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品德与社会 >试谈《肖申克救赎》宗教与社会作用

试谈《肖申克救赎》宗教与社会作用

收藏本文 2024-01-15 点赞:4163 浏览:110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围绕着宗教和社会作用的“救赎”展开故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和社会目前状况,并提出了只有通过“救赎”方能达到希望和自由。本文在救赎的宗教作用中分析了两位体现救赎的人物——安迪和监狱长诺顿由于身处一正一邪两种救赎之道,而最终导致了结局的不同。由此告诉民众,正确对待基督耶稣,正确对待主,正确对待“救赎”才能够达到圆满的结局。救赎的社会作用体现在安迪不仅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自己的狱友,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也终于使狱友明白,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
[关键词]救赎;宗教作用;社会作用
一部优秀的影片,需要一个好的故事,好的背景音乐,好的演员……《肖申克的救赎》具备了电影所需要的所有一切成功元素,所以这部影片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在影片中,围绕着“救赎”这条线索展开,借用了“肖申克”监狱来暗喻当时美国社会,电影真实反映了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的美国社会制度,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随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由应对内外危机而进行的要求激进革新的愿望被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所取代,在新政和战争期间受到党自由主义压制下的美国保守主义力量开始重新走上政治舞台,“麦卡锡主义”是这阶段的思想代表。
救赎的宗教作用
在当时思想意识的环境下,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从影片最初的安迪入狱,监狱长所提及监狱规定:“第一条规定——不可亵渎神,不准滥呼上帝之名……”到“我笃信两件事,一为管训,二为《圣经》”“把信仰寄托神,把贱命交给我”,影片从最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宗教的烙印,从入狱就要领到一本《圣经》开始,不论是日常的读书离不开《圣经》,或是在监狱长的办公室的《圣经》名言,抑或是最后安迪逃离肖申克监狱都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救赎”的“宗教意味”愈发凸显。
救赎的宗教作用是什么?“救赎”是指将原本属于自己但已归另一人所有的财产重新写回,希伯来语中有一个类似含义的词是“释放”。在基督教教义中认为:人类始祖使其罪过传至后代,致使整个人类都具有原罪,这种原罪和后天犯罪导致人间充满了罪恶,而人类自己解救不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上帝大发慈悲,派其独子耶稣降临世间,拯救人类。耶稣为了赎世人之罪,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血来洗净世人之罪。人们为了赎罪的话就要信仰耶稣。救赎的教义包括:(1)赎金说,把基督之死作为一种赎金付给魔鬼,而将人从魔鬼管辖下赎取释放;(2)胜魔说,强调基督借复活战胜魔鬼,使魔鬼失去对罪人的统治;(3)满足说,基督以无罪之身代人受死,这就满足了上帝公义的要求;(4)道德感化说,基督舍己牺牲,显示上帝的圣爱,作为世人的榜样,感动世人悔罪归向上帝,获得赦罪。
在影片中有两位体现救赎的人物,一位是安迪,一位是监狱长,安迪并不是每日把救赎乃至《圣经》挂在嘴上的人,他只是在时时刻刻在救赎,而监狱长满嘴的《圣经》道德,色厉内荏地对待着每一个进入监狱的罪犯,用《圣经》之名来灌输救赎之意,只是为了要制约每一个犯人,压榨众人的价值,尤为可笑的是,监狱长将黑钱都放在了墙内的保险箱,外面用“主的审判迅速降临”的布遮盖住,此处已经暗示了监狱长的下场。
在安迪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多次的与《圣经》相关的宗教作用上的救赎,第一次是刚刚入狱时候,被水管冲洗之后领到一本《圣经》,这寓意了安迪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路;然后安迪请瑞德帮忙弄一把石锤,老布夹在《圣经》里拿给了安迪,这为安迪的“救赎”之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安迪与监狱长正式会面即监狱长来到安迪牢房内检查,作者安排了一段双方关于《圣经》内容的对白,当监狱长问安迪:“你最喜欢哪一章节?”安迪回答:“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何时来。”——马可福音13章35节,这句话表明了安迪此时在肖申克监狱中已经开始保持敏锐的感觉和精神上的清醒,在“救赎之路”上已经更进一步,而监狱长回答:“我更喜欢,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约翰福音8章12节,足见监狱长的嚣张以及在肖申克监狱以主自居的态度,在此桥段中,作者给两种对于救赎不同态度的人安排了一场对话,用意是阐述同样是对于《圣经》热爱的人,由于身处一正一邪两种救赎之道,而最终导致了结局的不同;当安迪第一次进入到监狱长的房间,第一眼看见了墙上的挂布——“主的审判迅速降临”,这一幕非常重要,从宗教角度交代了监狱长诺顿必将会受到主的惩罚,因为他对于主的态度以及滥用主之名大行黑暗的救赎之道,尤其是影片创作者具有讽刺意味地将这块挂布与挂布后面诺顿的黑钱紧密联系在一起,嘲讽了当时美国社会一大批人借用基督耶稣之名大行敛财之道的卑鄙行径,即使在诺顿杀要为安迪洗清不白之冤的庞克之时,仍不忘让庞克以《圣经》之名发誓,不得不说诺顿是一位虔诚的教民,在最后诺顿被抓时仍不忘一瞥墙上的挂布——“主的审判迅速降临”,完成了对诺顿的“审判”,诺顿也最后以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而影片创作者再次天才般地设计了一个场面,诺顿打开保险箱,看见了《圣经》,《圣经》上安迪给监狱长留了一段话:“亲爱的监狱长,您说得对,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在此两种不同的救赎之道而最后不同的结局表露无遗。
影片创作者在作品中紧紧扣住宗教作用的“救赎”,通过诺顿和安迪两种对待宗教不同是非观的态度,不同的人物结局,告诉民众,正确对待基督耶稣,正确对待主,正确对待“救赎”才能够达到圆满的结局。
救赎的社会作用
在监狱中,安迪进行了多次的“救赎”,从狭义来说,他对自己完成了救赎——毕竟妻子的死还是多多少少与自己有关;从广义来说,他不仅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自己的狱友,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也终于使狱友《肖申克的救赎》的宗教及社会作用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明白,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他对狱友的拯救,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多表现在精神上的拯救,这寓意了在当时那种洗脑式的社会制度下,安迪式的英雄才能够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实现自由的生活。
第一次“救赎”是安迪帮助狱警成功逃税,为狱友赢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的奖励。这在当时肖申克监狱中是件不得了的事情,狱友们都已经习惯了在狱警的淫威下唯唯诺诺生活,从不敢向狱警提出任何要求,哪怕是合理的要求,因为他们害怕换来狱警的棍棒招待。安迪说:“做黑工的有酒喝,才有尊严。”他为狱友们赢得的不仅仅是啤酒,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尊严,是一种胜利。瑞德说:“阳光洒在肩头,仿佛是自由人,如造物主一般自由。”作者借瑞德之口说出了当时在场所有狱友的心情。从此,狱友们更加信任安迪,他才会带领狱友们实现“救赎”。影片创作者为了表现出当时社会制度下民众麻痹毫无思想的生活态度,着重描写了老布这个人物,描写了老布为了能够留在监狱,不惜挟持自己的狱友,而仅仅是为了犯更重的罪留在监狱里,这个坐了50年牢狱的老人,念过书,在狱中受人尊敬,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在出狱后,因为无法适应自由的生活,认为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时刻想着如何再去犯罪而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监狱,最后留下了“老布到此一游”的字句撒手人寰,这个人物非常深刻地表现出当时民众被洗脑的程度——脱离了黑暗的社会,无法生活。反衬出安迪拯救狱友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上的“救赎”才能够帮助狱友真正脱离黑暗纠结的生活,开始新的自由的生活,影片创作者在这里暗示了只有完成精神上的救赎,才能够避开老布式的结局。这一点,在瑞德出狱后得到了验证,瑞德在出狱前收到一张来自德州的明信片,随后影片创作者安排了一场瑞德与监狱官员的对白,表现了瑞德已经从最初的坚信自己无罪到如今的承认自己有罪,后悔自己犯罪,“并非因受到惩罚而后悔,而是因为自己没有采取更好的解决方式而后悔”,这暗示了瑞德在安迪的帮助下完成了个人的救赎,也正因为瑞德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因此他避开了《肖申克的救赎》的宗教及社会作用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与老布同样悲惨的命运,即使依然被安排在与老布同一个房间,同样的工作。通过瑞德与老布的对比,安迪伟大的人格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升华,他对瑞德的帮助使瑞德完成了“救赎”,这种“救赎”不仅仅是一种伟大的友情,更是当时黑暗中的一抹阳光,一丝希望。
第二次“救赎”是安迪在狱警办公室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安迪做的每一件事情对于肖申克监狱来说都是破天荒的,创造历史的,当音乐传遍监狱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在外放风的狱友,或者是正在做工的狱友,都惊呆了,在此刻,他们仿佛读到了自由,正如瑞德所说:“我不知道她们在唱什么,我也不想知道她们在唱什么,此时无言胜有言。她们唱出难以言传的美,美得令你心碎,超越了失意囚徒的梦想……肖申克众囚仿佛重获自由”,作者借瑞德之口说出了狱友们的感受,那种自由的感觉,是安迪带领大家通过“救赎”来获得的。安迪牺牲了自我——被关禁闭两周,换来了众狱友对新事物的好奇,对自由的进一步的幻想。紧接着,在安迪与瑞德一番对话中,创作者又说出了狱友们的担心:“希望是危险的,是一切痛苦的源泉,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与第一次“救赎”相比,狱友们不仅仅停留在几瓶啤酒的快乐,物质上的胜利,狱友们已经开始聆听到自己心灵的呼唤,但是由于多年桎梏,尤其是思想上的麻痹,大家并不敢相信希望,相信自由,因此安迪只有进一步的“救赎”才能够唤醒狱友。
第三次“救赎”是安迪为狱友们争取到的图书馆,为了建立图书馆得到第一批书,安迪每周写一封信,连续写了六年,在获得州议员的回信并获赠了书籍以后,他并未满足,而是增加到每周两封信,在安迪入狱的第二个十年间,图书馆落成了,这个胜利是一个与制度、体制化抗争的胜利,是一个完全作用上的胜利,从第一次获赠书籍,议员的回信已经明确提到:“此事已告一段落,请勿再来信。”如果安迪听从来信者不再坚持写信的话,这种胜利只能说不痛不痒的,而安迪最后通过坚持为狱友们赢来了一座图书馆,这告诉狱友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会赢得自由和希望。
而安迪在与瑞德的对话中,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救赎:“老婆说很难理解我,我就像一本合起来的书……我多么爱她,我只是不善表达,是我杀了她,不是我开的,但我害她离我而去,是我的脾气害死她的。”作者在作品中一直在提倡的都是精神上的“救赎”,这种“救赎”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是让民众重拾希望和自由的火种,点燃新生活的愿望。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围绕着宗教和社会作用的“救赎”展开故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和社会目前状况,并提出了只有通过“救赎”方能达到希望和自由。
[参考文献]
[1] 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1075.
[2] 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0-141.
[3] 麦格拉恩.基督教概论[M].马树林,孙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燕祥.困境里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深层意蕴[J].大众文艺,2010(04).
[作者简介] 杨艳玲(1979—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言文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