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旅游文化 >试议赵玫文化随笔

试议赵玫文化随笔

收藏本文 2024-01-23 点赞:2529 浏览:72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个美丽的女人和她美丽的精神生活。读着她,心中便会充满了一种欢乐。那是唯有她能给与你的。记住她,弗吉尼亚·伍尔芙。
伍尔芙是个美丽的女人。她并且是一个作家。她并且不单单写小说,还写了很多批评的文字。像伍尔芙般在小说和评论中都取得辉煌成就的,古今中外,凤毛麟角。所以伍尔芙才堪称知识分子。那种真正作用上的知识女性。她有她的思想。她才能穿越时空地流传下来,至今,影响着后世的许多人。
尽管我总是在谈论着杜拉,但其实更深刻影响着我的那个女人,是弗吉尼亚·伍尔芙。她和杜拉是全然不同的两个人,虽然她们都是女人,也虽然她们都写小说,又都把小说写得惊天动地。但真的伍尔芙更像知识分子。因为她没有杜拉般那种躁动不安的爱情和堪称绝唱的悲欢离合。她的生活很平静。而平静的下面,又总是向着那个很深的地方,并且深不可测。那是种宁静的深邃。那是唯有伍尔芙才会有的一种生命的品质。或者她只能如此。
最早读伍尔芙的文字是在1986年的海边。那是我至今不能忘怀的一种阅读,以及阅读所给我带来的欢乐。在蓝色的夏季。北戴河海滨那个小小的有着很多人的阅览室。记得我曾怎样走进去,怎样在书架上取下了那本不知道哪个年代的《外国文艺》,然后就第一次读到了伍尔芙,并看到了那些文字背后的那个女人。曾经怎样的惊喜。她为我带来了什么?那时候我甚至还没有开始写小说,我正在一种莫名的和冲突中挣扎。我立刻便被伍尔芙那诱人的理论攫住了。我当时也并不知道这个女人会那么美。我当然不是因为她美而迷上她的,而是因为她在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优雅和力量。还有她告诉了我,小说原来还有另一种写法。那种我不曾见过,而又无比亲和的一种方式。于是我执著地把那本书借到我和我的家人在海边暂住的6号别墅。那一次我们在那赵玫文化随笔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里住了很久。因为很久便有了机会慢慢地读伍尔芙。记得我当时还非常认真地记了很多笔记。她的那所有令我震动的词语。还有关于她的 “意识流”。
伍尔芙无疑是用意识流写作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不仅如此写作,她还有关于意识流创作的理论。在她看来,生活就是纷纷坠落的意识的碎片。那么如果真正地忠实于生活,也许小说就该是流动的。很奇怪第一次阅读伍尔芙不是她的小说,而是她的关于小说的理论。不知道如果最先读到的是她的小说而不是她的理论,那她还会不会成为我的明灯。或者我就是在她的小说理论的照耀下开始创作的。因为是伍尔芙让我知道,我终于可以用新的策略尝试着写一种新的小说了。否则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写小说。那时候我对小说是如何充满了恐惧。是伍尔芙给了我勇敢。只是那些当年的卡片今天早已不知去向。但是我知道其实它们并没有丢失,而是早已深藏在了我心中的某个地方。让我从那里向伍尔芙索取那思维的财富。
从此我便对这个女人一往情深。那时候尽管不曾读到她的小说,却已经对她小说的名字心驰神往。《海浪》,还有《到灯塔去》。那是多么好的关于“海浪”和“灯塔”的意象。为什么要“到灯塔去”?就单单是为了这意象和愿望,伍尔芙便成为了我心中最重要的那个女人。
在那个蓝色的夏季之后,我写了《再度抵达》。我至今以为那是我的一个不错的中篇小说,因为我在那里写了海,和海边的故事。所有对往事的记忆,还有在海边的那种懒洋洋的感觉,都是我不愿忘记的。我觉得哪怕残酷的往事也是美丽的,值得记忆的。还有尝试。那种字体、时空、意识的转换,以及对灯塔那种包含着无限诗意的意象的追求。那是我今天已经无法达到的境界。那么忧郁的。为大海的正在变成灰色而伤痛。还有,在黑夜中游泳,向着灯塔。在残酷的爱情中成长。
我喜欢海。喜欢海所包含的所有意象。喜欢发生在海边的一切故事。进而喜欢那些喜欢海的作家。譬如,弗吉尼亚·伍尔芙。当然还有杜拉。
然而我要说的并不是伍尔芙的小说,而是这个女人的思想和理论,以及她每日每夜在过的那种沉重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她于是很艰辛。在每天的深思和表述中,还有她不断寻找的那种表述的方式。是伍尔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做一个小说家并不难,他只要拥有对生活的敏锐,和他的那种天才的语言能力。但拥有思想和理论就不仅仅是天才所能够解决的了。那是思维的一个创造性的冶炼和涅槃的过程。那要通过艰苦而勤奋的思想的劳作。那要付出心血和精力,乃至于毕生。那是生命中很苦的一种煎熬。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
总说理论是灰色的。灰色的意旨可想而知。理论当然如灰色般枯燥且乏味。男人做这样的思想者尚嫌疲惫,何况伍尔芙是个女人。而且她还不仅仅是个女人,她还是个漂亮的女人。她还不仅仅漂亮,她基本上还是富有的。一个富有的漂亮的女人为什么还要苦苦思索?
当然那是伍尔芙自愿选择的一种生活。她一定是觉得她的美丽和富有并不重要,或者,不足以使她的生命闪烁出夺目的光彩。她不想用她的美丽去取悦于男人,亦不想被她富有的生活所禁锢。如果她不能挣脱那个所有美丽富有的女人的必定的牢笼,那她的生活还有什么作用?
从海边回来便开始思念伍尔芙。很庆幸在海边我读到了伍尔芙的理论。那显然是一种有点功利的索取,因为当时,我正在批评的行当中奋力行走着,写一些印象式的评论。所以感谢伍尔芙那些充满了知性色彩的文字,她给了我工作的勇气和乐趣。
所以我说,伍尔芙才是真正启迪了我的那个人。她从最初的时刻就开始影响我了,她甚至塑造了我。我是在她的文学方式的笼罩下成长的,所以我一直把她视为文学的楷模。或者说,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她那样的女人。因为她不单单是一个小说家,她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并且在任何评论家面前都毫不逊色的评论家。她是兼而有之的那个作家,并且是将小说和评论都做得异常之好的那个人。
于是伍尔芙成为了理想。
也于是从此,我开始在伍尔芙的引导下寻找文学中的那个我自己。
这就是后来我为什么会在写小说的同时,始终坚持着写一些印象式的批评或者随笔。并且能够在那种近乎灰色的写作中,感受到一种思维的欢乐。我知道那种批评的文字是无可替代的,而唯有被那样的文字不停地滋养着,也许才能保持住小说创作中的某种深度。想不到我最初读到的伍尔芙的书是那本《论小说与小说家》。而不是《海浪》,不是《到灯塔去》,也不是《达洛威夫人》。那是一本纯粹理论的书籍,但读时的感觉却绝不艰辛甚至美丽至极。到今天,那本书已经被我读过了很多遍。很多遍之后,它才能总是那么远远近近、不离不弃地滋养着我。而当林宋瑜要我推荐世纪经典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竟还是这本书。
这本书的译者瞿世镜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研究伍尔芙,那么除了她的小说之外,还必须兼顾她的理论,因为她不仅是有成就的小说家,也是著名的评论家。她是《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耶鲁评论》《纽约先驱论坛报》《大西洋月刊》等重要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她一生写过三百五十多篇论文、随笔和书评。伍尔芙的评论范围极广,但以小说评论为主。她以小说家的身份来讨论小说艺术,对于此中甘苦自有深切的体会。因此往往能抓住关键,避开浮泛的空论。甚至一些不太喜欢“意识流”小说的读者,对于伍尔芙的文章也很欢迎,因为这些文章写得亲切、生动,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地了解和欣赏小说的艺术。对于文艺理论和小说创作的研究者而言,它们更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西方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了解西方现代小说的特征和局限,以及小说体裁发展变化的各种可能性。
在现代文学史中,被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有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和福克纳。普鲁斯特比伍尔芙早生了十一年,又早死了十九年。即是说当普鲁斯特在法国去世时,英国的伍尔芙已经四十岁了。尽管他们不曾相识,但他们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一定共享了那西方现代主义的空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始终是伍尔芙最为欣赏的作品。作者混乱的思维刚好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理论的最好注解。她并不认为那是普鲁斯特因致命的肺病所导致的患者的呓语,而恰恰是他有悖于他那个时代其他作家们正常表述方式的偏执和大胆创新,才引起了伍尔芙的极大兴趣。还也许是他们惺惺相惜。因为他们的身体都不够强健。伍尔芙患有神经病,她一生几乎都是在与精神失常做斗争中度过的,就如同普鲁斯特是在各种医治肺病的疗养院中度过的一赵玫文化随笔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样。
而乔伊斯和伍尔芙几乎是同一代人。他们不仅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他们甚至是同一年出生,又同一年谢世。但是伍尔芙却宁愿把乔伊斯说成是年轻人,是那个时代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尽管伍尔芙对这个有着无限颠覆勇气的《尤利西斯》的作者多少持一点保留的态度,甚至批评过他的思想贫乏,和写作方式上的某种做作。但是基于他们对意识流小说这种流派的共同追求,伍尔芙便还是满怀热诚地赞赏了这位与她同龄的“青年作家”。她承认他的创作无疑是更接近生活的,是开拓了小说新样式的。她说,无论什么人,只要他阅读过《一个画家青年时代的肖像》或是有趣得多的那部《尤利西斯》,你都会觉得不论全书的意图是什么,它毫无疑问是极端真诚,也是非常重要的。和我们称之为物质主义者的那些人相反,乔伊斯先生是精神主义者。他不惜任何代价来揭示内心火焰的闪光,那种内心火焰所传递的信息在头脑中一闪而过,为了把它纪录和保存下来,乔伊斯先生鼓足勇气,他为此甚至不惜抛弃一般小说家所遵循的大部分常规,将那些按照原子纷纷坠落到人们心灵上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来追踪这种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多么不连贯又是多么不一致的模式。而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和细节都会在人的意识中留下痕迹。毫无疑问,这将更接近于内心活动的本质。伍尔芙甚至在她为她的新书《普通读者》所做的序言中,还特地满怀热诚地谈到了乔伊斯。而就在她如此赞赏乔伊斯的独创性时,这个“年轻人”的《尤利西斯》还正在《小说评论》杂志上连载着,他甚至正在遭受着评论界无情的批评和诋毁。
稍晚的那个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福克纳。在艺术的表现方面,他无疑是一个更具探索精神的大胆的尝试者。《喧哗与骚动》堪称福克纳意识流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而他的意识流较之他的前辈们显然又有了新的拓展和开创。他似乎已经不再满足于那种线性的意识的流动,而是让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人物的不同思绪不停地跳跃和转换着。那是一种环绕着的流动的声音,复杂的,模糊的,多元的,由此便造成了他小说中的那种非常独特的立体的感觉。这无疑也是更接近生活的原生态的。可惜伍尔芙也许根本就没有读到过福克纳的作品,否则,她一定会说,福克纳是美国乃至世界当之无愧的那个最伟大的作家。
是的,普鲁斯特、乔伊斯和福克纳都写出过最优秀的意识流小说。但是他们却不曾有过对这种写作方式的详尽、系统,而又精辟的论述。而伍尔芙不同。伍尔芙写作,写作并且阐述。她希望她的理论和创作并行。因为她的知性,她的深思的能力,以及她所拥有的那种思想的力量和深度。所以,她在写着《海浪》、写着《到灯塔去》的时候,就不能不对这种崭新的写作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或许,她唯有想得清楚,做得才能更清楚。
然后让我们跟随着那本《论小说与小说家》,跟随着伍尔芙的眼睛,去解读历史中的那些不朽的小说和小说家们。她读了那么多,又写了那么多。而不论她写谁,都会在行云流水的文字中,闪烁出智慧的光芒,透露出深刻的思索。
记得一个晚上我和女儿独自在家。我们独自在家的那个晚上令人难忘。那时候女儿只有十五岁。十五岁的时候她读了《简爱》和《呼啸山庄》。她觉得她更喜欢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但是她说不出为什么。她觉得这对勃朗特姐妹是那么不同。但又说不清她们的差异究竟在哪里。于是她拿着这两本书来找我,她问我,妈妈你是怎么看这两部小说的。
我说我和你的感觉差不多。《呼啸山庄》更使我震动。然后女儿追问,为什么?是的,为什么?当我要回答这个为什么的时候,我却突然茫然了。但是倏然之间我又不再迷茫。因为我蓦地就想到了伍尔芙,就像心头亮过了一道闪电。那是我曾读过很多遍的《〈简爱〉与〈呼啸山庄〉》。于是我对女儿说,你等等。然后我就从书架上找出了伍尔芙的那本《论小说与小说家》,并开始如获至宝地在灯下为女儿读伍尔芙为勃朗特姐妹所做的那篇精彩的评论。她是那么深邃地了解着她们,我知道对女儿来说,那就是所有的答案。在伍尔芙看来,对于像勃朗特姐妹赵玫文化随笔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那样的带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她要表达的作用和她所使用的文字不可分离,而那作用本身,与其说是一种独特的观察,还不如说是一种情绪。《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难理解的作品,因为艾米莉是一位比夏洛蒂更伟大的诗人。当夏洛蒂写作之时,她以雄辩、华丽而热情的语言来倾诉“我爱”,“我恨”,“我痛苦”。她的经验虽然更为强烈,却和我们本身的经验处于同一个水平上。然而,《呼啸山庄》中却没有这个“我”。没有家庭女教师。也没有雇用教师的主人。有爱,然而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是被某种更为广泛的思想观念所激动。那促使她去创作的动力,并非她自己所受的痛苦和伤害。她朝外面望去,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世界,于是她觉得她的内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部作品中把那分裂的世界重新合为一体。在整部作品中,从头至尾都可以感觉到那巨大的抱负——这是一场战斗,虽然受到一点挫折,但依然信心百倍。她要通过她的人物来倾诉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而是“我们,整个人类”和“你们,永恒的力量”。
是的,这就是伍尔芙心中的艾米莉。她认为艾米莉能够把我们赖以识别人们的一切外部标志都撕得粉碎,然后再把一股如此强烈的生命气息灌注到这些不可辨认的透明的幻影中去,使它们超越了现实。那么,艾米莉的力量就是一切力量中最为罕见的一种了……只要她说起荒野沼泽,我们便听到狂风呼啸,雷声隆隆。
这就是那个夜晚。和女儿在灯下。读伍尔芙。谁能说那不是一个享受的时刻呢?让伍尔芙和伍尔芙眼中的勃朗特姐妹与我们在一起。浸润着我们的思想,和我们心中的生活。
然后你听她又在满怀敬意地谈论着谁?哈代。是的,哈代。她的前辈。她曾经在1926年夏季的某一天专门去探望了这位作家。然后,她便以无比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哈代的小说。她认为,哈代比任何小说家都更能把那种物质世界的感觉带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感觉到人的存活的渺小前途被一种自然的景色所包围。这景色独立存在着,然而它又给予哈代的人生戏剧一种深沉而庄严的美。那黑色的低地,点缀着埋有尸骨的古冢和牧羊人的茅舍,它和苍穹相颉颃,像海面上的波纹一般光滑,但是坚实而永恒,向一望无际的远方延伸过去,在它的皱褶中隐藏着幽静的村舍,它们的炊烟在白天袅袅上升,它们的灯光在夜晚广袤无垠的黑暗中闪耀。加不利艾尔·欧克(《远离尘嚣》中的人物)在大地的脊背上放牧着羊群。他就是那个永恒的牧羊人。多少年来,他一直在他的羊群旁边守望。
多美的语言。这就是伍尔芙感觉中的哈代。哈代让她觉出了大自然那宁静的力量,又让她听到了那种拉丁化的响亮音调。还有,哈代告诉我们,人类是在一种不均衡的对抗中支撑着人性的。这大概便是哈代的永恒的主题。而这主题就这样被聪慧的伍尔芙洞穿了。
接下来伍尔芙又说到了劳伦斯。那个她同时代的作家。那个写了《儿子和情人》,写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作家。那个曾经被英国政府禁止甚而抛弃的男人。她在1932年的日记中说她是怎样带着常有的挫折感去读劳伦斯的作品。她说她觉得她与劳伦斯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想走自己的路,因而忍受着同样的压力。所以她在读着劳伦斯的时候没有逃避,她希望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一种从另一个世界中摆脱出来的声音。但是劳伦斯的沉闷与闭塞又让她失望和沮丧。因为劳伦斯到底是一个矿工的儿子,他永远不能像普鲁斯特那样真正地发出天籁一般的声音。然而,阅读劳伦斯终究让她获得了一种能够深入解读这个男人的机会。于是,在劳伦斯去世一年之后,她便写出了那篇对这个作家满怀热情又入木三分的文章。她看到了他的灵魂的深处,那是因为她能从她心中的一个很深的地方去了解这个奇特的男人。
伍尔芙认为《儿子和情人》是一部心智不凡的小说。它的奇特之处就是你会在劳伦斯的字里行间时时刻刻感觉到一种不安,一种轻微的颤动和闪光,好像它是由一些分散的闪光物体构成的。这部书中的世界,永远处于凝聚和解体的过程中。到处充满着被压抑的激动、不安和,就像男主人公的躯体一样。因此,不论什么东西展现在我们面前,似乎都有片刻时间是属于它自己的。没有什么东西安心停留在那儿被人观看。所有的东西都被某种不满足的渴望,某种更高的美感或可能性所吸引开去。因此这部书兴奋、刺激、感动并转变着我们。
然后伍尔芙笔锋一转,便离开了这部小说,去谈论劳伦斯这个人了。也许她真正想要谈论的,就是这部作品的那个创作者。她似乎觉得作家本人的故事或者本质更能吸引她,并使她为他的人生而震撼。她是从矿工的儿子这一点来解释劳伦斯的。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劳伦斯对他存活的环境的不满。指出他渴望脱离他自己的阶级而进入另一个阶级。他相信中产阶级具有他所没有的东西。他觉得中产阶级有理想,有道德,或者有他希望自己具有的某种其他的东西。所以,伍尔芙认为这就是劳伦斯为什么总是心情不安的理由之一。他不喜欢他的环境,这使他对于写作的态度和别人不同。而那些拥有稳定地位的中产阶级作家则欣赏他们的环境,他们的优越条件允许他们忘却那些环境的压力,而劳伦斯不行。
伍尔芙说,劳伦斯便是从他的出身获得了一种强烈的动力。他似乎并不是为了文学本身而对文学感兴趣,所以他不附和任何人,也不继承任何传统。他无视过去,也不理会现在,除非它影响到未来。作为一个作家,这种缺乏传统的情况,对他的影响极大。于是他才能毫无禁忌地让思想直接地蓦然闯进他的头脑,让那些自由的不来自任何传承的字句迸射出来,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之时向四面八方飞溅的水珠。
这就是劳伦斯。
伍尔芙将他无情穿透。(未完待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