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旅游文化 >谈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传统建筑文化影响

谈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传统建筑文化影响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7061 浏览:2231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国现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经过了两度对接,我国近现代建筑具有很多特质,它一方面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同时也受到西方建筑形式的冲击,这两种建筑风格并没有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融合与发展。本文从建筑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西方建筑文化与我国近现代传统建筑文化在艺术领域的融合,意在比较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和总结中国建筑在探索继承传统与融合西方建筑的理由上的历程,以及深思其带给我们的启迪。
【关键词】中西建筑;传承;融合

一、近代以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交汇

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历经了多次的社会变革,朝代更替,民族融合以及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外来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活动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数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所具有的封闭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筑审美意识渐趋成为一个稳定的封闭体。而在近代以前,中国虽也有西方古典建筑样式出现,但数量规模都很小,并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外来建筑被中国传统建筑同化和改造,使其原本的建筑样式具有了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式。在这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意大利郎世宁等设计监修的圆明园中长春园的海晏堂,虽然建筑是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但采用的是中国的琉璃瓦等建筑材料以及中国民族风格的细部装饰,是当时中西合璧的典范。

二、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形式的撞击

近代的两次战争使得帝国主义敲开了我国的大门,伴随而来的是帝国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的“野蛮移植”。在腐朽的晚清政府统制之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还在竭力地抵触外来文化的渗透,但是由于对帝国主义存在着惧怕的心理,只能放任其在特定的区域内发展。而中国的先进分子从战争中看到了我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极力想通过所谓之洋务运动向帝国主义学习来转变本国落后的状况。因此,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阶层流传起来了。在这时期内,我国的建筑文化受冲击是比较大的,我国近代建筑体系从整体上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说是对西方建筑体系包括技术、制度和思想多个层面的模仿与移植,在本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反对、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近现代建筑在我国积极发展起来了。

三、近现代中国的中西建筑文化关系

第一次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多种途径的传入,西方建筑逐步打破了战争前中国传统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和之美”“中庸之美”受到西方建筑审美意识和形式的强烈冲击。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对建筑的新要求以及适应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先进科技,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观念,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转型成为必定。

(一)抗战前西洋建筑的盛行以及中国建筑的探索

1.“穿马褂的洋楼”与“穿草鞋带洋帽”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洋各国在华空前活跃,因此西式建筑也就更多的出现在了中国。辛亥革命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大城市的房地产业也取得了迅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后各种西洋建筑活动在中国蓬勃展开,到20世纪30年代大量不同风格,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西式建筑在中国被建造出来,其中包括了西方正在发展着的现代建筑。由于当时整个大环境的限制,在对外开放的沿海大都市,外国建筑师的设计仍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建筑风格则逐渐以折中主义为主。当然,外国设计师也想保持中国特质,让西式建筑适合中国文化,但他们终究不能深层的去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所以最后设计出的中国古典样式就等于是“穿马褂的洋楼”。
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营造方式仍在继续。此时中西建筑文化开始了实质性的融合,中国的建筑体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钢和钢筋混凝土体系逐渐被大量应用,中国近代新建筑开始向现代建筑趋势转变,而中国建筑师也在这一时期活跃起来。中国建筑师一方面“师夷长技”,一方面则努力寻找中国优秀的建筑传统,想以中国深厚的文化与建筑传统来与西洋建筑抗衡。但从根本上讲,这一时期“近代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转型只是用先进的材料去适应旧的建筑形式,这种转型的本质是被动的适应性转化而不是主动地创造性转化”{2}。因此,正值“五四”运动后民族意识高涨之际发起的,“中国固有式”建筑思潮还只是把西方建筑的技术和手段运用于中国传统建筑,而在形式上仍保留中国古代建筑的某些特征。这样的思想使得建筑的材料与表现形式相悖,成了与“穿马褂的洋楼”相同性质的“穿草鞋带洋帽”。所以,这一时期“固有式”建筑在对于传统的延续上只是继承了其建筑的形式特征,也就是侯幼彬先生在其《建筑美学》中划分出的“硬传统”,并没有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没有继承它的“软传统”,只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转型停留在了表面化的处理。这一时期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转型遭遇了第一次尴尬。

(二)抗战及战后时期中西建筑关系

八年抗战时期,中国政治中心向西南大后方转移,西南各省人口激增,出现了大规模的建筑活动。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建筑大多结构和质量简陋,建筑艺术风格以中国宫殿式风格为主。但是也有大量的现代建筑出现,由于许多沿海工厂迁至西南后方,因此这些现代建筑多以工业建筑为主。
而“九·一八”事变以后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东三省,在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尤其是在作为伪满“新京”的长春。其中由日本建筑师设计的重要办公楼,例如长春伪满“国务院”,“将西洋古典风格,日本帝冠式屋顶和中国牌坊等因素杂糅组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殖民地色彩”。

四、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汇的作用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在文化整合的时代大潮中的必定结果导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转型,它标志着传承已久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分解和新的融合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建筑体系的诞生。从过去历史吸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想要有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建筑,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民族形式”既包括了相袭已久的传统,也包括了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继承传统不只是要继承外在的形式,即“硬传统”,而是要更深入的抓住其文化内涵的精髓,将“软传统”所包含的审美意识、设计观念、哲学蕴涵等发扬光大。而与时俱进所吸收的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就应该因地制宜的使用,而不是完全照搬地使用和滥用。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汇合与融通实际上已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与现代性的工艺技术和社会生活特征的融合,只有把这两者结合好,我们才会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建筑。

五、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形体冲击的深思与启迪

回顾西方建筑思潮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深思和启迪:现代化不但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还应该包括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没有像西欧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那样有很长的思想准备期,所以,源于传统文化的阻力特别顽强,就建筑来说,有些传统落后的建筑思想束缚着我们的头脑,妨碍着建筑的现代化。但建筑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有目的地、主动地向西方学习,不能闭关自守,不能目空一切,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就是个沉重的教训。“西化”并不会必定地导致“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消失,相反,世界建筑的潮流越来越强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发展“民族性”和“地方性”,外来文明与传统生活方式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对待西方建筑文化,我们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但千万不能照搬照抄,对西方建筑不同的态度也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外来的影响有的是无法选择的,而有的是可以加以利用的。
西方建筑思潮中渗透着的创造精神与反叛精神,正是当代中国建筑所缺乏的,因而导致建筑师们盲目地模仿来代替创作,以平庸来代替创新。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创新,中国建筑需要创新来转变当代建筑艺术的颓势,才能使我国建筑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学通.近代中国的西式建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