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科学 >> 科学小论文300字 >和院士科普交流

和院士科普交流

收藏本文 2024-03-14 点赞:3248 浏览:1104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围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身上诸多闪亮的光环,让我们稍作解读吧:
杨院士曾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秘书长,“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立法、社会理由委员会秘书长,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人类遗传学与ELSI专家组成员,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遗传学与理由顾问组成员,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遗传学与理由顾问组成员,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国际“单体型图(HapMap)计划”中国协调人。
杨院士现任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BGI)主任、中国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专家委员会成员、UNESCO政府生命委员会(IGBC)中国政府代表、欧洲全球生命科学推动会(EAGLES)副主席。
杨院士所获得过的奖项就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自然科学奖、香港“求是”奖、香港何梁何利奖、日本科技新闻奖、《科学美国人》年度“科学领头人”、第三世界科学院生物奖等。
可以看出,杨院士的专业领域主要是基因研究,同时他也非常关注基因及其相关学科所产生的理由。大概也正因为如此,他花费大量精力写作了《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这样一本独特的科普著作。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向公众普及生殖知识与克隆技术,同时又把克隆技术所带来的理由,以及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告诉世人。全书通俗易懂,读着杨院士的这部科普作品,常常会有一种读小说的感觉。书中文字优美干净,并不时流露出一种人文的关怀。在世人的眼中,这种充满人性的温情本来是不属于科学的;而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科普书也本不可能出自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院士之手。然而,事实的确如此,杨院士写了一本非常精彩的科普著作。
借助《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我同杨院士通过电子邮件取得了联系。为了向杨院士约稿,我发出了第一封信,请他写一篇有关这本科普著作的作者手记。当时,我一直以为我的信件可能会石沉大海,不会有任何回应的。毕竟杨院士工作繁忙,可能仅处理电子邮件就要占用他不少的时间,再加上其他诸多重要的事务,一位从事科普研究的普通人所发出的信件他能看到吗?看到后会给我回信吗?可是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试着把第一封信发了出去。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杨院士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助手张琼的来信。张琼在信中表示她会待杨院士稍有空的时候提醒他这件事情。在跟张琼老师通了好几封信之后,2010年12月25日,我竟然收到了杨院士从印度发来的英文邮件。在信中,杨院士充满歉意地说,他将在印度待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他的确太忙了,因此他可能无法按照我的要求写这样一篇文章。当时我的确有点失望,不过也还是很有礼貌地给院士回信表示没有关系,也非常感谢他在科普方面所做的工作。很快,我又收到了杨院士的回信??之后因为一些小的理由,我也在信中向杨院士请教,杨院士每次都能够及时给我回信。从他的信中,能看得出杨院士是一位非常热爱科普事业同时又非常谦虚的科学家。在信与院士的科普交流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中,杨院士用英文曾写道,“非常感谢你的宽容和理解”,“如果我还能够有机会写另外一本有关同一主题的书,可能就会少出错了,书也更好了”。
后来,因为想请杨院士审阅一下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章梅芳老师所写的有关科普著作《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的书评,我又通过电子邮件跟杨院士取得了联系。杨院士很快就回信并附上了修改意见。
虽然从事科普工作,作为一位科普研究人员,但是同普通公众一样,我依然对科学及科学家充满了敬畏,始终觉得跟他们有距离,很难接近。然而,经过这次跟杨院士接触才发现,院士其实是很平易近人的,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高高在上。从跟杨院士的通信中可以看出,杨院士虽然很忙,但是他依然舍得抽出时间给我回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通信交流,杨院士也给我进行了一次科普教育,不过这里的“科”可是“科学家”了。
作为身兼多职的科学家,尽管杨院士非常热爱科普工作,但因为他身在国外和工作繁忙等理由,并没有给我们写作者手记。不过,我依然非常感谢他能够花费很多的时间为了本书的书评而所做的沟通和交流。最后,也期盼他也能抽出闲暇时间继续为公众奉献出好的科普作品。
作者简介:李正伟,毕业于清华大学科学史专业,从事科普研究多年,侧重于中外科普史研究、科普创作研究。先后在《科学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文化评论》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