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品德与社会 >让学生个性在历史和社会课中飞扬

让学生个性在历史和社会课中飞扬

收藏本文 2024-02-27 点赞:4812 浏览:1438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期教师的重要责任。由于人的个性主要是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身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中发展学生个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谈些浅见。
关键词:学生;个性;历史与社会课 ; 飞扬
个性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理由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亦指出,“强调个性是现代化社会的标志,在面向未来的社会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该是人而不是科学本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发展大会编著的《学生存活——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则将“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作为教师将来的任务。
何为个性?心理学认为,所谓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作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通俗地说,儿童的个性,即儿童的个别性、特殊性和个体差异。个性既非天生,也非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一定水平”指的是儿童的认识要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和具有完整的自我意识,情感要发展到能正确地自我体验,意志要发展到能实行良好的自我制约,从而整合成一种稳定的精神面貌,即个性。因此,学校的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儿童个性的形成过程。古今中外富有成就的政治家、作家、科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作为发展阶段的儿童,有着深不可测的巨大潜能和独特的个性。他们的创造性储存在个体的遗传基因中,挖掘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就抓住了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其效果将不可估量。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恰恰很少考虑学生的自由发展,很少考虑学生的自身要求,很少考虑个人的价值和权利,一切以升学为中心,强调“总分”“全才”,从课程教材的模式化,到复习、考试、评估的划一化,导致广大天围着考试转,疲于苦读、应考。结果,使广大青少年失去了金色的童年,多少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的聪明才智被扼杀,多少在某些方面才华横溢的青年被埋没。不少有专长的小学生或初中生,因为某一门学科的升学考试不理想而被淘汰出重点中学,从小受到“三等公民”的待遇,心灵受到压抑;很多有特长的高中毕业生,也往往因为某一门课程落后,达不到“分数线”而背上“失败者”的沉重包袱走向社会。在痛苦的反思中,“个性化教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发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云:“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客观地说,由于天生素质、后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受教育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不同,使每个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实践经验表明,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学生,他们千差万别,其认知基础、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特长等各异,如有人长于文史,有人长于数理,有人喜欢体育,有人酷爱音乐,有人爱好美术等。在这些学生中,一旦学校举行知识、文艺、体育、书画等竞赛活动,他们都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才华。因此,笔者认为,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实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挥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和机会。
我曾教到过一位女生,文史知识极为丰富,尤其是三国,但对数学、科学不感兴趣,文理偏科严重。经过我多次引导与交流,她充分认识到了初中阶段学科平衡发展的重要性,今天,她已经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大学历史教师。
为此,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我们要包容与尊重,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

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挖掘个性

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是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如能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做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则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其迸发出的创造力将不可估量。挖掘学生个性特征,可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遵循中学生“气质差别不大”的心理特征,积极鼓励探寻

人在个性发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质类型方面。气质一般可分为胆汁型、多血型、粘液型、抑郁型四类,前两类的共同特点是“外向型”“情绪激动型”,后两类相似处是“内向型”、“稳定型”。中学生因涉世不深,所感受的多为生活的阳光面,因而多数学生天真活泼、乐于表现自己。因此,前两种类型的学生为多数。遵循这一心理特征,可让学生“自设学程”,激励他们自己探寻学习策略,并提供宽松的教育环境,可静思,可讨论,可自己动手,也可旁听他人。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互补型的教学策略。例如,就认知风格而言,冲动型学生在学习时力求仔细,反省型学生在学习时力求快速。如在教学《家住平原》一课时,我根据本校学生来自各地这一特征,让学生自己讲解家住何处,结果有的家住平原,有的家住山区,有的家住南国,有的家住北国,学生的兴致让学生的个性在历史与社会课中飞扬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一下子上来了。在此基础上,我重点让家住平原的学生讲解家乡特色,既解决了上课的理由,学生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事实证明,本节课的效果很不错。总之,遵循中学生“气质差别不大”的心理特征,积极鼓励探寻,既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挖掘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才。

2.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思维碰障

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内容只是一般性的社会常识,不可能包容各地不同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教材留有很大的补充空间。而学生对身边周围一些常见社会事物和现象本来就有一定的认识,对家乡、祖国以及世界的社会常识也略有所闻。如我在教学《气象万千》时,就从我们家乡嘉兴的气候着手,再引出其它各种气候,结果,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诱导学生积极深思,大胆质疑,欣赏学生的所想所读与所做,让学生在想、说、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挖掘个性特征,并学会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当学生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理由时,教师可有意刺激学生:你能不能凭自己的本领找到答案呢?其余同学是不是有更好的策略?经这一激,多数学生可能产生求知的动力,这比教师一听到学生的“求助”后,立即组织“救助”效果要好得多。一是因为有些易懂内容,学生只要认真地读书,就可以自己理解——自己获得知识易于建立自信;二是在读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策略——放开手脚,发展个性;三是再有疑问,教师再点拨——印象深刻。因为“需要”才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和基本动力。无论是“比赛法”还是“激将法”,只要适时适中,均可帮学生总结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套路。

三、创造“育场”,营造气氛,培养个性

当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相互配合,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这些学生积极的个性与特长,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张扬。反对强求划一的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和发挥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学校、家庭及社会要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校内外和谐一致的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场。
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学生的角度来判断学生的体验是否合理,是否独特,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与特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到他作为人发展根据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觉察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以使他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显然,在举国上下高喊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个性化教育,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既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共同特征,更要对不同学生进行认真研究、细心观察,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优势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教育,培育他们的各自特色,挖掘潜力,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精神,使其个性优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
如在教学《我们与消费》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结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理由讨论:去商店写东西为什么要货比三家?怎样货比三家?怎样仔细购写?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教师适时予以点拨、启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从商品的质量谈到,居然得出“同质比价”“同价比质”的结论。尤其是谈到购写食品时,学生从自己——一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出发,谈到了食品生产厂家应有卫生许可证,食品上应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这样的讨论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营造了、平等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能在轻松、活泼、融洽的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精神、丰富个性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伙伴,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命令者”“操作者”,这样才能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对话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沟通发展师生间的美好感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平等对话,尊重、理解学生,始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探索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个性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有“用武之地”。
四、因势利导让学生的个性在历史与社会课中飞扬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激发兴趣,发展个性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兴趣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动力源和营养素,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学校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是指在思想策略上鼓励学生独立深思,独立钻研,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盲从别人,不随波逐流;在学习上,鼓励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追求,而不求面面俱到,不求平均发展;在生活中,鼓励学生有自己个人的业余爱好,有个人的生活习惯,有自己的亲朋好友。至于学生“犟头倔脑”,要作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这往往是有主见、有思想,不轻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失败了不服输的一种表现,应该鼓励和引导。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做到3抓:

1.抓设问

由于中学生对社会接触面不大,刚接触到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时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有深思性、启发性的理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学生认识兴趣的发展水平。如教学《自然环境》一课,在学生认识了地形、气象、风光后可问:“人类存活环境目前的目前状况如何?我们周围有哪些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的现象?检测如你是环保卫士,该怎样采取的措施?”请每一位“卫士”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既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也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抓直观

在今天,就凭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历史与社会课,已远远不能吸引住学生。因而,平时我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挂图、实物、录音、演示等手段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进入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社会变迁的轨迹》一课时,我利用初二社会教材中的素材,制作了直观性极强的课件,将中国远古人类、早期出土文物、四大文明古国遗迹、古希腊罗马文化遗迹、秦兵马佣等丰富的资料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走进历史,感受悠久的文明,既在情境中获得了知识,也接受了热爱与保护文明的教育。

3.抓参与

针对教材的特点,有些历史与社会课上可运用“学做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从做中学到知识,从做中发展能力,从而品尝到学习社会课的乐趣。如教学《社会生活与文化》时,可先放一段与过年有关的MTV,然后让来自各地的学生讲述过年的情节,教师补充有关“年”、“压岁钱”、“福”字倒贴等司空见惯的习俗,师生的距离一下子缩短,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实践证明,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把“三抓”落实到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深思、主动探索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五、创设舞台,提供机会,展示个性

传统历史与社会教学存在的严重弊端就是“满堂灌”,有的教师总担心这方面的知识讲不透,那方面的知识漏讲,学生这个理由不掌握,那个理由不理解,因而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而把知识讲得十分详细、面面俱到,知道多少就灌输多少。这样,几乎所有的课内外时间均被老师占用,留给学生深思探索和自我发展的时空极少或没有,他们像被禁锢在笼中的小鸟一样没有自由,权利受到“剥夺”,其爱好、兴趣和特长得不到充分而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让学生的个性在历史与社会课中飞扬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式,给学生留下深思探索和发展的适当空间,由学生自己支配,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
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有一定的载体,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小组活动、课堂表演……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拘一格的形式,能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广阔的天地。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社会教师要给学生留下适当的“空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和开放的环境。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尽可能地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发展其个性。如教学《我的家在哪里》时,我特意安排学生在星期天了解自己居住区域的相关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小组交流心得。学生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而是在交流中学会发现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有了第一手资料,小组交流发言争先恐后,大家有所说,有所得,展示了各自的才能,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各种舞台,才能让学生产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内驱力。才能为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创设宽松、开放的自由空间,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特长的更好发展。

六、提升师资,教学相长,适应个性教育

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适应个性教育,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教师自身的素质也需要提高。而我们的教师可能自身素质上还存在着缺乏个性化的理由。因此,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如率真的性情、渊博的学识、崇高的教育理想、独特的个性素质等。在当今的课程之间横向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况下,历史与社会教师还应努力使自己“一专多能”,即在专业课上有一定的深度,在边缘学科上有一定的广度。如果只管教自己学科的书,对其他领域不闻不问,是不能适应个性化教育要求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从一定作用上说,就是“满足个人的需要,协助个人以自身的方式获得发展的工作”。教育家卢梭说:“真正的教育就在于使儿童这种自然本性得到发展”。爱因斯坦也认为“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个人自愿、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如果我们的教育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束缚住、模式化甚至奴隶化,那是何等的荒唐。个性的教育和培养,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发展和完善人的需要。因此,重视人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根本要求,如果我们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时刻运用好主体性策略,认真分析对待每个学生,做到尊重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喜欢历史与社会,走进历史与社会,融入历史与社会。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能让每一个学生个性飞扬的教育,让历史与社会课堂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自由和谐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震,梁霞.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石中英,王卫东,于建福著.素质教育[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3]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
[4]陈学法.个性培养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8(3)
[4]王天

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 31403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