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民族音乐学 >简论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简论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20126 浏览:9284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理由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就必须做到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要有实用性;提出的理由要有曲折性;提出的理由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学而有趣。
【关键词】语文;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尤其重要。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地设计理由,正确地运用提问策略,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地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获得成功。那么,语文老师该如何来面对提问?现在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在提问前,应该明确此理由的目的。若提问的目的不明确,没事先进行计划,而是随意的,盲目的提出一些理由,势必造成课堂环节的松懈,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提出这样的理由让学生深思: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以“羚羊木雕”为题?学生听后,就会急于通览全文,寻找答案。明白课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叙述了“我”送羚羊木雕给好朋友被父母逼着讨回的故事。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主题思想集中鲜明。从而理解作者以“羚羊木雕”为题真是独具匠心。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出的理由要有深思的价值,无论是因文解道,还是因道解文,都要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教师所提的理由要能联系学生实际,开启学生心扉,激起学生思想波澜,点燃学生求知,使他们开动脑筋,深入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风筝》一课中结尾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针对这句话,教师提出这样一个理由:作者说“倒不如躲到严冬中去”,而又为什么说“四周又明明是严冬……”应怎样理解?学生各抒己见,终于弄清了鲁迅先生正是在这一句看似矛盾的语句中,深刻地揭示出了“‘我’沉重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悲哀,无可摆脱的。只有希望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见不到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而‘我只感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更是指心头的悲哀。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却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这样的提问,就能激励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理由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深思理由,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理由,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四、提问要有实用性

教师提出的理由,应有其实用价值,或与课文内容有联系,或对作品形式有认识作用,或对学生的思想具有教育作用。总之要做到实用,不要让无实用价值的理由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

五、提出的理由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检测如把理由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理由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理由”,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理由,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理由: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深思回答这个理由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深思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六、提出的理由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理由的多种解答策略,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深思,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检测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采用理由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目标所要求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谢利民.《现代教育理论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庆林: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