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美术 >符号学地铁壁画艺术中视觉语言符号网

符号学地铁壁画艺术中视觉语言符号网

收藏本文 2024-01-31 点赞:4211 浏览:1048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日益繁荣与进展,地面交通不堪重负。为了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修建地铁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需求的渴望愈加强烈,尤其在地铁站的装饰不足上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焦点不足。以国外城市地铁站装饰的主流和经验来看,壁画不失为最好的选择,因为它的体现形式、耐用程度、视觉语言等不仅适合地下空间环境,而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介入和运用给地铁站的装饰带来了勃勃生机,缓解了地下的压抑感、冰冷感、空洞感,同时承担了营造地下空间文化艺术氛围和城市宣传的功能,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地铁壁画已经成为环境公共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地铁环境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地铁壁画作为地铁环境中的一门重要的公共艺术,主要体现为体现手法多样、题材内容丰富、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在装扮和调节地铁空间的同时,也对人起到了视觉和心理的调节与慰藉作用。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和进展前景广阔的艺术门类,地铁壁画艺术承载着文化宣传、艺术传播、信息传递、心灵沟通、氛围调剂等功能和作用,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名片。通过这个平台在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点用最直接的视觉语言和艺术符号予以呈现,使乘客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亦可领略到城市的独特魅力,增强人们对这一地区人文环境的了解、理解和热爱,对城市的进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和推动作用。然而,地铁壁画艺术在我国起步较晚、认识还不够深刻、创作思路和体现手法还不够成熟,有待于提升创作水平,尽快适应快节奏的地铁建设和地铁站壁画进展的步伐。为了更好地认识、把握和利用地铁壁画艺术,有必要对这门艺术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解读,以中获得更多的启迪和艺术创作的灵感与力量。本论文将尝试以符号学角度出发,运用符号学原理对地铁壁画艺术中视觉语言进行浅析解构。浅谈地铁壁画艺术中的符号创造、展示和运用,探讨符号学论述在其中的有着作用,尝试建构适合地铁壁画艺术的符号方式,更好的发掘地铁壁画的内在魅力和社会价值。关键词:地铁壁画论文视觉语言论文符号学论文

    摘要5-7

    ABSTRACT7-11

    第一章 绪论11-13

    1.1 课题探讨背景11

    1.2 课题探讨内容与作用11-12

    1.3 课题探讨策略12-13

    第二章 符号学概述13-17

    2.1 符号的概念13

    2.2 符号学的进展13-14

    2.3 艺术符号论述探讨14-17

    2.3.1 艺术符号论思想15

    2.3.2 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述15-17

    第三章 符号学视野下的地铁壁画视觉语言17-22

    3.1 地铁壁画概述17-18

    3.1.1 地铁壁画的概念17-18

    3.1.2 地铁壁画的艺术属性18

    3.2 视觉语言认知18-21

    3.2.1 视觉语言源起19

    3.2.2 艺术设计视觉语言19-20

    3.2.3 视觉语言作用建构20-21

    3.3 地铁壁画视觉语言符号探析21-22

    第四章 地铁壁画视觉语言的符号解构22-37

    4.1 地铁壁画中“图形”语言的符号解构22-28

    4.1.1 图形符号作用表征23-24

    4.1.2 地铁壁画中图形符号的运用24-28

    4.2 地铁壁画中“色彩”语言的符号解构28-32

    4.2.1 色彩符号与情感28-29

    4.2.2 色彩符号的象征作用29-30

    4.2.3 地铁壁画中色彩符号的运用30-32

    4.3 地铁壁画中“材质”语言的符号解构32-37

    4.3.1 材质符号与情感33-34

    4.3.2 地铁壁画中材质符号的运用34-37

    第五章 地铁壁画符号的文化特点37-49

    5.1 强化场所效应37-39

    5.2 彰显地域性、民族性39-45

    5.2.1 北京地铁4号线40-42

    5.2.2 莫斯科地铁站42-45

    5.3 提升审美情趣,改善视觉品质45-49

    5.3.1 风格统一的布拉格地铁站45-47

    5.3.2 “地下艺术长廊”——斯德哥尔摩地铁站47-49

    第六章 地铁壁画艺术进展走势49-54

    6.1 地铁壁画艺术的多元化进展49-51

    6.2 体现时代性51

    6.3 建造突出人文精神的地铁壁画51-54

    6.3.1. 树立整体意识52

    6.3.2 加强民众参与52-54

    第七章 结论54-55

    注释55-5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