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美术教学 >简析阅读教学中典型环境和人物性格处理

简析阅读教学中典型环境和人物性格处理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4415 浏览:109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综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小说题材备受命题者青睐,试题也多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及主题切入进行考查。而特定历史及社会背景下的“环境”,即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人物性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种种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形式,是人作为个体区别于同类之总和,也是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
典型环境营造小说氛围,间接凸显人物性格。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人物性格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典型环境决定了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又反映了典型环境。小说教学首先立足于典型环境的解读,没有典型环境,典型的人物性格就不能形成。典型环境是典型的人物性格赖以存活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人物性格的生成就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写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宗教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开头两段“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均是典型的农村过年时的情景;摆上“福礼”,“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写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就勾勒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教师在带领体感知文本时,这些典型环境的交代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祥林嫂只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妇女,那她身上自然也有愚昧、迷信的性格特征,这也是时代造就的。
典型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作者在写鲁四老爷这一人物时只用了57个字,虽着墨不多却字字写实,沉重而坚硬,“讲理学的老监生”、“大骂其新党”小说一开头即可让学生讨论其传递出的有效信息:在那个时代,这个“老夫子”思想保守,反对社会变革。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作为对立面,其必定因循守旧——“知人论世”的鉴赏策略由学生这个主体初步感知出对鲁四老爷的第一印象,也在脑海里烙上了“坏人”的印记。一边的对联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然而现实总不给他面子,总惹他发火,总惹他骂人,而让他作了一个“事理”不“通达”、“阅读教学中典型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处理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心”不“和”、“气”不“平”的伪君子。强烈的反差构成了鲜明的讽刺,可探究出其虚伪的性格特点,又有案头的“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说明其同样遵行古训,封建浸透了通体细胞,他是当时农村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制约着人物的行为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这可怕的社会环境逼迫得她捐门槛,即使像柳妈这样的“善女人”,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根深蒂固的贞洁观促使她给祥林嫂出了个“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的主意。无知妇女的八卦天性又促使她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进一步加剧了祥林嫂的艰难处境。
人物性格往往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媳妇。祥林嫂要尊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她无论如何行事都是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
典型环境推动情节发展,让人物性格越发彰显。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丈夫死了以后,祥林嫂逃出来到鲁镇帮佣,这说明她有追求生活的渴望;被逼改嫁时的反抗,闹得那样“出格”,难道说是自觉服从“一女不嫁二夫”的礼教规定?如果真的想死,难道有谁能防得住?祥林嫂到鲁家打工的短短几个月中,已经积攒下一千七百五十文钱,“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她存这笔钱的目的是什么?有同学回答: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是为下文捐门槛之用。这未免牵强,难道祥林嫂在存钱时就未卜先知以后要用这笔钱为自己“赎罪”吗?其实这恰恰说明她骨子里对未来的人生是有憧憬的,她的“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便是佐证。笔者对于有些教授者在分析此处文字时就念标准答案——“说明了祥林嫂的愚昧、麻木”颇不以为然。祥林嫂不惜将积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条门槛,她想摆脱,想赎罪,为的就是恢复“人”的地位,也表现出她要走出困境的尝试;就是在临死前,她询问“究竟有没有魂灵”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倾听祥林嫂内心深处的“不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也是读者,教授文本时既然是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就不要奢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完全的一致,教师只要发挥主导作用,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质疑、去深思,那种发散思维的结果让学生有多元的答案,能收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欣喜。
可是现实是在冬至祭祖时,她又一次遭到主人的断喝“你放着吧,祥林嫂!”这一打击使得她的精神趋于崩溃。“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最后一段的典型环境——祝福景象的描写,是为整出悲剧画上了一个句号。文中出场人物的性格已经一一定格,只是为祥林嫂的命运深重地涂上了一抹苍凉的背景。“团团飞舞的雪花”“爆竹声联绵不断”“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的气氛与祥林嫂冻饿而死的惨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在布局上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善的作用。
环境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空间和时间范围,典型环境是特定的“这个”,是富有特征的个别性和概括性的有机统一。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典型环境中社会环境里的复合因素,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因此在小说教学时,我们既要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又要分清主次,特别关注其主要性格特征。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在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作用,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时顺理成章就推导出文章的主题,这都是小说教学所要围绕进行的重点任务。
(作者单位:淮南十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