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现状与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现状与

收藏本文 2024-03-14 点赞:23413 浏览:1069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现存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据此提出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评估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建造了一批以面向地方、怎么写作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大学。1998年,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2010年,我国高职院校达到1246所,比2009年增加了3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一半。[1]尤其是近10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无论外延还是内涵都取得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区域分布,逐步优化的专业结构,凸显出工学结合的特色和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2]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要起一个特殊作用,就是直接为产业转型升级怎么写作。高职学生有很多是来自贫困家庭,所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经过10多年的探讨和运作,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取得了许多成就,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部分院校罔顾实际情况,以工程思维育人,急功近利

众所周知,高校教育内容和体系都有一定的稳定性,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性格、品德、秉性和习惯的教育,其最终是让学生能够在不是强迫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意志和选择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然而,当前一些高职院校追求立竿见影的效应,罔顾实际办学情况,其急躁、浮躁、盲目的心态占据了素质教育的阵地,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素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或大面积增设社团组织,超负荷组织学生素质实践活动,或建造“孝子培养工程”等,这种以工程育人的方式来作为素质教育模式,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内在规律,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会干扰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运行。
2.教学方式单

一、滞后,不能满足新时期高职学生成长需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由于过去忽视对精神文化的教育,中国社会出现了世俗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风潮,波及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甚至家庭生活的领域。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高职学生要保持人天生的良性,使自己成为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于一体的道德高尚的人,这是一项难度极高的事业,也需要极高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可是现在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几乎都是应试教育,教学手段满足于“满堂灌”,学生在满腹牢骚中质问“为什么要我学?”但最后结果还是不得不“要我学”。素质教育只看重分数的高低,不关心学生心灵的成长、德性的养成,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心灵只会更加粗鄙,根本谈不上综合素质的提升。

3.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不强

虽然素质教育宣称进行了多年,但现在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基本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其传授的内容滞后,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理念脱节甚至相反,致使相当部分学生陷入迷茫而滑向虚无主义,于是经常出现教师在教坛上慷慨激昂,不少学生在下面嗤之以鼻、投之以冷笑的现象,并激起青年人的叛逆心理,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4.师资建设中的歧视性管理,破坏了教师队伍的和谐团结,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首先是一份生存的职业,然后才有树人育人的使命。自2000年起,全国高校逐步开展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然而,时至今日,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善,在教师聘任制度上不是具体考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而是纠缠于身份差异,于是一所学校出现编制教师、合同教师、临聘教师等多种身份,产生同工不同酬现象,形成编制拿钱不干活,合同工累死累活少拿钱甚至没有钱,这种由身份歧视衍生出的“资格歧视”缺乏法律依据和逻辑必然,助长编制内教师莫名的身份优越感,挫伤聘用制教师的积极性和自尊,激化教师间矛盾的冲突,影响学校的和谐建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绝对有害无益的。

5.评估机制机械化,不能真实反映素质教育的效果

当前的素质教育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所谓的教改也多是不尽人意,根源不在于缺少教育模式或理论,更不缺少教育改革者与实践家,缺的还是新教育背景下的制度环境。现在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这种现象:一面谈素质,一面却按分数排座次;一面谈课改,一面搞形式主义,而这一切的根由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教育政绩的评估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教学质量”简单地等同于分数,减轻了行政操作与成本,却造成了综合素质评估机制的机械化,陷入“指标数据化,数据任务化”的模式,形成时下的综合素质教育空乏无物,评价的客观因素少,主观因素多,使综合素质教育的效果被异化,并走向初衷的反面,成为培养功利的工具,而难以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二、走出综合素质教育误区的几点思考

1.培养高职学生自由表达、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精神重回校园

2011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与科教文卫各界代表的座谈会上指出:“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一言以概之,大学精神就是体现为思想自由,同时也体现在不同专业学科的交融,这也是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境氛围。当然,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教学任务有一定差异,高职院校更注重培训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一切以就业率

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udooo.com

作指挥棒,过度强化、拔高技能训练,弱化人文素质的熏陶。若这样的话,只会将大学精神引向意味更浓的功利化平台,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由此毕业的学生只会成为同一模子的“工业产品”。所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建造自由、独立的大学精神,让高职学生在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中锻造自主、自强、自立的创新能力,成为个性鲜明,富有人文精神的人。

2.减少行政治校,推进管办分离,建立学术治校的环境,完善素质教育制度

2010年7月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把行政和学校的关系说得一清二楚。当然,学校教学离不开行政的辅助,但行政应为教学怎么写作,绝不应轻易干扰正常的教学安排,更不应领导或指挥教学,一切应以怎么写作教学为最终目的。因而,高职院校应在教改中,逐步推行教学治校,让素质教育在没有干扰的环境中自由运行,更好地

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发挥其功能与效应。

3.改革应试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引导和鼓励学生按兴趣和个性发展

综合素质教育是成人与成才教育的完美统一,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革除单纯的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狭隘人才培养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这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主旨。因而,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不能像学科课程教育那样分门别类地教学,综合素质教育是一门综合教育,是德智体一体化的教育,这也是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应努力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体制,剥离应试教学模式,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引导和促进学生按兴趣和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4.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保障综合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提升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的根本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与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学校的发展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需要长期的文化积累,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必须确立平等的聘任关系,实现聘任关系契约化和聘任过程社会化,形成竞争和择优机制。[3]所以,重视教师劳动的特点和职业的特点,完善教师的保障机制,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让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教育的质量。

5.建立多元化、个性化、常态化的科学评估机制

(1)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在综合素质教育评估中,评价一堂课不应只是关注任课老师传授了多少知识、多少技能,或是注目于任课教师的教态、传授得如何,更重要的还在于要衡量是否挖掘了育人资源、是否实现了育人功能,以及用什么样的教学形态实现“少教多学”,如何圆满解决尊重差异、多元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与应试教学及社会片面追求高学历的深层次矛盾。
(2)建立个性化的评估机制。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检查或评比活动,从教育角度和学生个体角度分析、衡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充分鼓励学生按照兴趣和个性发展。
(3)建立常态化的评估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运用日常跟踪评价、电子评价等方式,发挥学校自查、社会监督的作用,对综合素质教育的效果作常态化跟踪、测评,随时发挥评估机制的指导作用。

6.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完善学校素质教育设施的建设

当前,教育产业化成为趋势,但这并不等于说教育可以企业化、商业化,教育仍然需要国家大量经费的投入,高职教育也不例外。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极不重视,即使广东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也不到4%的投入,致使一些高职院校没有稳定的教育投入渠道,只有依赖收取学费来维持生存,根本无暇顾及教育理念的追求,也就形不成良好的办学声誉和校风,实现招生就业等的良好循环,所谓的综合素质教育也就成为空话。所以,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让学校维持必要的学术和教学尊严,把精力集中于综合素质教育的办学方针和思路上。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11-06(2).
[2] 韦凤云,盘明英.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97.
[3] 赵文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