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民族文化 >国学:基于未来文化创造期待

国学:基于未来文化创造期待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5913 浏览:2110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国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如今谈论“国学”的非常多,社会上各种层面的人都在谈,对国学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实际上在古代,并不把中国本身的学问叫做国学。有意地把有关中国的学问叫做国学是在清朝末年,因为当时从西方传来了各种各样的新知识,是谓西学,也叫做新学,而且势头很盛,对中国传统的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才开始有了所谓国学的说法。在1949年以后,因为特定的社会环境,就不用这个词了。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学这个词才重新流行起来。从我们国家的现实语境来讲,大概是在1993年之后。
国学明显是对应着西学来讲的,如果没有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威胁和压迫,就不会有国学概念的出场。所以第一种形态或者第一个时期,就是对应着西学来讲的。当时的学者最喜欢用“国粹”一词,它象征了刚开始我们对西方有一种拒斥的心理。后来西方传过来的东西越来越多,各种社会制度的变化,包括西方新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人们也都开始接受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种对中国传统给予彻底否定的危机。有些学者强调,中国还是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的,我们应该保留下来,这些内容就叫做“国粹”。当时有一个杂志非常有名,叫《国粹学报》,集合了一批著名的学者,他们全力推动、弘扬中国所谓的国粹之学,保国、保种、保文化。这就是现在所讲的国学最初出现的背景。所以第一个阶段的国学,等于是打着国粹的旗号出场的,它与西方文化有着某种对抗性或对比性,强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它好的一面,我们要想办法保存它。
“五四”之后,也就是新文化运动以后,情况又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光是在科学技术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包括思想文化方面,人们已经全盘接受了西方的影响。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有很激烈的批判,认为中国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够解决中国的理由,所以要全盘抛弃掉。在这个情况底下,所谓国学,或者说中国一些有独特价值和形态的东西,也很难再保留了。于是国学便进入到第二个形态,就是所谓的“国故”,主要是指过去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材料、典籍等,我们要用现代的策略去整理它。大学者胡适曾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整理国故”,那是在1920年代提出的。当时很多大学都办了国学研究的机构,最有名的有四家:清华国学研究院、北大国学门、齐鲁国学所、燕京国学所,这些机构里的学者都在做着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但是这个国学基本上是书斋化的,或者已经是材料化的学问,它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现实都没有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谈不上。第二种形态的国学,也就是把中国传统的学问都变成了现代的研究方式,有关的知识和材料划分到各种专业里面,像哲学、历史学、文学等。
而我们今天讲的国学,可以说是第三个时期或第三种形态的国学。这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思想在转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在转变,国学现在逐渐有变成中国文化有生命力的主体的趋势。这个新形态的国学,它必须要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跟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这种形态的国学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我们要探讨的理由,要做的工作,就是怎么样去发展国学,如何把国学从学者的书斋里面、从古代典籍整理的状态,引入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同我们的生活实际能够结合起来,变成新的、活的国学。
理解国学的四个层次
中国在西学东渐之后的100多年中,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的历史进程中,国学发展的历程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是结合在一起的。今天在日常生活里面经常使用的几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学的范围,我把它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个概念是“国宝”。它基本上是物化形态的,从秦砖汉瓦到青铜器,到甲骨,包括各种古代伟大的建筑,这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历史中不断积累下来的东西。这个层面跟我们所说的国学有关系,但是关系并不大。
第二个概念是“国粹”。我们现在一般说的国粹是指京剧、中医、武术等,还有书法。这也是中国在世界面前最容易被记住的。现在国家经常要评各种类别的大师,像戏剧曲艺、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这一类东西在中国民间是五花八门的,在广大的社会里面,在不同的地区和人群之中,它还有着活的生命力,有代表性的传人,有它们现实的表现和影响,有着独特的、称著于世的种种特点,我们都把它叫做“国粹”。这些国粹跟我们讲的国学当然也有关系,但是很显然它并不是国学最核心的部分。
第三个概念是“国故”。主要指以书籍这种文化载体为主干的一些内容。说到底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传承和受其影响的那些经典,从儒家来讲就是“四书五经”,然后就是《老》、《庄》、诸子,还有佛、道的经书。我们今天的人阅读它们,可以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力,从而使文明的传统能够一代一代地传衍下去。这个典籍化的或者叫做“国故”的国学形态,在学术界至少目前还是主流。
第四是作为核心价值作用上的国学。这层意思和经典有关,但我们应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理解国学。按照当代人的理解,对古代的典籍进行诠释和发挥,同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这些道理应用到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当中,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国学,这才是国学之根、国学之本、国学之魂。唯有如此,国学才能成为今天新的中华文化创造的根本性的东西、精神的价值。这是我的理解。
国学需要有新的范式来表现
我们今天所讲的国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但一定要把握住当下性,要有时代精神,面向未来的气度和价值理念。我们所期许的国学至少要立足于这么三个层面:
第一,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我们还是要跟现实环境结合起来去体会。今天的国学为什么这么热?我觉得环境的变化就是答案。我们可以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来看。国际环境的实际作用是,这是中国文化由弱势向强势逐渐演变的一个表现。战争之后,中国一直处在被动挨打的状态,按照胡适的说法,就是“万事不如人”。我们有一种民族的屈辱感,甚至有一种悲情,这个局面中国人的体会太深了。1949年以后,我们翻身做了主人,但是在经济上还处在长久的闭关锁国状态中,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很有限的。改革开放以后,新的世界格局逐渐呈现出来,今天的中国以一个大国的姿态重新伫立于世界,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而且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从前所无法想象、无可比拟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或者世界对中国更大的期待是什么呢?是文化上的贡献和输出。在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形态里面,中国当代文化不是西方文化简单的复制品,一定要有自己的创造性,它能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而这套东西恰恰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怎么迎头赶上,把我们的文化缺失给补起来,体现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独特价值?这是当代中国人最希望看到的东西。而这个独特性,更多的就是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创造积累的成果里面去寻找,在这么一个情景之下,对国学的期望也就油然而生了。所以国学不是怀古念旧,而是基于对中国未来文化创造和走向的一种期待。
第二,可以从扭转形象这个角度来理解。国际上对于中国的了解和认知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西方人在历史上曾经很向往中国,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有很多传教士到中国来,他们所看到的中国文化,认为非常了不起。包括启蒙运动时代,一些大思想家对中国文化都是赞誉有加的,像伏尔泰。但到了19世纪,西方人非常瞧不起中国,中国100多年来就是一个落伍的形象,在世人面前是负面的。中国需要对自己有一个重新的文化塑造,需要有新的形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我们既不是留着长辫子的清朝人,也不是“”时期天天讲阶级斗争的形象。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是个什么形象?这确实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我们在经济上是强大了,但是整体的国民素质还不高,精神气质和文化陶冶都需要有新的东西,这样才能重新塑造中国学:基于未来文化创造的期待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国今天在世界上崭新的面貌。
第三,中国要有新的话语策略和研究范式。该怎样建构新的中国文化形态,对当下来讲尤为重要。不是说回到历史,回到故纸堆去,而是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来深思,在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所积累下的这些丰厚资源的基础之上,如何来建立新的中国文化。解决这个理由,国学当然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人应该有时代性的创造。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