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和谐视域下残疾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和对策分析

和谐视域下残疾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和对策分析

收藏本文 2024-04-08 点赞:6181 浏览:173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对残疾人权益的保护,残疾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人数日益增加,但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残疾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分析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若干对策,对改善残疾大学生心理状况和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残疾大学生;和谐校园
残疾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相对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生理上存在缺陷,他们往往不能正视自身条件,自卑心理严重,不能自信、乐观地融入大学生活。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加强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影响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1.自卑与抑郁心理。残疾大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无法坦然地接纳自我。同时,由于过分关注自身的不足, 他们往往忽略了自身优势。他们过低地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还经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这都导致他们会在心理上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自卑状态。自信心的严重缺失使得他们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因为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而产生强烈的“被歧视”的感觉。身体上的残疾已经使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处于极大地不便,心理上的伤害更加使他们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选择简单粗暴地解决,或是主动怯懦地逃避。而这又进一步加深了残疾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并最终产生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积攒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对未来的绝望很容易使残疾大学生陷入抑郁的深渊,从而使他们从单一的生理上的残疾转变为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残疾”,严重的会使残疾大学生产生倾向。
2.自闭、孤独感与焦虑感。自卑与自闭是一对“孪生兄弟”。身体上的缺陷使得残疾人同正常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诸多方面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一些在正常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对残疾人来说或许就会变得异常艰难。对残疾人来说,和其他人沟通交流或许只意味着更多的“献丑”,进而遭受更多有意或无意的嘲笑与歧视。于是他们索性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任何人沟通交流,以换得最少的伤害。残疾大学生会经常有意回避班级和校级活动,更不愿去参与任何竞争。但是,这样一来又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残疾大学生往往认为身边没有人能理解自己,认为身边的人都是怀着一种嘲笑与歧视的目光来看自己。他们的想法无人倾听,他们的情感无处倾诉。由自闭而生的孤独感反过来又使他们陷入更深的自闭之中。孤独与自闭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失望。同时, 由于残疾学生实际劳动能力较低,他们还面临着走出校门后严峻的的择偶与就业等十分现实的问题。残疾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对个人的存在价值产生疑问,进而对未来产生严重的焦虑。
3.人际交往障碍。人具有社会性,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交流,渴望有人了解自己支持自己,残疾大学生也不例外。残疾大学虽然希望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也渴望与别人交流, 但是,由于自卑心理严重,担心自己的加入会让别人厌烦而不敢与他人交往。同时,由于自尊心过于强烈,他们会认为别人的帮助是对自己的一种“施舍”,而拒绝他人善意的帮助。残疾大学生常常会因为不能与老师、同学进行正常的交往,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及身心的健康成长,从而产生消极厌世情绪,逐渐逃避社会交往,甚至轻生。
4.渴望受关照与过于敏感。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上的残疾造成了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如小儿麻痹的学生会在上卫生间时不能久蹲;上肢残疾的学生洗衣服时不方便;拄拐的残疾学生上楼不方便等问题。残疾人希望在生活上更加便利,但又拒绝正常人的同情、怜悯与现实的帮助。一旦接受到外界的额外的帮助,他们很可能会再次认识到自己的尴尬地位,产生更深的自卑。

二、残疾人心理健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自古以来, 我国的传统封建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就对残疾人具有一种偏见和歧视,而且这种偏见是根深蒂固的。由于针对残疾和残疾人的歧视没有根本消除, 残疾人往往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 残疾大学生也同样不得不生活在孤立、封闭的环境当中。
1.高校对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不够。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许多歧视残疾人的现象,这使残疾人感到孤立无助。一方面,学校内缺乏残疾人专用设施,如残疾人专用马桶、水龙头、公用电话等,这给残疾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对身边的残疾学生存有偏见, 不愿意和残疾大学生交往, 甚至认为和残疾学生在一起很丢面子。这使得残疾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成为影响残疾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学校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残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虽然近年来受到了全社会和各高校的极大关注。但是, 这种关注是以同情为基础的, 仅仅是对他们在经济或活动安排方面提供一定帮助, 而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了解、关注得很少。残疾大学生之所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就在于他们比正常人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更需要给予心理沟通和引导。
2.就业制度加剧了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就业制度的改革, 当众多普通大学毕业生在为就业而困惑时, 残疾大学生们将面临着更大的就业挑战并承受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当这种压力无法排解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的歧视往往成为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大多数单位都不愿意招聘残疾大学生, 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残疾大学生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即使顺利就业其职位或待遇也往往令残疾大学生们心灰意冷。而在就业时面临的不公待遇也使得那些原本对未来生活有着无限美好憧憬的残疾大学生,在多次碰壁和努力未果后,慢慢地陷入绝望的深渊。并因此产生焦虑、抑郁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3.同情与怜悯的同时忽视了残疾大学生的自尊。残疾大学生们的个体差异与奋斗的艰辛过程往往被人忽视。现实中有很多残疾人拥有着比健康人更强的自尊心与拼搏的热情。们知道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更懂得珍惜学习机会。他们也想通过努力向别人表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然而这种努力换来的只是同情的目光而非肯定的赞扬,这就使残疾大学生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

三、解决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解读

解决残疾学生心理问题要从外部社会条件和残疾学生自身因素两方面考虑。
1.营造舆论氛围。加强社会与学校对残疾学生的关注,宣传残疾人成功、成才事例。营造关爱、关注、关心残疾学生的社会氛围,拒绝形式上的关心与怜悯,用实际行动来鼓励残疾人。原则上同等对待残疾学生和正常学生,给予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相同的权利与义务,不搞特殊化,注意维护残疾大学生的尊严。
2.鼓励残疾学生扫清人际交往障碍。如为残疾学生创造演讲与表现的机会、帮助残疾学生培养兴趣爱好等。引导残疾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在学校开展演讲、文艺表演等活动,鼓励他们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使更多的残疾学生自信乐观地和人交往相处。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成立相关社团,通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形式强化专业知识和特长爱好,拓展残疾学生的人际交往,舒缓他们的抑郁情绪和自闭心理。
3.肯定残疾学生价值。尊重残疾学生,尊重残疾学生的劳动成果,大力宣传残疾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先进事迹。努力发掘残疾学生的自身优势,并鼓励其发展特长爱好,以增强残疾学生的自信心。肯定残疾学生的自身价值与劳动能力,激发残疾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对在校残疾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表彰,树立残疾大学生成功的标杆,以激励更多有志残疾大

源于:论文范文网www.udooo.com

学生去努力奋斗。
4.拓展就业渠道。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为残疾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为便利的政策支持。一方面要废除有关歧视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规定,加大对用人单位招聘的检查力度,一旦发现有私设歧视残疾人条款的将对该用人单位进行严厉处罚。另一方面,要创造更多适合残疾大学生的工作岗位,扩大他们的就业渠道。还可对接收残疾学生的企业进行适额的补助,以鼓励更多企业写作残疾人岗位以接收适合相应工作的残疾学生。
5.建立健全残疾人专用设施。在社会上和校园中建立健全残疾人专用设施,派专人保护并及时维护残疾人专用设施。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使这些残疾人设施真正方便残疾人的生活,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摆设。同时,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来保护和维护残疾人专用设施,以保护残疾人,保障残疾人权益。
总之,残疾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关注,正确引导残疾学生健康发展,符合发展经济的大方向;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符合保障人权的诉求。科学地对待残疾学生,以辩证的态度对待残疾人问题,才能让更多的残疾学生健康地生活,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9.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387-398.
[3]胡启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刘吉磊(1981.9-),男,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