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群众文化 >试议山水文化对文人写意园林影响

试议山水文化对文人写意园林影响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18553 浏览:8201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作为中国园林的特殊组成部分,写意园林是山水思想与文人画者造园的载体,在传统“象思维”的认知演变中深受山水文化的影响,一直遵循“山水自然,崇尚心源”的准则,剖析其对园林设计思想影响,无疑对当下的人为设计理念起到启迪作用。
【关键词】山水;象思维;气韵;写意
正文: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理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1]。东方特殊的环境气质赋予了它与世界其它文明迥然不同的艺术形象,中国园林经历数千年的营造已从早期的山神观念转变成闲情雅致等新的社会取向,从单一到多元融合的演进中,也是人文山水不断交替革新的过程。不论思想如何演变,山水文化一直贯穿在园林的意境中。兴于唐代盛于宋代的文人写意园,荟萃了建筑、哲学、诗歌、绘画、剖析山水文化对文人写意园林的影响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以及园艺等各种形式,组成浓郁而又精致的东方艺术,具有人得生境、画得意境、诗的情境,成为中国文化推广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窥见中国文人思想的意向[2]。

一、早期泛山水崇拜

从渔猎到农耕,由穴栖到定居,民族祖先对自然现象和环境的审美认知,往往是通过对天、地、神三者的生活祭祀表现出来。这种长期围绕大地展开的存活实践,对祖先的环境审美形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将所闻所见的自然现象,毫无保留的融入到人居环境的初步框架上,而这种意识却形成了早期的“象思维”山水艺术,如枕山、环水、藏风、聚气等,“规园于四野,空廊纳万象”将具体融于传统中[3]。祖先对山水之情是园林的最初始源,在夏商时期便奠定了中国园林与自然亲和的基调。
据《山海经》记载,“悬圃”与“瑶池”为最早的园林形式,被描绘成景色优美的,青山碧水的家园,其中有宫殿、苑囿、奇木,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环境,也是早期园林文化的典范。祖先的神话创作展现了一种天真幻觉的思维模式,但却融合后世造园的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小品,其整体布局是山水结合。早在鬼神权威的殷商,商人认为巍峨高山和空旷水面是天帝居所,易仿效来构筑高台、瑶台祈求庇护,是与天地通话,予以天人合一。《新序·刺奢》记载:“纣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这种山水喻神的思维巩固了后世文人园林追寻自然美的基础,园林美学的原始范畴来源于自然审美意识。

二、先秦百家思想

造园活动随时代而变化,逐渐由尚“神”到尚“人”,从一种不理性的信仰逐渐转变君民礼制,园林景观越来越趋向于人性和审美情趣中。“文王于营国筑室之余,且与民共台池鸟兽之乐,作灵囿,内有灵台灵沼”,内部造景元素有台、石、池、鸟、植物等,景观层次丰富,众人可参与愉悦。
先秦时期,早期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文人园林的造园思想影响至深,即是始于“天人之辩”的哲学争论。《道德经》提出:“三生万物”,其 意“道”为万物存在的根据,在自然中性对立中形成造园元素,使园林中的“山水”这一自然因素得以更加巩固的发展。如陈从周《说园》中:“园中静观,动静之分”,强调园林营造的清静无为。在随后发展中,庄子的“天人合一”对后世园林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促使园林营造的一次变革——艺术创作完全融合自然,园林设计中的山、水、石、木以“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为准则,道家的思想成为为文人写意园林的哲学文化基础。受君权影响,中国古代儒学造园不同于其他名族,与孔子“仁礼”思想一脉相承,将自然山水人格化,这与道家追寻“无为”不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以人性为视点,把山水融于心态,通过对自身的认识和修养,达到与“天地共识”,这对后世文人性格和山水园林塑造具有定格性的作用。
从更深层次看,儒道两者结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体现了东方人的气质,造园者也以此作为造园的核心理念。在这种理念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自然条件,最大化模拟自然中的美景,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艺术综合体[4]。

三、山水画源

至秦汉“独尊儒术”之后,造园活动基本围绕“礼”制,园林发展也与新兴的社会制度相适应,亭台、楼榭、山石、理水,基本作为点缀,在《淮南子》中可以看出中国园林重在山水之间的形式与关系。在山水文化体现庭院的营造过程中,“娱人”也在文人写意园林展开,以崇尚自然体验为本质。在魏晋玄学“中隐”思想中,带来的人性觉醒,园林艺术的变革突破皇家模式。文人画家以隐逸山林为高雅,寻求山水情怀寄托的新世界,文人写意园林初见萌芽,创作手法是由写实模拟开始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园林规划逐渐由轴线式向精致寂静的园中园发展。
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始终作为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重要准则,对中国园林创作的布局、构图、手法有深远的影响。六法者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列为首要之法。从笔者学习所知 ,六法与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不管从哪一方面研究,中国文化是以“气”为内涵,以“物”为骨,以“经营”为前提,环境中透露的气韵、骨法、写意易是文人写意园林营造的标准。
绘画的气韵意味着画面形象具有的精神气质,这与园林追求“意境”相吻合,是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而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如同张璪“外事造化,中得心源”之说、计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论,它们对写意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画者性格熏陶和写意山水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出景观意境的审美追求和文人写意营造风格,成为中国造园艺术准则。

四、文人心源

本文以“山水”为主线,通过阐述不同时期山水思想对文人写意园林的影响,兴于唐代士大夫造园,盛于宋代文人画者的营造上,开始有意识的融于诗情。中唐之后,“隐于园”流行于文人阶级,园林艺术具有的清心雅致进一步提升,更绕以一层文人设计的气息,以王维、白居易为首。园林艺术的“中隐”思想到现实“物化”的实现归于园艺巨匠白居易,情结庐山建草堂,造就了富有浪漫趣味的小园,含有规划意识的庭院。
古代文人墨客在遍游名山大川之后,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院空间,像绘画一样用写意手法再现与园内,产生情景交融的情境,将园林空间上的“画境”升华为“意境”,这就是它的魅力[5]。
山水文化淙淙流入文人写意园林,源于文人对山川的心源,这种文化流动并不是像一尊造像那样岿然不动,而是如同生命的跳动,从源头慢慢发展成无数支流,使之越来越丰富,苑中层层叠石起、流水潺潺绕春花,极大地提高园林艺术的审美趣味。
在不同时代思想的融合下,山水文化与社会变革必将导向宋以后的文人写意园林的发展,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在于探索寻找适合当下宜居生活的方式和自然生态的途径,这也是后世文人情思不断去向“心源”发展的归宿,易是园林设计者借鉴和修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吴隽宇, 肖 艺.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J],中国园林, 2001年03期
[2]赵思毅. 中国文人画与文人写意园林[M].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版
[3]张蕾. 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画境营造浅析[J],建筑与文化,2011年11期
[4]祁嘉华. 中华建筑风水 [M]. 陕西民族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5]李敏. 中国古典园林30讲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6]杨冰 .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J],山西建筑, 2011年11期
[7]张琦. 从“礼”与“道”论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思想[J],装饰, 2006年08期
[8]彭逸凡. 浅谈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与“意境”[J] ,剑南文学, 2011年06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