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道德 >简述从卡夫卡《变形记》看当代中国社会人性异化

简述从卡夫卡《变形记》看当代中国社会人性异化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30047 浏览:13509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亦是公认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十分关注人的存活状态和命运,其《变形记》深刻表现了人性异化的现象,本文试通过对《变形记》中人性异化的分析,来深思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异化。
关键词:人性 异化 变形记
在这个信息时代,物质世界繁荣,同时也发生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如小月月事件,复旦大学寝室投毒事件,厦门公交车爆炸事件等等,人性一词无数次被推上风头浪尖,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从卡夫卡的《变形记》看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异化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深思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的力量,是什么驱使这些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下面,透过卡夫卡的《变形记》深入分析。

一、概念阐释——“异化”

异化 (aIienation),属于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1] 异化概念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遭到异己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畸形发展。如今,人性的异化越来越明显。在强烈的竞争观念支配下,物欲的膨胀使人们想尽办法超过他人,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和成功奋斗,因而“人不再是自身的目的,人成了他人的工具”,[2]“人们的相互关系失去了道德义务感和情感特征,从而变得靠单一的经济利益来维持。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基于物质利益”。[3]

二、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性异化

《变形记》展示了一幅异化的人性百态图,下面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谈人性的异化,在20世纪的社会背景下,无论亲情还是其它的社会关系,维系人们关系的主要粘合剂是利益。一旦利益链条出现松动,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浮云。

(一)甲虫格里高尔

格里高尔是家庭经济支柱,他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为家人的存活提供物质满足,他也毫不抱怨地承担了这份责任。在他变形之前家庭温情脉脉,然而当他变成甲虫之后,格里高尔不能再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撑,因此也就无法再继续沐浴温暖的家庭气氛。这所谓的亲情,也就显露出了虚检测的一面:当看到他的 “虫” 一样的儿子,格里高尔的母亲惊得昏厥倒地;父亲则对他暴跳如雷,甚至用苹果砸他。而妹妹,开始时对哥哥抱有同情和怜悯之心,但随后也渐渐嫌弃他。最终,全家人都把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当包袱。当“它”在孤独寂寞中凄然死去以后,全家人如释重负,作了一次郊游,并谈起了新的梦想和美好前途。
格里高尔的死亡始于他变成甲虫的那刻,因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不再具有经济能力,对家庭,他已无法贡献,仅是一个累赘,一只恶心虫子。他的存在是最大的不合理,一切都没变,只有他变了,而他的变化只带来了噩梦,所以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必须消亡。

(二)妹妹葛蕾特的态度转变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形形色色关系网络之中,家庭关系是一个人社会关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4]以下从《变形记》中最典型的兄妹关系入手,剖析格里高尔人性的悲哀。
妹妹是格里高尔最信任的人,为了供她去读音乐学院,格里高尔带着义不容辞的精神坚持着“也许被开除了会更好一些”的工作。然而妹妹却是他变形之后态度转变最大的人。拥有正常身体形状的格里高尔是她最依赖的哥哥,她像影子一样追逐着他;然而,变形之初,妹妹对格里高尔的态度不同于父母的立刻躲闪,她怀着同情和怜悯,悉心照料饮食;可是格里高尔没有任何好转,于是葛蕾特对他的态度和行为逐步变化;到最后她哭闹着要把这个怪物弄走。
“如果说善良的妹妹是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唯一人情慰藉,那么可以说妹妹是格里高尔的救世主”;[5]然而逼着甲虫走向绝望的也是这位“善良”的妹妹,于此,“葛蕾特更合适当一个刽子手”。[9]当格里高尔在孤独寂寞中,葛蕾特给他奢侈亲情,这对格里高尔来说,简直雪中送炭;可好时光太短,这位妹妹没有足够耐心给一个有着虫样外形的人持续关爱,格里高尔最后一丝希望和寄托也丢失,他的孤独寂寞、无奈痛苦伴他直至死亡。“在这种压倒一切的物欲洪流中,家庭这块最后的净土,亲情这个最后的港湾也已经沦陷”[6]。与其说妹妹最初的“善良”是因为她的孩子气,不如说她是因为还没有被“金钱关系”的世道完全浸透。哥哥的事迹便是形象生动的教材,父母的言行,周围人的态度,教会她“成熟”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三、从《变形记》看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异化

2012年6月,两岁女童小月月,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18名路人视若无睹,这地展示了人性的冷漠和异化。一个小生命被忽视。司机和路人或者内心强大,或者麻木,对一个生命的施救与否,已经成了犹豫的理由,若救,怕沾上麻烦惹上事儿。2013年4月,复旦投毒事件,硕士研究生黄洋的生命和大好前程就这样烟消云散。嫌疑犯是室友林某,他的这一行为害人害己,两败俱伤。2013年6月,厦门公交车爆炸事件,大火造成47人死亡、30余人受伤,嫌疑人陈水总也被当场烧死。
暂且不言这些事件的肇事或旁观者多可恨,仅就其行为进行分析,司机和路人对小月月无视,林某对室友投毒,生活不堪的陈水总报复社会。他们身上的人性已泯灭,他们已失去了自我,思想已被物质占据,在面对他人危难时,泰然处之;对于他人生死,可以漠视;为了自己利益,不顾一切,把自己利益建立在牺牲群体的基础上。他们已被物统治,成了被物化的人。被物化的人的人性已是异化的人性了。
陈水总“已经不是独立的人,而是一份‘人力’资源,是一个创造价值的工具”。[7]他没有工作,生活失去了基本保障,失去了谋生技能、资本和机会的他,成了一个不能创造价值的人,与一只甲虫无异。“工具”不能实现价值之后就胡作非为了,因为他除了发挥他的工具作用之外,找不到任何可以做的事情了,被抛弃的“工具”的生活便没有了着落,精神也就愈加空虚,所以,他要么向社会讨个说法,要么报复社会,毁灭自己。陈水总的结局深刻地展现了个体人被物化了人性后的可悲。
从20世纪到21世纪,无论是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还是陈水总,他们身上都透露出人性的异化现象。人变得越来越依附于物质,逐渐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2] 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93页.
[3] 埃凯:《世界性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4] (奥)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著,洪天富等译.卡夫卡全集[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5] (德)黑格尔,G.W.F.著,贺麟等译.精神现象学[M]. 商务印书馆, 1962.
[6] 赵山奎. 冲击城市的最后边界——论卡夫卡的死亡想象[J]. 外国文学评论. 2009(01).
[7] 曹素华. 迷惑的“城堡”——论卡夫卡“异化世界”的根源[J].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1994(0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