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民族音乐学 >舒伯特艺术歌曲之《魔王》

舒伯特艺术歌曲之《魔王》

收藏本文 2024-03-31 点赞:25535 浏览:11817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舒伯特被誉为近代音乐史上的“歌曲之王”,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旋律优美、结构精炼的艺术歌曲。《魔王》是舒伯特1815年时,根据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谱写的一首叙事歌曲,音乐和歌词紧密结合,旋律、调性、和声等设计精致,生动地刻画了原诗中四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本文试以《魔王》为例,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魅力。
关键词:艺术歌曲 舒伯特 魔王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概述

“艺术歌曲”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谣的独唱歌曲的通称,现在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较高的声乐作品。舒伯特是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涉及艺术歌曲、奏鸣曲、交响曲等多个方面,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600多首艺术歌曲。舒伯特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他的作品对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有着直接的影响,其艺术歌曲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内容题材:

舒伯特常使用歌德、缪勒、席勒等诗人的诗歌作为其艺术歌曲的歌词。在他的600多首歌曲中,歌词选自歌德诗歌的有67首,选自席勒诗歌的有41首,其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和《冬之旅》中的词则全部来自缪勒的诗。
舒伯特是创作的天才,他只要通读几遍诗歌,马上就能写出优美的旋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诗歌,他总能成功地表达诗歌的内容与情绪,做到诗与曲的完美结合。

2.曲式结构:

由于受歌词内容的限制,艺术歌曲的篇幅一般都不长,尤以二段曲式和三段曲式居多。在歌曲的创作中,舒伯特常常对调性的布局、和声及伴奏音型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在转调方面,同名大小调的转换是其最常用的手法,作曲家通过各调之间色彩和表现力的不同来达到怎么写作诗歌内容的目的。

3.伴奏声部:

在艺术歌曲中,伴奏声部在地位上与人声是平等的,它不是简单的对旋律的陪衬或和声的支撑,它既起着对人声进行补充的作用,又起着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内涵等作用。舒伯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常使用具有创造性的音型、节奏、织体、和声等来对伴奏进行设计,例如《魔王》,歌曲开始由钢琴弹奏连续的“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节奏型,模仿了疾驰的马蹄声和风中簌簌的树叶声,渲染了黑夜森林恐怖的气氛。

二、艺术歌曲《魔王》的主题特征分析

《魔王》是舒伯特1815年时,根据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谱写的一首叙事歌曲。原诗共8段,讲述的故事内容是:一位父亲怀抱着发高烧的孩子,骑马穿过黑夜的森林,孩子看到虚情检测意的魔王甜言蜜语地引诱他而不断地发出惊呼,父亲一面安慰孩子,一面策马疾驰,当他们回到家中时,孩子已经在惊恐中死去。歌曲按照原诗故事情节的展开,采用多段曲式的结构,一气呵成。作曲家通过旋律、音区、调性、和声等的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叙事者、父亲、孩子和魔王四个不同的形象。
第一乐段中歌词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前两句——“谁在黑夜里骑马飞驰?是一位父亲和他的男孩。”以问答的形式,介绍故事中的人物和时间。为配合歌词内容,主题旋律的前一分句使用“三度下行加反向五度跳进”的上行疑问式旋律结尾,后一分句使用“六度下行跳进加反向二度上行”的下行结束式旋律,亦呈“一问一答”式。乐段呈大山式旋律外型,小调具有暗淡的色彩,渲染了森林的恐怖气氛。
原诗的第二段至第七段是父亲、儿子与魔王三者之间的对话。在第二乐段中,儿子形象第一次出现,主题旋律起伏较大,使用五度、六度大跳,并在乐段中间使用转调和内声部半音上下行的方式描写儿子在看到魔王时的惊恐,而力度上的强弱变化,正表现了孩子的一惊一乍。此乐段中代表父亲形象的主题旋律则平稳、起伏不大,以中低音区为主,刻画父亲的沉稳的形象。
第三乐段中魔王形象第一次出现,他企图用甜言蜜语哄骗孩子,因此作曲家选择明朗的大调、悠扬的旋律和弱的力度,来描绘魔王伪装的和蔼。伴奏改为交替进行的三连音,具有三拍子的节拍特点,以烘托轻松的气氛。
第四乐段中,儿子的形象再次出现,与第一次出现时不同,此处旋律使用级进式进行、起伏不大,以表现儿子害怕得发抖、大声惊呼舒伯特艺术歌曲之《魔王》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形象。而这一主题在此后的第六段和第七段中分别向上移高二度,以表现儿子由“害怕”到“愈加害怕”再到“极度害怕”的情绪变化和波动。
第五段中魔王继续对孩子进行诱骗,“好孩子啊,我的女儿也正在等待你……她又唱歌又跳舞使你欢喜”。调性转到明朗的C大调,并且首次使用三连音的分解式和弦,显得轻快、有律动,目的是为了配合歌词含义、营造欢快愉悦的舞蹈气氛。
魔王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第七乐段中,这一次他终于失去耐性、暴露凶狠的真面目,开始对孩子进行恐吓。从pp到ff的力度变化、低声部半音上行的推动和内声部的半音交替,塑造了魔王气焰高涨、面目狰狞的凶狠形象。
最后一段是叙事者在讲述故事的结局——父亲策马回到家中,发现怀里的孩子已经死去。伴奏声部再次转变了三连音的节奏型,力度减弱、速度渐慢,钢琴以两个特强和弦,表现精疲力竭的父亲失去爱儿的悲愤和沉痛心情。
在这首艺术歌曲中,孩子和父亲的形象相对较为单一:孩子——害怕不安、父亲——沉稳安慰,因此作曲家选用相对较统一的主题来表现二者形象;而魔王有由“伪装的和蔼”到“甜言蜜语的引诱”再到“原形毕露”的形象变化,因此代表其形象的主题每次出现时亦不相同。这是作曲家为了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或相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而采用的创作手法。
结语
舒伯特作为浪漫派艺术歌曲的创始者,使这种体裁得到了最大的发展,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歌曲的瑰宝。他的艺术歌曲旋律起伏优美、结构短小精炼、伴奏精致、词曲完美统一,作曲家通过调性、和声、音型、节奏等的设计和变化,不断深化歌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准确而细致地体现了诗歌的内涵。舒伯特的这种创作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其后很多作曲家,如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同时也影响了钢琴、室内乐的发展,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何纯梁.舒伯特《魔王》的创作思想分析[J].大众文艺,2011,(09).
[2]肖萍.舒伯特歌曲《魔王》的艺术魅力[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作者简介:
胡静(1985—),女,山东省临沂市人,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潍坊科技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曲式与作品分析。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