节,始终是一个备受国内外、党内外高度关注的敏感话题。曾经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政治体制却没有实质性变化,政府采取的是“先经济、后政治”,甚至是“经改政不改”的策略。这种观点未免失之于偏。但如果从我国现在的实际出发去理解,那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积极”推进,当然这种“积极”应该是在“稳妥”前提下进行。

1.我国现行政治体制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政治体制模式的影响

概括来讲,传统政治体制模式包括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制、制、以党代政制、等级授职制、官员特权制、制约选举制、消灭异己制、监控干群制。这十种体制对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就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政治体制而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总体上还是沿袭了传统政治体制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在许多方面也有进步,而且进步幅度也很大,但是我们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摆脱了这种模式的影响。

2.“以党治国”传统仍在延续

从1928年直至建国后,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以党治国”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避开“国民党直接向政府下命令的错误办法”,“ 反对国民党的‘’,但并不要建立的‘’。”“ 某些同志的‘以党治国’的观念,就是国民党恶劣传统反映到我们党内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重要会议都提到“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时至今日,在党的领导机关、国家权力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的权力制约方面,在把党的活动置于宪法和法律监督之下方面,在保证人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方面,我们不能说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3.中国原有政治体制的总病根并没有消除

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第一书记。党的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官僚主义现象同我们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
在横向关系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形成了党委包揽一切、干预一切的局面,这是“党委过分集权”。在纵向关系上,基层和下级组织的权力层层往上集中,导致“过分集权”。在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党组织的权力往往集中于领导者个人,形成“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在当前,党委过分集权和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在某些地方还有表现。

4.呼唤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现实

与历届党代会一样,在十八大报告中“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部分,在肯定“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理由”。他指出:“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样的总结可以说是切中时弊的。
在当前,社会贫富两极严重分化,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一边是奢侈品消费市场火爆,一边是内需市场严重不足;侵害弱势群体事件频繁发生,件发生率逐年上升,基层干群冲突愈演愈烈;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提出的化解冲突的机制——“权益保障”“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还未建立起来。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当然,应该是在“稳妥”前提下“积极”推进。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反对“急躁冒进、失控失序”,也要反对“稳妥有余、积极不足”,而“积极稳妥,有序可控;顶层设计,基层先行”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就是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也必须坚持以“积极稳妥”为原则。
作者简介:李田,1964,4,性别:男,籍贯:吉林省辽源市,最高学历:大学,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单位:辽源市委党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