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企业合并商誉会计处理问题学术

企业合并商誉会计处理问题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3-29 点赞:4369 浏览:128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关于商誉问题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随着对商誉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对会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将会越来越符合其经济实质。本文在分析总结商誉本质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规了简单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商誉;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一、商誉的本质

关于商誉本质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1888年,Bourne就提出商誉是“一个企业由于其顾客所拥有的好感并可能继续光顾和支持而得到的利益和好处”,即“销售之商誉”。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商誉本质的探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会计学家Eldon S.Hendriksen1965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中,提出的“三元理论”,即好

学位论文www.udooo.com

感价值论、超额收益价值论和总计价账户论。
(一)好感价值论。汤有为、钱逢胜(1997)认为这种好感可能起源于企业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独占特权和管理有方等。杨汝梅(1926)从企业环境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制造之商誉”、“理财之商誉”,并从“工人之友爱,投资家之融洽,与顾客之爱护”等方面对商誉进行了广义解说。现阶段,一些学者对好感价值论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扩充,泛指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一切资源。比如拥有先进的管理水平,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拥有比较稳定的客户资源等。
(二)超额收益价值论。葛家澍(1996)认为商誉是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可以被定义为企业所能赚取的超额盈利的资本化价值;杨汝梅(1926)提出“盖商誉之性质,究其终极,仍不失为一种优越利益”;Gorge R.Calett和Norman O.Olson(1968)在《商誉会计》一书中支持了这一观点并归纳了商誉的15项构成因素。Haim Falk和L.A.Gordon(1977)以创造超额利润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四大类17项商誉的构成因素。
(三)总计价账户论又称“剩余价值观”。Miller(1973)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账面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Jone B.canning(1927)曾指出“我们可以对任何企业商誉的基本组成部分进行饶有兴趣的推究,但只有它的总额才能在统计上加以概括”。
从上述三种观点可以看出,三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商誉的性质。好感价值论是从根源上来说明商誉的本质,超额收益价值论是采用直接法来核算商誉的价值,总计价账户论则是用间接法来计量商誉的价值。由此可知,好感价值论才是商誉本质的解释理论,而后两者只是从核算计量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商誉从本质上说就是顾客愿意为购写该企业的商品而付出的超过同类商品平均的那部分价值。而顾客之所以愿意多付出一部分价值,就是由于对该企业有好感,而且好感价值论中的好感是与特定企业整体相联系的。商誉作为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一种资源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资产的特性:一是商誉的不可辨认性。商誉是与企业的整体价值、相关资产组密切相关的,无法同企业整体分割并单独用于交换。二是商誉的超额收益性。商誉的价值就体现在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二、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对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涉及到商誉的部分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一)商誉的确认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身创立和累积起来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自创商誉,由于不具有可辨认性,以及不符合会计要求的可靠性及可验证性,未被纳入传统的会计计量体系中。而企业在购并过程中产生的合并商誉由于具有可辨认性且能为企业在未来期间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确认为企业所拥有的资产。

(二)合并商誉的初始计量

按照企业合并中参与双方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另一类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前者不形成商誉。后者根据购写成本与享有的被购写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差额的正负,将商誉分为商誉和负商誉。即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购写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写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差额部分,应当确认为商誉。购写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写方可辨认净资产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对取得的被购写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合并成本的计量进行复核;经复核后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写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三)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由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不管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并且至少应在年度终了时进行测试;商誉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同时,由于商誉自身难以产生独立的流量,因此商誉做减值测试时必须将其账面价值分摊到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通过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对商誉进行间接的减值测试。

三、对现行会计准则中关于商誉会计处理的分析

(一)商誉确认的不完全性

现行会计准则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纳入到了会计核算体系,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单独列示,增强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而自创商誉目前仍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从商誉本质上分析,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过程,购写方之所以愿意支付超过享有的被购写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是因为被购写方具有某些不可辨认的,在被购写方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列示的,但能为购写方带来超额收益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就是被购写方自创的商誉,即好感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合并商誉的本质仍然是自创商誉。因此,同样存在的商誉,一种在表内反映,一种被排除在表外,此确认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流量。并且有可能通过人为设置购写环节将商誉从表外纳入表内,从而粉饰报表数据。

(二)合并商誉初始计量的不合理性

我国现行准则中采用的初始计量方法实质上是一种间接计量方法,即超额成本法。它用购写时的购写成本与购入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来确认商誉的价值。此法具有一定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也较为客观。但它违背了商誉的本质,商誉从本质上说是由于存在好感价值而产生的超额收益,因此用超额收益的现值初始计量商誉更趋近于其本质。另外,运用间接法对商誉的计量,是通过差额算出来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合并方与被合并方的议价能力、公允价值形成的市场环境、议价基于的市场信息准确性等都将影响企业的合并成本,进而影响到商誉的计量。同时,把负商誉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营业外收入),将造成当期利润大幅度增加,可能会成为企业产生操控利润的工具,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三)合并商誉后续计量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商誉后续计量不摊销但是要每年进行减值测试。该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对于不可辨认的商誉来说,任何摊销方法和摊销期限的选择都是缺乏客观性的。强制摊销的结果有可能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但是,现行的商誉减值测试缺乏可操作性。准则要求企业对商誉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减值测试,由于商誉本身不能产生独立的流,因此要将其分摊到其他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而且商誉的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价值评估相当困难,即使聘用专业的评估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其减值测试的结果准确性也很难把握。

四、对现行准则中有关商誉规定的改进建议

(一)继续深化会计理论研究,逐步将自创商誉纳入会计报表。由于会计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将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自创商誉排除在会计报表之外。因此,在坚持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会计新领域的研究工作,逐步将不具有可靠性及可验证行的自创商誉及其他资产,逐步纳入到会计核算领域,通过创新的会计核算方法纳入到会计报表当中。
(二)完善可操作空间,逐步回归商誉本质。从对商誉本质的探讨中可以看出,采用直接计量法对商誉初始计量更符合商誉的本质,即采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www.udooo.com

用超额收益的现值作为对商誉价值的计量。因此,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依据详实的资料预测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推测企业赚取超额收益的时间及折现率等问题,为企业超额收益的折现提供依据。另外现行准则中关于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待改进,如果将购写成本低于享有被购写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作为递延收益更为恰当。在合并后的经营期间,由于合并前及合并时的某些未考虑因素导致被合并方产生亏损时,可以先由此递延收益部分进行抵亏。
(三)逐步推进摊销与减值并用的后续计量方法。摊销或减值的后续计量方法各有利弊,现阶段我国可以采用将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各取其优。将合并商誉确认为无形资产,在一定的期限内按期摊销,并在有必要时进行减值测试。之所以强调对商誉进行摊销,主要是因为商誉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外部环境的变换而逐渐减少,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应该将商誉成本在收益期内进行合理分摊。但当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变时,如出乎意料的强大的市场竞争情况;法律或者经营环境发生不利于企业经营的大的调整;企业重要的部分可能要被出售;重要资产面临大幅度减值等不可测因素时,则应按照减值准则要求就行减值测试。
参考文献
邓小洋.自创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6).
董必荣.自创商誉问题研究——一种“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D].厦门大学20博士学位论文,2004.
[3]于长春.试论负商誉及其帐务处理[J].会计研究,1996(5).
[4]许家林.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6(8).
[5]许家林.商誉研究中几个会计问题的基本认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7(5).
[6]王超.商誉确认与披露的实证分析——基于企业价值的视角[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9).
作者简介:
琚晓瑜(1988—),女,河北邯郸人,石家庄经济学院201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晓娜(1985—),女,河北邯郸人,石家庄经济学院201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