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科学 >> 科学小论文300字 >试述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与临床特点

试述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与临床特点

收藏本文 2024-01-31 点赞:34841 浏览:1585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 为了更好预防、治疗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对该病的发病机理及相关临床特点做进一步探究分析。策略 对近期来我院主要治疗的心血管内科医院感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染的5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经临床资料研究发现,所有感染患者中,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共31例(包括上下呼吸道感染)占总病例的60.8%;胃肠感染的有6例,占总病例的11.8%;皮肤感染5例,约占10%;泌尿生殖道及其他感染分别为7例、2例,各占总病患的13.7%、3.7%。结论 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的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是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因,同时老年患者多由心力衰竭以及侵入性操作所引起的。
关键词:医院感染;呼吸道感染;心血管内科
近年来,随着入侵性操作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得应用该技术治疗的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医院感染率不断上升[2]。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内科的医院感染,现对我院近期发生医院感染的51例心血管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1资料与策略
1.1一般资料 所选人员均为2013年1月~9月住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患者。年龄34~73 岁,平均年龄为(41.6±6.8)岁。5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接近

2.5:1,即男37例,女14例。其中,住院时间3d~147d,平均疗程为34d。

1.2分析策略及诊断标准 系统查阅51例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病历、过往病史、检验报告、以及影像记录等资料,通过回归分析法,统计患者的慢性基础疾病、心脏功能、呼吸道过往疾病以及对侵入性操作的反应等。掌握感染部位及感染与相关预防抗菌药物的联系。
对患者的病情诊断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1]。
1.3统计学策略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以上临床疗效记录进行处理,应用t检验,资料录入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检验运用χ2检验,P<0.05有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部位 本次回归研究所有患者,以呼吸道感染为病源的最多共计31例(包括上呼吸道感染9例,下呼吸道感染22例)占总病例的60.8%,胃肠道感染的有6例,占总病例的11.8%;皮肤感染5例,约占10%;泌尿生殖道及其他感染分别为7例、2例,各占总病患的1

3.7%、7%。

2.2医院感染的有关危险因素 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现在普遍认为患者年龄偏高、心力衰竭、预防抗菌药物、入侵性操作、抑酸药物的应用以及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慢性病症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3]。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入侵性技术和抗菌、抑酸药物的广泛应用,心血管医院感染的患者持续增加,这也是制约心血管内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进一步了解掌握其医院感染的发病机理以及预防治疗策略。
从上述回顾研究结果表明,呼吸道感染是心内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约占总病例的60.8%。其感染导致人体肺部机能受损,易患慢性支气管炎等症。而人体心力衰竭往往就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心力衰竭的患者往往会由于供血量不足,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因此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同时,入侵性操作又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又一重要因素。在此操作过程中,细菌极易入侵并在插管周围的黏膜液中迅速繁殖,因此导致呼吸道感染[3]。而呼吸道感染又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重者会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心内科医院感染的预防治疗。
根据以上数据,泌尿道感染以及胃肠道感染分别占总感染患者第2、3位,这是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会服用导致前列腺肥大、窦房结功能下降的药品阿托品等,该药品会导致平滑肌松弛进而会使患者出现尿潴留现象,而尿潴留又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源。胃肠道感染往往是由于胃粘膜受损引起的。导致胃粘膜受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心力衰竭引起的胃肠水肿、血流不畅以及长期服用抑酸药物等均是导致胃肠道感染的主要理由[2]。
最后,心内科医院感染的特殊病例,往往是由于多处感染以及相关病变引起的,上述研究对象中的2例患者均是由于2各部位感染引起的严重医院感染。因其多变特殊性,因此合并感染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冯云,朱恒青,谢绍峰.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

2.22(21):4315-4316.

[2]宁丹霞,杨雪英,刘年安.326例心血管疾病医院感染分析及对[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

2.4(2):152-153.

[3]周继旺,季乃军.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干预策略[J].中国当代医药,2010. 17(15): 155.
编辑/王海静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