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管理 >> 农村经济管理 >简述广义经济学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简述广义经济学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收藏本文 2024-03-10 点赞:5123 浏览:1324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等理由,这一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如何在更广阔的经济学视角下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究,成为时下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体育产业 体育经济 发展模式 广义经济学

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成为国民经济的又一个增长点与全社会的一个重要投资方向。当前我国体育产业表现出以下特征。

1.产业发展资金充足

从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国家财政拨款仍然是主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随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逐步发展,市场在体育经费来源配置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表现为事业收入、附属机构上缴收入、捐赠收入以及投资收入等非财政拨款比重提高与经费自给率逐步提高。

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先发展体育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我国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体育社会化与产业化进一步深化,体育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正由以前的单一、主次模糊向全面、层次分明的方向发展,市场购写力不断增强,产业的主要框架已经产生,即以竞技表演市场为指导,以体育健身市场为出发点,以体育培训市场、体育资产运营市场、体育福利彩票市场、体育广告市场以及体育旅游市场为主要内容。

3.产业经营形式多样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了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使得许多体育资产与资源表现出很大的开发潜力与潜在的竞争优势。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体育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很多健身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已经成为投资热点。近些年来,公众投资开发体育产业的态势良好,出现了大量经营较好的体育俱乐部与体育企业。除了某些大型企业投资足球、篮球以及排球之外,许多中小企业投资于群众参与性较高的消费市场上,这种态势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加明显。

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瓶颈

1.市场价值低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规模较小,市场不集中,使得行业壁垒过低,小企业数量过多,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同时,我国体育用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企业研发能力较差,很多企业为谋存活,只好模仿国外的品牌进行生产,没有自已的核心产品,产品附加价值低。此外,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层次也较低,主要表现为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以及来料加工型几个层次。

2.产品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最突出的理由是需求不高与有效供给不足,特别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理由更为突出。在我国经济发达区域,尤其是京津唐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日益提高,追求提高生活品质与生活品位的新型生活方式的趋势正在形成,体育爱好者的消费也向大众化与生活化方向广义经济学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发展。这些区域约束体育产业发展的理由是体育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结构单一,且种类较少,很难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与高层次的需要。而与之相对的是西部省份及占中国人口70%的农民,因为收入增长较慢,几乎没有体育消费能力,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目前体育产业发展中最大的瓶颈。

3.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

我国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产业管理机制还未完全理顺,多头领导与无人管理并存;二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业监督、预警、评价以及考试体系与行业发展、投资、运营的系统;三是缺乏支持体育产业的明确政策,特别是缺乏在投资、税收、捐赠、新产业发展基金设立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四是缺少高层次立法。

4.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人才的状况是:拥有运动知识的人不懂经济知识,缺乏市场经验;而拥有经济知识与市场经验人才又不懂运动知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缺少三类人才:一是行使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规划监督职能的行政干部;二是高素质的体育爱好者、企业家以及体育相似度检测人;三是体育营销人才与体育产品研发人才。这三类人才的严重匮乏是影响我国体育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理由。

5.体育相似度检测缺位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中还没有一个颇具规模、能提供高品质的专业化怎么写作的体育经纪相似度检测业。体育相似度检测产业缺位的根本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用品市场对体育相似度检测的怎么写作需求不足;二是国内专业化体育相似度检测公司数量较少,开展业务的种类单一,影响力很小;三是体制改革不彻底,国家对运动员资源有全部制约权,运动员几乎不能自由流动。

三、发展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1.拉动消费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休闲娱乐的认识也相应发生了转变,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体育消费是一种非常廉价的健康消费,体育消费的形成将使得社会的医疗卫生消费大大降低;同时,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娱乐型消费,将伴随社会生产力水平与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生活的高度自动化导致人们空闲时间增加,这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2.增加社会商品的供给

体育产业为民众提供健康消费,在推进社会安稳、提高生活品质与改善精神面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由于体育培训向社会提供体育知识宣传与技能指导,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体育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其次,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劳动者素质,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体育产业提供给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所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了未成年的体育娱乐需求,有效地解决了老年人及残疾人的健康理由,对于保持身体健康与改善亚健康状况有着深远的作用。最后,体育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优化产业结构

因为体育产业位于旅游休闲产业的上游,它对第二、三产业的拉动与推动作用显著,对国民经济总量提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产业是“无烟产业”、绿色产业与健康产业,能耗极低,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满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极具产业发展前景与潜力。

4.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支持,反过来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也能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体育活动的需求在逐步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出在大幅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升。与其他产业相比,体育产业是一个能够长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产业;同时,体育产业是处于关联度较大的上游产业,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四、经济学视角下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1.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过于关注发展主体行业,且认识又不到位,对相关及外延产业的重视与开发力度不足,特别是对无形资产的开发不足,对体育产业的商业经济价值挖掘不够。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资产绝大部分是通过无形资产体现的。为推进发掘体育产业的关联效应,国务院也提出了对应的战略目标,即协调推动体育产业和有关产业互动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与拉动功能,推动体育产业和文化、旅游以及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推进体育旅游、体育宣传、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以及体育影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技术经济学视角下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体育产业是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尽管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取得较大成果,但产业发展急功近利,导致一直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很难和国外体育产业相竞争;与此同时,人们对待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一致,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案选取、经济评价都没有采取技术经济策略,这都严重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广义经济学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3.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根据体育产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则,应把体育产业的发展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规划与布局当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重视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关系,确定合适的比例,真正实现从目标到过程执行、从总体发展目标到阶段性目标的整体协调,保持发展的同步与互相推动。在发展体育产业的过程中,要重视营造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氛围。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其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配合密不可分,脱离不了经济社会创造的软件与硬件环境。例如发展体育产业不仅要有较好的政策扶持、制度法律保证,维护体育投资企业的投资权、经营权以及收益权,而且要为体育产业提供良性的硬件环境与相关软件环境,比如推动交通、餐饮及住宿的发展和怎么写作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与文化环境,积极提升地方的整体怎么写作层次与质量,这些均是发展体育产业所必需的。

4.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视角下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体育产业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生产过程复杂,与流水线标准化作业生产相比较,体育产业生产的劳动监管成本很大,某些运动项目技术性很强,属于无形资产,劳动边际收益很难确定,劳动力交易的定价较为困难,交易效率通常比体育产品交易效率低得多。所以在实际管理当中,要推动制度建设,减少劳动力交易成本,推进专业化分工发展。新兴古典分工理论提出,酬劳递增由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所决定,而专业化分工水平的高低是由个人专业化素质、间接生产链条的维度、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产品的类别数综合确定的,均与产品开发密不可分,本质上是专业化分工水平与专业化分工程度的细分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凤科.技术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朝军.技术经济与体育产业关系探究[J].体育与科学,2001(12).
[3]杨建文.产业经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4]刘兵.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的体育产业集群发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