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社会学史 >简谈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状况和对策

简谈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状况和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1-11 点赞:23789 浏览:10031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提升,温饱理由基本解决,住房理由甚嚣尘上。中国一线城市房价飙升,使住房理由成为人们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安民立业的根本理由。但中国高房价的目前状况让很多人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担忧。本文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探索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所面对的的目前状况与困境,为减少贫困人群在住房理由上的排斥进行理论研究。及在公平权利为基本前提下对我国保障房政策完善以及管理模式的规范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排斥 保障性住房 贫困人群
西班牙《世界报》曾说:“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面对“房奴”处境,丧失了基本公民权利与自由。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在住房方面,政府理应着手极力解决住房理由,缓解我国住房紧张,减少制度中一系列社会排斥现象产生。住房保障是国家的立国之基、安民之本,基本住房理由已成为建设“幸福中国”漫长道路上的拦路虎,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社会排斥理论起源于对贫穷和社会不平等的研究,它是对已有的社会剥夺、社会边缘化、歧视等概念的丰富和深化。社会排斥中的“贫穷”概念是指由工业变革与大规模的经济变迁引起,不是个人导致。由于经济重建的历史理由,英国工业革命之始,工业化大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作坊,拥有生产资料的工厂主、资本家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也摧毁了个人寻求发展的机会,造成了历史上新的不公平,导致了新的“贫穷”。如何在社会文明发展相对进步的今天避开新“贫穷”是社会排斥的研究主体,如何在政策指引下更好的避开机会被剥夺,个人权利被侵占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社会排斥理论综述中,社会排斥的成因分为结构性社会排斥和功能性社会排斥,功能性社会排斥是指被排斥的个体、群体或组织因自身功能上的一些缺陷而处于被排斥状态,如弱势群体或收入低于城市平均水平的贫困人群,他们拥有的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不足使之进入正常社会循环中,因而需要外部施力对其提供帮助使其纳入正常的社会生活,避开不安定因素产生对社会的危害。而社会结构性排斥则意味着社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排斥现象,通过制度确定下来的社会等级和社会结构是我国结构性排斥的主要方面,是政策本身导向所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贫富差距拉大,城市贫困群体住房理由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和谐的建设。若将社会运转比喻为游戏,社会政策研究目标就是要修订合理的游戏规则,使之尽可能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保障最大限度公平,避开社会排斥产生。但修订和监督游戏规则的人占社会极少数,如何能够实行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改善,而不使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从中搭便车,为利益驱使形成寻租行为成为修订游戏规则的难点。与此同时,社会排斥阻碍了个体归属需求的获得。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排斥长期压抑得不到合理解决会导致个体出现攻击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保障性住房目前状况与对策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行为,对社会安定与国家稳定都会造成严重隐患,近期山西省政府爆炸案便是典型案例。因而,使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住房理由得以保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定器。
近年来,为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理由,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利用政府宏观手段调节房地产市场,以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来弥补商品房市场局面,这一举措为实现城镇居民住有所居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2011年,我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积从2008年不足4%提高到11%,2013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根据“十二五”规划,在此期间将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到2015年,保证2.18亿个城市家庭中得近五分之一在住房上得到政府补贴。但,随着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相继大规模建成并投入使用,理由也接踵而来,孤老病残和大量下岗失业工人,无法定供养者、无生活来源和无劳动能力人群,大量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被政府的惠民政策排斥在外。
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户籍理由。城市中低收入农民工在城市户籍制度、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上被排斥。很多一线二线城市保障房针对本地户籍人口。分配机制上的缺陷导致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住房转变成为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福利性“分房。
保障房变“投资项目”。由于保障房一直存在着资金短缺、供地不足、法律监管空白、经济适用房分配不公以及廉租房建设的滞后性等一系列理由,导致了各地政府将国家下达的城镇保障住房指标视为开拓投资融资的新渠道,真正将惠民政策落实到实处的比例相对预期计划出现落差,致使结构性社会排斥的产生。
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过程中监管不完善,灰色地带的寻租行为,例如北京大量保障性住房违规出租,导致许多中低收入家庭因房源不足而无法享受政策优惠。因贫穷需要保障的人被富人趁机搭便车,导致功能性社会排斥。
保障房成“鸡肋”。由于环境欠佳、位置偏、配套设施差等各种理由不绝于耳,导致了保障房空置率高。一些地方政府并不真正想要解决贫困居民理由而是敷衍上级下达的指标,在保障房施工建设中投机。
基于以上种种理由,探讨策略如下:
下决心规范保障性住房法律法规,加快推进保障房法制管理,在立法方面做出规定保证最切身人民的利益。
建设完善保障房分配机制,健全保障房分配审核及信息共享网络,加强动态监管,不符合审查的严格处罚,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果真正落实到住房困难群体中,不虚报,不谎报,为民谋利,避开搭便车者。
政府监管公开透明。
加快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城乡一体化户籍改革制度,努力扭转农村农民和城镇农民工住房中户籍排斥现象,努力平衡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公平理由,使城乡居民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减少社会排斥现象。
参考文献:
[1]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