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农村研究 >简论中国历史上重要社会转型期

简论中国历史上重要社会转型期

收藏本文 2024-01-22 点赞:3974 浏览:110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注现实生活,强调史学的“致用”功能,是历年高考的一大特色。而当下中国最大的现实是处在社会转型期。因此,社会转型期无疑就成为了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遗憾的是,高中历史教材并没有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专题。为此,笔者试图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一专题做一简要梳理,以备参考。
【考点链接】
社会转型期的含义:
1. 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具体表现: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理由: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

(二)明末清初(16~18世纪)

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具体表现:
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思潮;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④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相关论文由{#GetFullDomain}收集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⑤外交: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同时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方殖民活动影响海疆。
转型理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代议制形成,启蒙运动兴起,自然科学诞生。
相关主题:李贽等进步思想家、明清商业状况、科技开始落后、明清小说和文人画、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等。

(三)两次战争期间(19世纪中期)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战争,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②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③思想上: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④社会生活上:西方经济侵略,转变了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转型理由:西方列强侵略。
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相关主题:战争的影响、小农破产、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通商口岸社会生活变迁等等。

(四)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主义革命向新主义革命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实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
②经济: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社会的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继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③文化:西方思想进一步传播,先后出现“君主立宪”、“共和”和“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④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转型理由: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
相关主题:维新思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民族工业案例、社会习俗巨变等。

(五)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

总体特征:新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表现:①政治:新中国成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三大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
②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1953年起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③文化: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大批出色的作品。
④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
⑤科技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科技。
⑥社会生活上:物质相对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题
转型理由: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同时代的世界:两大阵营“冷战”,西方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成。
相关主题:政治科技创新、外交成就、社会观念转变、思想发展等。

(六)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完善三大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建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②经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③文化: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南。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
⑤科技上: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
⑥社会生活上:讲究卫生、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
转型理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时代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相关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领域的变迁。
【典型例题】
【例1】(2010年宁夏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答案要点:(1)官营手工业衰落;(2分)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2分)?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2分)资本主义萌芽(2分)
【例2】(2013年广东鹤山一中模拟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分别是魏源、康有为、孙中山和陈独秀。
材料二: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1894年6月
材料三:“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
(2)与材料二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策略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 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理由是什么?
(4)综合材料二至材料

五、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答案要点:
(1)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救亡图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孙中山则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倡和科学,主张用资本主义的文化改造国民的精神,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的政治。
(2)两个变化:策略:以前是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重大发展:提出新三义、国共合作和三大政策。客观理由:依靠军阀屡遭失败;苏联的帮助;的支持。
(4)评价: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1.“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理由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加
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3.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指它
A. 使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B. 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的依靠力量
C. 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 进—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4. 著名学者胡绳说:“中国主义革命实现由旧主义革命向新主义革命的转折,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诸多因素”是指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5.“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下列理由:
(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与文化思想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作用的事件各是什么?简要说明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作用。
(3)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理由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4)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或“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参】

一、选择题

1. 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 C。本题考查近代的西学东渐。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与西学有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故选C。ABD仅是理由之

一、不是决定性因素

3. A。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作用。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A。

4. C。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

二、非选择题

剖析:本题考查内容时间跨度大,从古代一直延伸到当代。(1)问以中国与欧美社会转型的比较为切入点,考查的内容为当时的时代背景,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和归纳的能力。(2)问考查的内容为近代百年,中国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转型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做出具有里程碑式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予以说明。此问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3)问考查的内容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解决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社会贫富悬殊理由,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不大。(4)问考查内容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黄金发展”或“矛盾凸现”双重表现,并予以说明。该问现实感强,彰显了高考关注现实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关注现实,能否辩证地认识和评价理由,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分析理由的能力。
答案
(1)共同因素:①经济: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经济,欧美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②政治: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春秋战国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士、商人等;欧美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各国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③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启蒙运动)
(2)事件: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说明:前者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国;后者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的传播
(3)①机制:实施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②评价:相对推动了社会公平和谐,实现了社会稳定;降低了企业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对经济持续长远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4)看法:
角度①黄金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大批农民进城经商;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型,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等发生深刻变化。
角度②“矛盾凸现”:城市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城市面对资源、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备考策略】
其一,从考查内容来看,较多地考查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色和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解决。因此,学生在备考中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不同时期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与此同时,注意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的具体表现和具体解决办法和方案。
其二,从考查角度来看,较多地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新史学观让学生分析社会转型期的理由、表现、影响。据此,学生在备考中一方面要掌握社会转型期的理由、表现、影响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掌握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新史学观相关知识。
其三,从考查题型和能力来看,以非选择题为主,注重从宏观方面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理由的能力,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考查时间跨度较大,从古代一直延伸到近现代,甚至当代。二是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社会转型的异同点,可以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三是注重考查如何解决转型期的 “矛盾凸现”,可以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理由的能力。
(作者单位:兴宁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李平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