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濒死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关系实证

濒死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关系实证

收藏本文 2024-02-05 点赞:17296 浏览:7277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濒死公司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在我国市场独有的ST、*ST制度背景下,本文选取2004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A股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并不具有相互替代的负相关关系,而是具有同高同低的正相关关系,即ST类上市公司为了改善自身经营状况,会同时实施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相关性
◆基金项目:34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商务运作与企业怎么写作创新项目
在我国,上市资格作为一项十分珍贵的“壳”资源,深受上市公司重视。大量研究表明,为了避开持续亏损以及由此引发的特别处理和退市,亏损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作为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亦被广泛使用。我国资本市场独特的特别处理(以下简称ST)、退市风险警示(以下简称*ST)制度的存在,往往使得财务困境中的上市公司处于“濒临死亡”的状态。在这样的经济制度背景下,ST类公司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制度背景、文献综述及研究检测设

(一)制度背景。公司特别处理的规定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公司法》第157、158条的规定,即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1998年4月22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布对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异常的上市公司实施ST制度。此后,沪深两市自2003年5月8日起正式实施*ST制度,主要针对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如果第三年依旧亏损的情况。如果公司继续亏损,则将会被暂停上市(以下简称SL)甚至退市(以下简称TL)。由此可见,公司状况的转变存在以下几种类型:(1)状况的恶化,即上市公司的交易状态由ST 转为 *ST、SL 或 TL 以及由 *ST 转换为 SL 或 TL ;(2)状况的改善,即上市公司的交易状态由 *ST 转换为 ST 或正常状态以及由 ST 转换为正常状态。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检测设。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正如Schipper(1989)所言,盈余管理实际上可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于两者的相互关系,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结论。Cohen et al.(2008)对Sarbanes-Oxley法案的实施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法案实施之后盈余管理的手段由应计盈余管理转换为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认为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替代效应。Zang(2012)认为,如果公司实际真实盈余管理低于预期,则公司在财政年度末选择高应计盈余管理来实现公司的目标;反之亦然,因而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负相关关系。张俊瑞、李彬等(2008)发现微利企业的异常流、异常费用显著低于非微利企业的水平,异常生产成本显著高于非微利企业。此外,会计弹性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会计弹性较大的公司较少利用真实盈余管理。不同于以上研究结论,王良成(2012)的研究认为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能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不同,在法律基础、投资者保护意识、相关会计制度等有待完善以及我国独有的市场制度背景下,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并非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具有同高同低联动的正相关关系。
就理论而言,公司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既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又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现实中,真实盈余管理在选择和发生时间上先于应计盈余管理,贯穿整个财政年度。如果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较应计盈余管理而言略低,公司基于“成本收益”的角度,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而少选择应计盈余管理,两者形成相互替代的负相关关系;相反,如果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与应计盈余管理成本相当,两者形成同高同低的正相关关系。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我国的制度背景,提出如下检测设:ST类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同高同低的正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择及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为了消除退市制度变化的影响,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04年至2011年A股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若上市公司在样本期间内多次被特别处理,以第一次被特别处理年度作为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将交叉上市类、金融类、财务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剔除,同时剔除扭亏年度更名的上市公司及个别极端值。经过筛选,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42个,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ST公司的样本数明显高于ST公司,ST公司扭亏的比例为34.29%,而*ST公司扭亏的比例为91.79%,这表明由于*ST公司退市压力更大,因此存在更强的扭亏为盈动机。本文关于上市公司实际制约人类型的数据来源于CCER金融数据库,其他研究数据来源于RESSET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PSS 1

3.0 软件。

(二)变量设计。

1.应计盈余管理的衡量。本文使用可操控应计项目DA来衡量应计盈余管理,采用修正Jones模型来度量可操控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公式如下:
TAt/At-1=α1(1/At-1)+α2(ΔREVt-ΔRECt)/At-1+α3(PPEt/At-1)+eit
NDAt/At-1=α1(1/At-1)+α2(ΔREVt-ΔRECt)/At-1+α3(PPEt/At-1)
DA=TA-NDA
其中,TAt为t年的总经营应计项目,经营应计项目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减经营流量;At-1为t-1年的总资产;ΔREVt为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t-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ΔRECt为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与t-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之差;PPEt为t 年的固定资产原值。
2.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策略,本文从三个方面衡量真实盈余管理:(1)销售操控,通过加大销售折扣或采用更宽松的信用政策来暂时增加销售或将下一年度的销售在当前年度提前确认,这些额外的销售带来的盈利将会产生比正常销售水平下更低的经营流量。(2)生产操控,通过扩大产量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以降低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成本,但实际上公司却要负担更高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固定成本。(3)费用操控,通过降低酌量性费用来提高当期盈余,如缩减研发开支、广告开支和维修开支等费用。因此,第一个衡量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变量为异常的经营流量,本文采用如下经营流量模型来计算正常的经营流量:CFOt/At-1=a0+a1(1/At-1)+b1(St/At-1)+b2(ΔSt/At-1)+et。异常流量A_CFO等于实际经营流量减使用上述方程计算得出的流量。
第二个衡量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变量为异常的生产成本,本文采用如下生产成本模型来计算正常的生产成本:PRODt/At-1=a0+a1(1/At-1)+b1(St/At-11)+b2(ΔSt/At-1)+ b3(ΔSt-1/At-1)+et。异常生产成本A_PROD等于当年实际生产成本减通过上述方程计算得出的生产成本。
第三个衡量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变量为异常的酌量性费用,本文釆用如下酌量性费用模型来计算正常水平的酌量性费用:DISEXPTt/At-1=a0+a1(1/At-1)+b2(St-1/At-1)+et。异常酌量性费用A_DISEXPT等于实际酌量性费用减通过上述方程计算出来的费用。
其中,CFOt为t年公司经营活动净流量;At-1为t-1年的总资产;St为t年公司销售额;ΔS为t年的销售额与t-1年的销售额之差;PRODt为t年公司生产成本,等于公司t期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动额之和;DISEXPTt为t年公司可操控费用,等于t期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
已知销售水平,存在上述盈余管理的公司很可能有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不正常的低经营流,不正常的低酌量性费用,或不正常的高生产成本。本文以真实盈余管理RMt来综合衡量真实活动操纵盈余管理程度,即:RMt=A_PRODt-A_CFOt-A_DISEXPTt。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首先对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由于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和目标的不同,因此存在着向上和向下调节盈余的可能性,为了衡量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本文以各盈余管理数据的濒死公司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绝对值,即AB_DA、AB_CFO、AB_PROD、AB_DISEXPT作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进行相关的分析。从表中可以发现均值显著不为零,检验结果初步表明,公司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不仅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还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而且可能实施了多种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将样本公司分为ST公司与*ST公司,对盈余管理数据分别计算均值与中位数并进行均值T检验和中位数Z检验,如表3所示。发现ST公司与*ST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没有显著区别,而真实盈余管理中异常流量通过了0.1水平的均值T检验,异常酌量性费用通过了0.05水平的均值T检验和0.1水平的中位数Z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由于*ST公司处于濒临死亡的边缘,存在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其盈余管理程度与ST公司有显著差异,而且差异主要体现在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上,包括销售操控及酌量性费用操控。
(二)相关性分析。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应计盈余管理度量指标与真实盈余管理度量指标之间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合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进一步表明这两种盈余管理手段之间存在着同高同低的正相关关系,管理者会倾向于同时使用这两种盈余管理手段。具体来说,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存在销售操控盈余管理的公司很可能出现不正常的低经营流量,即异常的经营流量越低,销售操控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检验结果还表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中的销售操控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样印证了两者同高同低的相关关系。这说明管理者在同时使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操控盈余时,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操控方式为销售操控。而真实盈余管理中的生产操控与酌量性费用操控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经常被同时使用。

四、研究结论及启迪

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市场由于法律环境并不完善,外部力量不能很好地对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督,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通过真实盈余管理及相应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来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而为此付出的成本相对较小。ST类上市公司若要避开退市风险,在短时间内扭亏为盈,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改善经营状况。但是由于该类公司自身经营状况的恶化及财务状况的制约,仅通过单一的盈余管理操纵并不能达到目的,从而公司在实施高真实盈余管理的同时,在财政年度末往往还会选择高应计盈余管理,这就导致了ST类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同高同低的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蔡春,朱荣,和辉,谢柳芳.盈余管理方式选择、行为隐性化与濒死企业状况改善——来自A股特别处理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2,(9).
2.杜兴强,杜颖洁.濒死体验、盈余管理、政治联系与朽而不倒——基于ST、*ST、SL类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7).
3.倪晓燕.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偏好及其市场反应[D].西南财经大学,20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