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管理 >> 企业经济管理 >简论中国经济“换挡”追问

简论中国经济“换挡”追问

收藏本文 2023-12-26 点赞:4857 浏览:1667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处于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前行的“换挡阶段”,它正在慢下来。快,不意味着好;慢,也不意味着坏。经济增长方式能不能完成实质性转型,能不能进入公平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也许才是评判好与坏的关键。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然成为历史。处于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前行的“换挡阶段”,它正在慢下来。
快,不意味着好;慢,也不意味着坏。所以,经济增长方式能不能完成实质性转型,能不能进入公平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也许才是评判好与坏的关键。
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现阶段是“改革窗口期”,正处于发展的关节点,改革的急迫性也更强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落幕,相关领域的改革话题热议不断。在新一轮改革决策的指引下,“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依然需要追问,更有待时间的验证。
消费能否支撑起下一轮经济增长?
11月11日这天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成了揶揄单身青年的“光棍节”,更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成了网络消费主流群体的“网购狂欢节”。但数据却是有迹可寻的,2013年11月11日,拥有天猫和淘宝的阿里全天交易额为350亿元。相较去年191亿元的交易额,同比增长83%。
350亿元,这一数字验证了马云的期待,也超出了今年10月份我国日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93亿元的一半。不论这一数字背后有着商家怎样的折扣诱因和消费者“提前消费”的购写力释放,不能忽视的是,我国民众潜藏的消费能力。
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互联网的聚众效应挖掘出了我国的内需潜力,但对于拉动消费,还远远不够。“要拉动消费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说居民收入占GDP的总体比例要上升,比如说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系统,但这些东西显然不是电子商务的平台可以解决的。”电子商务平台当然不能解决所有理由,但“双十一”令人咋舌的成交额却“”出我国巨大的内需潜力。
我国转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转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的这一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判断:投资主导造就了巨大的产能过剩,加剧了经济风险,投资消费失衡正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矛盾;13亿人的消费市场是最大优势和潜在的“最大红利”;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拉动、创新驱动转变;消中国经济“换挡”追问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费为主导,不代表投资不再重要,而是以此推进投资转型,实现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平衡。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需市场的萎缩倒逼内需驱动。虽然国家投入4万亿元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但一方面其主要投入在了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包括医疗改革、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方面的民生经济投资不多,另一方面它所体现的仍是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不具备可持续性。因此,4万亿元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我国要真正拉动内需,就需要实现目前“非消费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
由消费、出口和投资组成的“三驾马车”,在金融危机过后的年月里,前行乏力。投资占主导的增长模式愈发显示出不可持续和难以为继的“疲态”,巨大的产能过剩便是实例。以钢铁为例,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调研汇总的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为9.76亿吨。而据估算,去年我国钢铁消费不足7亿吨。据悉,目前我国约有1000家钢厂,钢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但巨大的产能过剩导致该行业利润率在去年仅为0.04%。
而受制于国外经济复苏缓慢和市场的持续低迷,以及我国生产成本优势的渐趋削弱,出口高速增长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时。所以,消费成为可依靠的重要支撑,但消费却也独木难支。
根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中,金融危机过后,消费逐渐成为主导。但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却显示,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滑至45.9%,投资重新占据主导。要实现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对当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而言,显然并非易事。
最近几年,我国储蓄在GDP中的比重都占到约50%,但消费的占比却一直不高。2011年,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70%,而我国只有约35%。我国一直被称作“储蓄大国”,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居民有着较高的储蓄占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不足。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额高达近40万亿元。
与国内大多数经济学家倡导我国应确立以消费为主导的增长模式不同,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则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理由来自于外部因素,因此应该采取以投资为主的反周期措施,以应对国际经济下行的外部环境。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林毅夫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消费只能作为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结果,如果没有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会是无源之水。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就是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后者取决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必须以投资为载体。”
中国经济下一轮的增长,是继续依靠投资,还是转向以消费为主导?如果转向消费,又能否支撑起下一轮的经济增长?业界的争论还将继续,也继续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
我国应维持百分之几的经济增速?
对于是投资主导,还是消费主导的探讨,其指向无疑是要维持我国经济一定的增长速度。《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80年的2%上升到目前的15%,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放缓,改革刻不容缓。
外界担忧中国改革,更疑惑在告别高速增长的时代之后,中国经济是否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经济会不会“硬着陆”?对此,总书记在今年10月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回应称,“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长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预期目标之内,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受制于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的增速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而维持在一个怎样的合理区间,却看法不一。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中国经济下行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和出口下行,因此在结构调整和增长速度之间,应该偏重结构调整。“结构调整需要在一个相对低速的增长环境中进行,倡议我们设定弹性增长区间,我认为6%—9%都是合理的增长速度。”
而来自哈佛大学里卡多·豪斯曼的研究团队研究认为,中国必须把目前投资占GDP约46%的比重降至更合理的水平,这就需要中国经济经历一段增速极慢或负增长的时期,“在这个10年剩下的时间里中国将每年增长4.5%至5%,并将在某个阶段出现衰退。”如果我国经济增速一旦低于5%,就意味着将要实现“硬着陆”,这显然不符合改革者的经济发展期许。
近日公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理由的决定》涉及了经济、社会和金融政策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决定》被认为传递了一种乐观的改革预期,使经济学界更多地看好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相关人士认为,“如果这个方案在今后几年里得到谨慎而又强势的推行,中国应当能够在本10年保持7%的年度经济增长率。”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8%,分别比第一、二季度回升0.1个和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的平均增长为7.7%。所以,依照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今年要实现7.5%的预期增长目标应该并不难。尽管7.5%的增速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较低增速,但这一增速仍位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2013年的全球经济增速也不过在

4.1%。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目标为7%。7%也被看做是我国经济这一阶段的增速“底线”,因为低于7%,我国将无法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相对于一定阶段7%的“底线”,我国将今年经济运转的“下限”定在GDP增长7.5%。因为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最大的考验被认为来自就业。而根据权威部门的测算,要使我国目前的城镇失业率制约在5%左右,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7.2%。也许正是基于此种理由和我国当下经济发展的实际,我国政府制定了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上限”和“下限”之间也由此被确定为当下我国经济运转的合理区间。
“上限”和“下限”的设定,被业界看做是政府“稳中有为”的一种政策取向,在强调改革与增长并重的同时,既要“稳住”增长,又注重结构调整。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解释,“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中国经济“换挡”追问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
事实上,不论是投资和消费的主导地位,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协调,经济运转区间的合理划定等理由的探讨,中国经济都需要在身处“换挡期”的今天,找寻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像李克强总理用骑自行车来比喻稳增长一样,“你要是停着不动,没准儿就会摔下来,所以还要动,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平衡点,中国经济才会平稳前行。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