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人际关系心理学 >试析提高心理教育工作实效

试析提高心理教育工作实效

收藏本文 2024-03-22 点赞:13051 浏览:5670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心理理由日益突出。本文就增强心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经常性进行了阐述,旨在及时有效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困惑,进而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教育 疏导质量
:C DOI:10.3969/j.issn.1672-818

1.2014.0064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年学生立身做人、成长进步的必要基础。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迅速加快,大学生的毕业及就业压力日趋加重,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理由。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升心理教育疏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就显得越发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学生教育职能部门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努力把握心理教育的特点规律,不断推动心理教育的深入发展。
深思之

一、要准确把握当代学生的心理状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搞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获取知识的信息是宽而广,应该说他们有其独特的心理优势,但也要看到,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经历阅历单一,缺少存活环境的磨练,又处在社会的重要变革之中,这就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如:经不住挫折,受不得委屈,心理比较脆弱,遇事冲动,处事偏激,心理焦虑浮躁;情绪低落,包袱沉重,心理悲观压抑;心胸狭窄,敏感多疑,心理多变无常等。这表明,他们对紧张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弱、对艰苦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强、对生活矛盾的化解能力不足、遵章守纪的自控能力较差。开展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当代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弱势,切实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上下功夫,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搞疏导。人的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对大学环境的反应,大学生的心理总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学习课目的转换以及他们学生生涯的过程,不断发生变化的。每当国家重大政策出台,课业学习任务繁重,生活环境发生突然转变,人生面对重大挫折时,学生都会产生一些心理波动和反应。学生工作有关部门必须针对这些心理反应,及时进行疏导,化解不良情绪,防止矛盾郁积,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紧紧盯住有心理理由突出的个别人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大学生的心理理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把握特点规律开展心理教育,就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虽然学生中有严重心理理由的人是个别的,但解决不好他们的理由,对学校和谐稳定的影响很大。要注意把普遍教育与个别疏导结合起来,把那些属于极端性格、遭受重大生活挫折、有精神疾病过往史或家族史的人作为重点对象,通过心理健康测试筛查,注意发现列为重点工作对象学生的异常表现,区分不同情况。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深思之

二、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增强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科学的要求,按照科学的规律办事。在这个理由上,来不得任何的主观、臆断和随意性。坚持教育的科学性,要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坚持尊重人格、真情关怀、循循善诱,在工作中建立平等、关爱、互信的和谐关系,实现教育和疏导双方的心灵沟通,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要正确运用策略,心理学的专业性很强,必须经过培训才能掌握;心理疏导的策略很多,只有对症使用才有效果;特别是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往往是并发的,必须把治身体病与治心病统一起来。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谁适用谁不适用,用这个策略还是用那个策略,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必须尊重科学,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思想上既要积极,行动上又要稳妥,包括对大学生的个人隐私,要严格保密,恪守心理工作的职业道德。要积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心理学专业测试、咨询软件、辅助治疗仪器设备的作用,为心理教育和疏导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要研制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开设心理咨询网站,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网络技术平台,多渠道地开展层次化、个性化的教育、咨询、疏导,使心理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网络化、科学化。
深思之

三、注意搞好结合渗透,保持教育的经常性。

人的心理现象是经常产生的,需要及时排除;人的心理疾病是日积月累的,需要防微杜渐;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实践中点滴养成的,需要长期培养。解决心理理由同医治生理疾患一样,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搞医的人有句谚语,叫做“三分治七分养”,就是强调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实效的几点深思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经常性的调理、养护作用。开展心理教育更是如此,重在经常、贵在经常、也难在经常。必须把它渗透到学校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贯穿于经常性的管理和经常性的教育之中。要向完成学业任务延伸,把心理教育与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和及时解决各种心理理由,不断磨练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消除不良情绪、化解各种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学习生活的过程,成为提高青年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要向日常生活渗透,坚持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优秀品格和良好的习惯;深入持久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婚恋、人际关系、个人成长进步中的种种矛盾,积极化解艰苦环境带来的孤独情绪和压抑情感,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要向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拓展,把优化心理环境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力弘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与人为善的传统文化,建立和谐友善的内部关系;坚持科学安排学业课程及工作,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客观公正地处理好涉及学生奖励、评优、转专业、保研等学生事务,积极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心理素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林仲贤等.普通心理学[M].1985.
[2]吉林省教育厅.学生健康教育[M].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籍海春,吉林大学农学部学生工作处,吉林长春 130062
梅娜,吉林大学农学部学生工作处,吉林长春 13006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