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群众文化 >试议西安高腔音乐文化溯源和未来趋势

试议西安高腔音乐文化溯源和未来趋势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24057 浏览:10822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西安高腔在浙江衢州的发源与发展,是由多元而复杂的各种元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本文试图从西安高腔的唱腔特征及其音乐文化内涵为考证与研究的出发点,溯本探源地从将近八百年的时间流程中,找到西安高腔之所以能够自成体系,能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化内因。
关键词:西安高腔;音乐文化;溯源;未来趋势
1005-5312(2014)03-0061-02

一、西安高腔产生的历史渊源

衢州钟灵毓秀,是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葱洞遗址的出现,可将衢州历史推算到6000年前。这里是古越部族的发源地,姑蔑文化的滥觞之处,有文字记载的信史便有2500年以上,而且拥有1800多年的建城史,留下了众多的古典文物与人文遗迹。这些历史的馈赠,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三衢大地从而形成了且积淀深厚的人文衢州。南孔在南宋迁至衢州以后,这里又成了新的儒学圣地,史称“东南阙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之下,孕育催生了独具魅力的西安高腔。
宋建炎二年(1128),宋室南迁。孔子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祖“扈跸南渡”来到衢州。高祖“赐家于衢”,并建了家庙,世代封爵,奉祠祀,尊为孔氏南宗,衢州也由此成了全国第二个圣地。孔氏迁衢,这是衢州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事情,也可以说是一个衢州社会发展的重大拐点,从此,宋室宗亲,达官名宦纷纷卜居衢州,各界社会名流、文学理学宗师也纷至沓来,他们或传道授业,或侨居治学,或雅集唱和,留下了许多文化痕迹,使当时衢州在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和戏曲活动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一切,也为西安高腔的破土萌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和学术氛围。

二、西安高腔音乐文化内核溯源

追根溯源,西安高腔的音乐文化传承与自我演变,不可偏离从孔氏南迁之后而日益兴盛起来的儒家祭孔音乐,这可以说就是西安高腔的音乐文化内核。历代帝王皆尊孔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因此,南迁之后,南宗孔庙祭祀典礼依然十分隆重,每年春、秋两季仲月上丁日都要举行祭孔大典。大典中,出现了高雅的宫廷八佾舞。祭礼与天子同享八佾舞,可见规格之高,气势之宏伟。宫廷八佾舞这项宫廷礼乐在衢州地区出现以后,对当地的民间器乐、民间舞蹈以及歌曲的衍生必定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祭孔音乐的高雅古朴、庄重肃穆、气势恢宏的特点,对西安高腔的音乐格调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多得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西安高腔的发源与萌生,可以归溯到源起宫廷的祭孔大典的音乐体系中。我们可以直接从西安高腔的艺术特色,来发掘其中的音乐文化的脉络。
可以说胎结于南宋祭祀音乐的西安高腔,又从宋元时期的南北曲汲取了大量的养分。所谓南曲,是指宋元时长江以南,以温州、永嘉为中心的地区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大都源自于唐宋大曲、北宋鼓子词、宋词、传踏、诸宫调等,以及当时的部分南方民间曲调,用韵以南方(江浙一带)语音为准,有平上去入四声。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等伴奏,明代初期亦用筝、琵琶等弦索乐器。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而北曲则是宋元时期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同南曲相对,大都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和北方民间曲调,并吸收了金元兄弟民族的音乐综合发展而成。用韵以中州韵为准,无入声。音乐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弹拨乐器伴奏,有“弦索调”之称。亦有用鼓、笛者。元杂剧都用北曲。最初南北曲的曲牌是不能出现于同一套曲内。然而,元中叶以后,成规渐被打破了,这为西安高腔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从史料和所演剧目等方面,都能看出宋元南曲与高腔之间的渊源关系。此外,在演唱方式和伴奏形式上,高腔的“帮腔”及打击乐伴奏和南曲“一唱众和”以及“不被管弦”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高腔在对宋元南曲有一定承袭的同时,对元代北曲也有多方面的吸收。

三、商帮对西安高腔的助推作用

儒学对西安高腔的推动和传播是显而易见的。南宋以来,儒学文化在衢州很快传播起来。衢州商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批读书人开始经商,使商人群体的总体素质提高,亦贾亦儒,注重诚信,信奉“义中取利”,衢州成为商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孔府南迁至衢州后,在南宋既形成了衢州商帮。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叫童佩,字子鸣,世为书贾,受业于大学问家归有光。南京的刑部尚书,当时的著名文人王世贞曾经为他写过《童子鸣传》。他的经商理念,体现了精深的人文内涵,遵循“穷则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商精神。
商业的发达,自然带动了戏曲的繁荣,衢州府所辖的西安、龙游、江山、常山、开化各县,都建有商帮活动的会馆。而且,会馆中皆设有戏台,每逢迎神、祭祀、寿诞、节日都要举行演出,可谓热闹非凡。
戏台,是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戏曲传播与交流的平台。在整西安高腔的音乐文化溯源与未来趋势初探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个衢州地界,戏台算得上是星罗棋布。至今衢州还保留着具有确切年代的古戏台,以明、清为多。衢江区云溪乡的吴氏祠堂占地面积有810平米,整体布局成四前厅形式,在古建筑中甚为罕见。其戏台无藻井,结构简朴,且无看楼与厢房。艺伶在台下化妆,观众在两旁及天井看戏,典型的明代戏台风格。江山官溪乡的胡氏宗祠大戏台则号称江南第一大戏台,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戏台背贴祠堂正门,比一般戏台大两倍。在戏台的壁墙上,还留有当年戏班活动的墨迹。上演过的《活捉三郎》、《四郎探母》和《武松打虎》的曲目,依然清晰可见。在雨水繁多、气候潮湿的南方,遗存有如此之多的古戏台,又如此完整,举目全国也实属罕见。较之弋阳的所存的古戏台,优胜不少,也可由此管窥当年西安高腔在衢州民间之繁荣。
西安高腔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了不断的磨砺与发展。特别是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徽州会馆等,还经常邀请他们故乡的戏班子前来演出,无形中与本地的戏曲唱腔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交流,为西安高腔的最后定型,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四、文人雅士对西安高腔的培育

从南宋开始,就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因为与西安高腔故地之缘,也对西安高腔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益的帮助。比如南宋著名浙派古琴名家毛逊,地道的西安县人,他创作的琴谱甚多,《渔歌》、《樵歌》、《庄周梦蝶》等皆为历代琴家所推崇。在《樵歌》中,还隐约出现了西安县烂柯山上的伐木声,该谱被收入了最早的琴谱集《神奇秘谱》。毛逊琴谱中出透射出来的那份神韵与气质,低吟浅唱的音调,起伏娴雅的韵律,都对西安高腔中的那种刚中带柔、柔中见刚,以及委婉低迥的特色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元代的散曲家曹德,西安县人,曾任衢州路吏,他的《刺伯颜》、《喜春来》、《侍马昂夫相公游烂柯山》等散曲,被评论家称为“华丽自然,不在小山之下”。还有个叫徐日曦的西安县人,明崇祯时期他正在创作《烂柯山记》,改本《牡丹亭》。而此时正是西安高腔进入到发展期,此时的衢州也已成了昆曲的大本营。所以可以肯定这位土生土长的衢州剧作家对西安高腔的发展有过贡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献,虽然当今难以找到相应的文史资料而已。
另外,明代中叶的著名戏曲家、画家徐渭,也曾寓居衢州,到过龙游、西安、江山等地,赋有诗作《宴烂柯山》、《早发仙霞岭》、《江郎山》等,他所著的戏曲论《南词叙录》是研究宋元南戏的重要文献,他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南戏后裔西安高腔对其戏曲理论的形成以及撰写,一定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大戏剧家汤显祖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从广东调任遂昌知县,为官五载,曾数度游览龙游,他的《过凤凰山》就是夜泊龙游县北五里衢江边凤凰山下所作。汤显祖的戏剧活动,对衢州地域的戏曲繁衍与发展,对西安高腔的演出与交流,尤其是与昆腔班的交流影响很大。众多的衢州古戏台,反过来也为汤显祖的演出实践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兰溪人李渔也曾衢州当作他戏曲活动的重要基地。他是明末清初的大戏曲家,当时他在衢州的活动足迹,遍及衢州府下辖的各县,也留下了很多诗篇。他在传奇《比目鱼》和小说《无声戏》中,都有对西安高腔班社活动的描绘,还有对西安高腔的专业村——杨村坞的记述,非常生动,是西安高腔史上唯一见诸文字的史料,弥足珍贵。

五、西安高腔的未来趋势初探

近代以来,由于战乱不断,西安高腔流散于民间。1949年以后,地方政府对西安高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抢救,因此保存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同时也上演了部分剧目。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繁荣,以及新价值体系的尚未建立给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戏曲带来了可怕的打击,西安高腔的观众开始流失严重,而内部的表演人才稀缺,渐而断层,青黄不接,再次面对新的存活危机。
而事实上,国家是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的5月20日,西安高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质上已经进入了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如何看待西安高腔对于衢州历史文化发展的价值与其文化战略位置,恐怕是对西安高腔发展策划的关键。
从文化战略作用以及城市形象等多方面角度看,西安高腔对于衢州不仅仅是一部南戏化石这么简单。发展西安高腔,不仅仅是发展西安高腔本身,这与衢州城市文化的发展,紧密关联。从地域性的音乐文化层次上看,西安高腔是衢州的音乐戏曲名片,列入国家级非遗,是衢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完成可以与祭孔音乐,乃至整个南孔儒家文化的重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柯城区航埠镇的严村远近闻名的文化特色村,也是西安高腔的发源地,2007年就建造了占地64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中心,主要用以文化的抢救与保护。这是从战略高度上去认识与看待,从具体战术层面,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具体做法。让“西安高腔”在浙江这片大地上越来越来红火。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衢州西安高腔的活态目前状况调查与保护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新深思.探索与争鸣.2008(4).
[2]李红梅.从韩国盘索里的传承目前状况谈京剧的保护与发展.人民音乐.2007(8).
[3]章向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以“西安高腔”为例.探索与争鸣.2008(7).
[4]黄吉士.婺剧衢州滩簧荟萃集.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