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旅游文化 >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作品文化批评

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作品文化批评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5877 浏览:183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从价值现象学的立场看《哈姆雷特》,其所体现出的是生命价值中优先原则的被毁。在整个西方现代文化的进程中,莎士比亚进行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从中世纪步入现代的一个过渡。从作品上来看,莎翁采用了韵散杂糅的文体和歌谣、俚语等,多种多样,十分生动。其代表作《哈姆雷特》就是一篇悲剧形式的篇章。
关键词: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批评文化 社会作用

一、《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

“时代的灵魂”,这是本·琼斯对莎士比亚的赞誉,事实也正是如此。莎士比亚对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古代的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英国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等三大传统戏剧内容与形式的继承与发展。对于莎士比亚一生所创作的37部不同内容的戏剧来说,按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思想与写作风格,可将其划成早、中、晚3个时期,其三个时期分别可以用明朗乐观、阴郁悲愤和浪漫空幻概括。作品《哈姆雷特》正属于莎士比亚中期的创作作品。这部文学巨作写成于1601年,内容上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结果他的情人、母亲都相继死去,他也身中毒剑,但临死前手刃了仇敌。其创作的背景是1601年的英国,社会正处于王权与资产阶级以及新贵族联盟的瓦解状态,在农村“圈地运动”已经严重地干扰了农业生产,致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而流离失所。整个英国的社会矛盾日趋深化,政治和经济间的理由更是越来越恶化。亲眼所见这一切的莎士比亚,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种阴郁悲愤的情绪相继产生并影响了其在戏剧上的创作主题与风格。早期明朗乐观的风格不存在了,伴随作品出现的是作者的丝丝惆怅与悲愤。在这样的背景下,莎士比亚创作了戏剧《哈姆雷特》。

二、《哈姆雷特》的写作特色

通过对整部作品的赏析,本文认为其写作特色体现在丰富、生动的情节设计和形象、细腻的人物刻画上。可以这样说,《哈姆雷特》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写作成就。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堪称是莎士比亚艺术的最高成就。《哈姆雷特》的这一特点,使得我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作品文化批评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们对于它的文学批评有着某种特殊的困难。文学研究者们都非常了解一般文学杰作中的主人公,包括一般优秀悲剧中的主人公,其既没有性格,也没有命运,而首先只表现为笼罩一切的单一目的,以及此目的的自我实现。而由“哈姆雷特”来象征的两种人性相互间的对立和冲突,容易带给我们“人物性格多样性”的幻觉,并终于使得我们误以为《哈姆雷特》是什么“性格悲剧”。
作品并不孤立地写宫廷复仇,而是从各个社会场面去展开情节的结构设计。作者所酝酿的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更有效地实现了引人入胜的目的。作品所糅合的悲剧与喜剧的两个戏剧因素,更使全剧波澜起伏。莎士比亚比较善于在戏剧人物的对比中以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其还善于利用独白揭露戏剧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在《哈姆雷特》戏剧中就有六处以上的大段独白,这在反映人物思想转变,以及内心矛盾和性格的变化上起到了推波助澜之效。《哈姆雷特》最能体现莎翁悲剧的基本主题,即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具有一定的理想,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代表,他个人极为崇尚人性的自由,希望能追求获得到美好的爱情。因此,这些特点决定了他看到现实社会的黑暗,便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转变。从其所做所想,都反映出了其所具有的人文主义者所具有的进取精神。但是,由于其性格上显得犹豫、优柔寡断的缺点等,导致了其只重视个人作用,始终是孤军奋战。可以说戏剧《哈姆雷特》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思想,是莎士比亚人文思想的总结。

三、《哈姆雷特》所折射的社会理由

文化批评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两层含义。从词的组成来看,文化是批评的前缀,其在西方语言中来源于拉丁文为动词,本义是指“耕种与耕作”与“崇拜”。雷蒙·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其所做的《文化分析》一书中对“文化”从理想的、文献的和社会的等三个层面进行了界定。具体而言,其理想的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其主要针对绝对或普遍的价值而言;文献式的文化是指文化史知性和想象作品的整体,其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人类思想和经验;社会的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习得的某些价值和作用,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作用和价值。我国学者刘建军在其所著的《演进的诗化人学——文化视界中的西方文学人文精神传统》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和情感上的联系。而狭义的文化批评就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兴起的一种文学研究方式。广义的文化批评是指“用文化学策略来研究文学”,或“借助文本来研究文化”等。基于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文化批评是一种文学的研究视角或者研究策略,在研究内容上可以文学的文化研究,也可以是历史的文化研究。通过文化批评的视角去审视莎士比亚的这部文学巨作,我们认为其折射出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国家统一理由。当时欧洲不少国家,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缺限,国家政治不安定,内部争权夺利,外部频繁交战,人民生活无安全保障。在《哈姆雷特》一剧中,作者就希望有革新政治的人文主义大才出现。莎士比亚主要生活于都铎王朝后期(1485—1603),历经伊丽莎白统治时期(1558—1603)。其子查理一世(1625—1649)在位时,资产阶级革命发生,1640年,资产阶级在国会选举中获胜,1645年,克伦威尔获胜,1649年1月,底查理一世被处死,1649年5月19日,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可见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英国社会生活。
2.道德理由。人文主义的道德与封建旧道德之间的冲突:爱情观念、友谊或人伦关系都有新旧矛盾斗争,作者主张的是人道主义原则:对于人与人之间可和解的矛盾应尽量和解。在莎翁笔下第二回合王子又战胜,王后高兴而举毒酒喝下。雷欧提斯知剑有毒,不忍刺王子,克劳迪斯急不可耐,用激将法使雷欧提斯奋力出击,击中王子;双方互相夺了对方之剑,王子以毒剑刺伤对方,这时王子倒下。雷欧提斯奄奄一息,良心发现,揭发克劳迪斯,王后也毒发而死。王子恨从心起,奋最后之力举毒剑刺向奸王,杀死了罪人与仇人,自己也倒下死去。死前托好友霍拉旭把他的故事讲给世人听,让人们明辨是非,声张正义。这正是这出悲剧的作用,即唤起人的正义精神和价值意识。作者写这个剧的目的,除了情节给人以娱乐、认识现实斗争的复杂性残酷性之外,主要是通过哈姆雷特这个有教养、有正义感、有聪明才智和改革现实理想的王子,寄托自己改造人、革新社会、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的人文主义的人生、社会理想。3.理想与现实理由。作品所折射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理由是指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想与现实生活中无情的金钱力量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资本主义产生以后,资产阶级对金钱的,以及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变异作用,资产阶级的竞争造成弱肉强食的掠夺。泰门仗义疏财,救济困难的人,一旦钱财用尽,就没有人理睬他了,他就躲到森林中去。他说“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把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高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身患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马克思说:“莎士比亚绝妙地描绘了货币的本质。”以金钱为社会力量进行非人道的活动渐成社会常态。作者在福斯塔夫这一形象的塑造中就赋予了他以金钱利益为目标的行为准则。他说:“既然大鱼可以吞小鱼,按照自然界的法则,我想不出为什么我不应该抽他几分油水。”作者又写道:水中的生物“大的拣着小的吃”,“在陆地上我也听到过这类鲸鱼,他们非把整个的教区、礼拜堂、尖塔、钟楼和一切都吞下,是决不肯闭上嘴的。”资本主义下的人性特点是占有欲和贪欲的无限发展,在这里已作了充分揭示。最初人文主义主张解放人性,保证人的自然需要。但人文主义关于人性的需要是有尺度的。一是人性需要只能在合理的限度内得到满足,超过这一限度就走向反面;二是人性需要必须向文明的高度升华,转化为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需要。作者已感到社会现实中日强的资本力量与人文主义出现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只能是在将来去实现。
总之,莎翁提出了人的多层次需要的完满实现,其中特别是社会安全需要、爱情和友谊的需要、人格尊严实现的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需要等。这些需要都是当时那些社会条件使人意识到必须追求的,也是人文主义者追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作品文化批评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
参考文献:
[1]林富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灵魂”——人文主义精神[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8(08):201-202.
[2]袁颖磊.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和其悲剧成因小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4(35):165-167.
[3]刘杰.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5,18(02):115-116.
[4]张树娟.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观照下的《哈姆雷特》[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01).
[5]叶俊.仇的兴起,爱的幻灭——再读莎翁名剧《哈姆雷特》[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6]吴秀琼.论《哈姆雷特》剧中的反衬艺术与三位儿子的形象塑造[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2).
[7]张树艳.谈《哈姆雷特》中雷厄提斯的反衬作用:突显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与独特的个性(英文)[J].语文学刊, 2008(2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