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发扬敦煌艺术中本土音乐文化

发扬敦煌艺术中本土音乐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4-19 点赞:23197 浏览:1060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外。便利的交通、富庶的绿洲、淳朴的民风、厚重的文化,使敦煌的民俗民间文化传承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章以敦煌地区本土文化和地方音乐剧种——敦煌曲子戏为主要对象着重从历史渊源形态、演出形式特点发展现状以及传承人和现存演出曲目进行了初步探寻考察。敦煌曲子戏,亦称“小曲戏”、“小调戏”。音乐唱腔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曲牌体连缀体戏曲音乐。敦煌曲子戏以自娱自乐的形式,自唐、宋、元、明、清至现在,经过了近千年,始终在民间流传、发展、充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敦煌曲子词在民间的待续。是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
关键词 敦煌 曲子戏 来源发展 文化价值 当地影响

一、敦煌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外。东经9013-9530,北纬3953-4135。全市辖12个乡镇,78个村民委员会,37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

3.12万平方公里,人口15万。

敦煌的地势是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海拔1138米。境内的高山、戈壁、沙漠占总面积的70%以上,人们居住的绿洲面积仅占4.5%。敦煌处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部边缘,南枕雄奇壮丽的祁连山,北接嶙峋的马鬃山和天山余脉,还有大量的盐碱地、盐原和雅丹地貌群。党河冲积扇带和疏勒河冲积平原,构成了敦煌盆地。境内的三危山最高海拔1985米,鸣沙山1796米。
敦煌由于四周被茫茫无际的戈壁、沙漠包围,其特点是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每年降水量只有39.9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为142天。具有明显的沙漠气候特征。最热气温可达摄氏38度,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28度。盛产粮食、棉花、瓜果蔬菜,并旱涝保收。境内有稀有的野生动物,如野骆驼、野驴等,还有丰富的各种矿藏资源。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敦煌的唯一河流名叫“党河”全长390公里,是全市农田林木灌溉的主要水源。
敦煌因莫高窟而闻名于世,现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直通市区,飞机飞往全国主要城市。
敦煌在历史上曾辉煌无比,是政权开拓和经营西域的重要基地,是古丝绸路上的贸易中心和咽喉要道,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首座城市,是佛教文化的艺术宝库。因此,便利的交通、富庶的绿洲、淳朴的民风、厚重的文化,使敦煌的民俗民间文化传承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敦煌曲子戏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

1、历史形态

敦煌古称沙州,地处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汉代以来,长期成为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欧亚文化传播、交流、融汇之地,为内地文化在河西走廊和敦煌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敦煌曲子戏,亦称“小曲戏”、“小调戏”。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唐、宋代。曲子戏最早源于曲子词。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保存的曲子词有590首之多,涉及曲调80多种。敦煌学术界将其统称为“敦煌曲子”、“敦煌曲子词”。元、明、清时,这些曲子词及曲调在藏经洞封闭了近千年。直到1900年,随着藏经洞的发现,而重见天日,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其在民间却始终流传,发展,延续着。清未明初时不断与民间俗曲相融,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地方小戏,如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新疆曲子戏、宁夏曲子戏等。敦煌曲子戏的音乐唱腔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曲牌体,连缀体戏曲音乐。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有的曲调可以从敦煌曲子词中录觅到踪迹。例如《五更》、《十二月》等。敦煌曲子戏吸收了西北秦腔、眉户及甘肃各地曲子戏的各种曲调,它包容了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成份。主要由剧本、曲调、曲牌三部分组成,伴奏乐器文武兼备,剧本短小,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幽默滑稽。曲调非常丰富,欢调使人兴奋无比,悲调能够催人泪下,逐渐在敦煌发展成了独有本土文化性质特点的地方戏种——敦煌曲子戏。

2、演出形式及特点

敦煌曲子戏的演出比较灵活,有舞台演出和坐唱。其中舞台演出俗称“彩唱”,有文场武场和服装道具,道白用当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欢,走得漂,舞蹈轻盈活泼,形象生动,丑角则需幽默诙谐;滑稽伶俐。地摊坐唱俗称清唱或清演,不受演出场地的限制,不需服装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调准、曲调多、板路稳就可以入座献唱。剧目题材广泛,多表现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及民间社会生活等。
舞台演出多在大型传统节日时举行。如春节、元宵节、端阳节等。坐唱最为普遍,除节日坐唱外,平常主要是在婚嫁、庆寿、庙会等活动中坐唱。曲子戏演出剧目主要是折子戏居多,本戏较少。表演以生、旦、丑角为主,净角戏较少。其唱词、道白均用敦煌方言演唱。清未至民国是敦煌曲子戏最为盛行的时期。当时村村都有自发组织的曲子戏班。并产生了有较大影响的曲子戏演员。群众还为他们编了口歌:如“乐牛西牛两个旦,没有换柱子恋不转”是指解放前三位优秀的曲子戏演员,(东牛名赵专德,西牛名王登义,换柱子名高中),还有孙家福、孙家友、周进录、方荣等在观众中也颇有名气。
《老换少》剧照
作为敦煌民间一度繁荣的地

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udooo.com

方戏曲,敦煌曲子戏已经在民间流传了上千年,至今逢年过节,民间仍有小规模演出。目前尽管在内容上有所演变,并增加了民间新创作和新的艺术形式,但已经形成独特风格的敦煌曲子戏,仍保留有敦煌遗书中的曲子词和曲调,这使敦煌文化艺术的余脉在民间得到了延续。为研究千百年来敦煌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规,提供了生动、丰富、详实的资料。敦煌曲子戏的音乐唱腔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牌体,戏剧情节大多反映当时民间的现实生活,情节曲折幽默,气息浑厚,曲调优美动听,风趣别致。角色扮演者表情细腻,感情真切,旦角形象生动,轻盈活泼;丑角幽默诙谐,滑稽伶俐。乐者使人开怀大笑,悲者使人泪水涟涟,曲调易学、易记、易懂,观众百看不烦,百听不厌。流传下来的敦煌曲子戏主要有《顶灯》、《打懒婆》、《小放牛》、《老换少》、《磨豆腐》、《绣荷包》、《两亲家打架》等作品。
敦煌曲子戏演出规模最大是在庙会演唱,每年农历三月三在西云观演唱,四月初八在莫高窟演唱、五月端阳节在月牙泉演唱,俗佛节在雷音寺演唱,年年如此,从不间断。
三、敦煌曲子戏的发展现状(包括在当地的分布、生存环境及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传承人的情况等:)

1、发展现状

敦煌市境内有十一个乡镇,以农业人口为主,是个农业产业市。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曲子戏的发展。
第一:敦煌曲子戏已成为传播敦煌民间文化、

论文下载中心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