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对于经济法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革新和实践

对于经济法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革新和实践

收藏本文 2024-03-31 点赞:5434 浏览:1373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因受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高职《经济法》课程一直未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基于此,以项目化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组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确立考核体系,全面探索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经济法;项目化;教学改革
1000-8772(2013)09-0208-02
《经济法》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已经普遍开设,并已基本成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者主干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引下,为了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各高等职业院校及专业教师们纷纷探索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由于课程特点、师资力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差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成功的案例较为少见。这些改革还只是一个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步阶段,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缺乏深入研究,并未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结构,真正突破学科教育的课程结构,导致该课程丧失了在商科类学生学习中应有的作用,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目前较为紧迫的任务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该课程已有改革的基础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自2006年教育部提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文件以来,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潮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备受关注。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良好教学理念和方法,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此种背景下,我们以培养“知法律、守规则、会用法”的商科类专业学生为改革目标,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职《经济法》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改革的设计理念

课程项目化是依据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结合企业需求,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设计原则设计适合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体系。课程项目化改革应当以岗位职业要求为依据,以实践领域中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把若干个项目组成课程模块,进而形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联系的课程内容体系。真正的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体系应该考虑所设计的项目能否覆盖专业岗位的整个工作领域,能否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项目划分的结果能否全面地体现工作体系的特征等问题。
基于此,我们认为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改革并不是在《经济法》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后面增加几个项目、模块、任务,用以整合与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的设计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实践性原则,即课程项目必须与实践工作领域相联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这样的项目才具有驱动性,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学校与社会的融通,课堂与T作场所的相接,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2 关联性原则,即打破学科体系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的相关程度组合课程项目的模块任务。根据这个原则,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一起,从而实现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项目的划分。
3 训练性原则,即设计出来的项目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性,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是动脑加技能的智能化训练项目,而不是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项目。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项目,才能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的目的。

二、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内容

(一)高职《经济法》课程内容的项目化设计

首先,对商科类各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职业能力要求,将《经济法》中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商科类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灵活运用相关法规的同时增强商科类学生的岗位技能。通过分析我们将该课程的任务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部分: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理,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完成一家公司的设立工作;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情操;能够独立完成合同书的制作;分析解决经济业务中出现合同方而的实际问题,独立完成合同的审查与管理;正确辨别合同当事人是否违约,并能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权益;熟悉纠纷处理程序,能正确行使仲裁和诉讼权利,处理合同纠纷;正确判断行为是否侵权,并能正确采取措施减少或弥补相应损失;能正确运用投诉、仲裁和诉讼措施解决相应纠纷;遵守市场秩序法正当经营公司业务,依法开展市场竞争;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作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申请启动企业破产程序正确辨别企业破产财产、破产费用等内容;熟悉作为劳动者该项有的各项合法权利;依法订立劳动合同,预防劳动风险;能正确运用劳动法解决劳动纠纷。
其次,分析商科类各专业主要工作过程,设计与《经济法》相关的典型工作项目,确定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景,把课程内容整合四个公共模块和三个延伸模块,公共模块为:感悟法律关系、市场主体法规实务、合同订立与管理、民事纠纷及其处理;延伸模块为:市场秩序法规实务、企业破产法律事务、劳动法律事务。根据岗位能力目标在模块下设16个学习任务:任务1经济法律关系的认知;任务2经济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辨析;任务3合同书的制作与修改;任务4合同的变更与转让;任务5合同履行案例分析;任务6外出参观见习(模拟审判、法院旁听等);任务7合同违约纠纷及其处理;任务8民事侵权及其处理;任务9消费者纠纷案件角色模拟;任务10企业竞争纠纷案件角色模拟;任务11企业破产的法律程序模拟;任务12企业破产案例分析;任务13: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合同的订立;任务14劳动纠纷的处理。

(二)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经济法》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很强,这些知识一般是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要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法律应用能力,提高对法律事务的处理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实施应当包括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三个环节,同时可以结合情境教学、讨论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工作流程演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例如在经济合同的订立这一项目中,第一步通过一个简单的销售业务流程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企业与顾客之间是否成立了合同关系,完成案例的导入环节,引入本项目的理论知识点;第二步对合同成立的基本法律步骤进行理论阐述,阐述过程中可以针对要约和承诺分别添加小案例(如客户之间的询价、还盘等的现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做到重复训练学生的能力;第三步进行案例总结,总结案例与法律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完成知识的总结;第四步安排学生现场演示签订一份销售合同,组织其他学生观摩并就该合同的法律风险进行预测,这样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真正实现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

2 参与式教学

采用项目制、团队化运作,教师主导控制学生充分参与。这是一种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操作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法。参与式方法应当根据课程项目任务需要和客观条件灵活多变、适时选择的,只要能够满足一个教学目的,就应当促进参与。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启发式分组讨论、观看视频资料、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辩论、模拟法庭以及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游戏、练习等。通过参与式教学就能够使学生个体都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其他学生个体相互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当“演员”,教师当“导演”,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最终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 模拟教学

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有许多模块是比较适合开展模拟教学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也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法律理论,很好地锻炼其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法在构建能力培养教学体系中是十分合适的。针对《经济法》这门课程可以开展的模拟教学法有两种形式:模拟实践教学和模拟法庭教学。

(三)评价方式的配套改革

课程考核标准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乃至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的重要环节。确定课程的评价标准,应当改变过去一考定终局的做法,应当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实践操作考核,要将学生对经济法法律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对经济法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对法律事务的处理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纳入考核的范围。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实行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创新,打破了考试的概念,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总体上突出工作任务与实践项目的完成过程和效果。考核的项目主要由团队项目业绩及团队项目的个人考核和个人平时表现三部分构成。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能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践效果

1 通过对《经济法》课程的项目化改革,促使教师、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推进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就必须深入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践训练,把学生推出校门,让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在教师、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的基础上,增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课程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2 通过对《经济法》课程的项目化改革,与专业相契合设计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质量的考核机制上改变传统的方式,实行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法律,同时也锻炼动手能力和激发创造力,有效配合了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商科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邓文胜,32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蔡斌,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微[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3]陈雪娇,探究式教学法在经管类经济法课程中的合理应用[J

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udooo.com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4]屈孝初,彭齐林,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刍议[J],教育探索,2010,(9)
(责任编辑:王兰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