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社会学史 >关于坳瑶黄泥鼓舞社会变迁关系体育和社会发展

关于坳瑶黄泥鼓舞社会变迁关系体育和社会发展

收藏本文 2024-01-23 点赞:7429 浏览:241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以下古陈村黄泥鼓舞活动为切入点,通过田野调研对传统文化的变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生产方式变迁是传统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权威多元”是传统文化承载的组织基础;家庭经济、政府扶持、社会企业资金是传统文化运作的经济基础。研究认为:民间宗教仪式是传统文化延续的内部动力;开放与创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外部动力。
关键词: 坳瑶黄泥鼓舞;社会变迁;社会功能
1009783X(2013)05040106 文献标志码: A
2012年11月8日,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本次大会新提出的主题。报告还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坳瑶黄泥鼓舞的社会变迁关系体育与社会发展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提高国家整体软实力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研究的热点。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
然而,在以现代奥林匹克的“精英体育”模式发展的全球化体育格局影响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也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体育文化正被撕裂和流失。郑国华对广西11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查发现:2000—2002年,广西共有传统体育项目283项,其中,仍然还在民间开展的体育项目有236项,占总项数的83.39%;然而,2005年的回访调查中,仍然在民间开展的体育项目(排除商业开发性质的表演)仅占总项目的28.4%[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缺失的速度是惊人的,这不得不引起体育学界的重视。2008年以来,体育学界对社会转型中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论文有30篇,研究大致分为2类:一类从宏观角度探讨传统体育文化,对构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系、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实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等研究,他们有汤立许[2]、邓括[3]、黄中伟[4];另一类是通过田野调查,以村落民族体育文化“小传统”为个案,对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关系进行探讨,具有代表性的有涂传飞[5]提出社会自然环境变迁是导致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社会变迁与民俗体育文化变迁并不是完全同步或同向的。此外,季斌[6]就村落个案对民俗体育在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进行描述性探究。从已有研究来看,存在不足之处是,多以宏观性、书斋文献研究,微观个案、田野调查研究较少,同时,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未能有效地学习和吸取人类学、社会学等他学科中的理论精华,从而建构起自身的理论体系,能指导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理论较为贫乏。本文以坳瑶黄泥鼓舞变迁为例,试图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体育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深思。

1 研究对象与策略

1.1 研究对象

本文调查地选择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下古陈村。

1.1 瑶族分布及调查地概况

目前,中国瑶族总人口有260万,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6省份130多个县市。瑶族还是一个国际性民族,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法国、美国、加拿大,总人口有60万。瑶族世居山岭,居住分散,以种植杂粮为主。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铸成瑶族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金秀瑶族自治被确认为“世界瑶都”,瑶族文化资源在世界瑶族、中国瑶族研究中有独特的地位。金秀大瑶山也是费孝通开创他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起点。金秀瑶族有5个支系:茶山瑶、花篮瑶、坳瑶、盘瑶和山子瑶。坳瑶是5个瑶族支系中文化最丰富、底蕴最深的,并保存有完好的民间习俗、仪式、歌舞和健身娱乐等传统文化。基于此,广西民族博物馆在下古陈村建立了“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下古陈距六巷乡政府有12 km,全村38户共230人,90%的人口为坳瑶,以盘姓居多。

1.2 调查地选择的理论依据

广西金秀的瑶族从元末明初分别进入大瑶山,后定居于此,建村立社。不少村落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文化积累丰厚[7]。金秀大瑶山是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来源地。这是费老晚年奉献给世人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也是我们研究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论基础。林耀华称“它为我们认识中国民族和文化的总特征提供了一件有力的认识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8]。费孝通坦言:“我的《多元一体格局》文章的根子可以追溯到1935年赴广西大瑶山的实地调查。我在大瑶山的实践中能看到民族认同的层次,再联系上中华民族的形成,金秀瑶山里现有的瑶族居民是不同时期从山外迁入的。这些从不同地区迁入的人,都是在山外站不住脚的土著民族,进山之后凭险而得存活下来,他们对内和平合作,对外同仇敌忾,形成了一体,成为一个具有民族认同意识的共同体,在我心中,也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雏形。”[9]由于金秀大瑶山瑶族以言语、文化、团体意识、内婚范围的区别为基础,形成花篮瑶、坳瑶、茶山瑶、板瑶、山子瑶等团体。这些族团之间因经济地位有相同也有相异,形成了一个大的“瑶族”共同体。金秀大瑶山“瑶族”的共同体可以被看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缩影”,也是一个很好的民族文化研究的“聚居点”。

1.2 研究策略

本文运用人类学常用的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查阅法。
在人类学研究策略上,费先生一贯主张,解决具体理由必须从认清具体事实出发,科学的知识来自实际的观察和系统的分析,也就是用事实来说话;因此,实地调查具体社区里人们的生活是认识社会的入门之道[10]。列维·斯特劳斯也指出,人类学把研究限定在一个单一的社会上可以作出极有价值的工作[11]。所以,要研究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小社区的一个“小传统”中进行。由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在民族地区,因此,研究传统体育文化也应当从村落入手。目前的研究状况,以一个具体社区的某一民族体育为个案研究较为切合实际。这也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鼓励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人类学学者所从事的民族文化工作的研究途径。当然,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有着多样性和差异性,下古陈村黄泥鼓舞无疑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坳瑶黄泥鼓舞的社会变迁关系体育与社会发展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它是否可以被视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缩影”?在村落研究中发现不同观念、社会、象征的模式并存,说明村落研究有潜力为阐明“复杂的中国社会”提供充分的素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村落研究要包容不同的社会力量,体现民间地方模式与超地方模式的交错。采用村落研究法对某个民族体育个案进行深描,显然也有可能反映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部分共性[5]。本研究以坳瑶黄泥鼓舞为个案进行分析,并不能完整地代表整个当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实,这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研究;但本文力求通过地方性研究,将社会变迁中下古陈黄泥鼓舞与当下的社会环境、人们日常生活的共时性互相关系进行阐释,以期为当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走向提供可参考依据。

2 记忆中的坳瑶黄泥鼓舞

2.1 坳瑶黄泥鼓起源

从前,番王作乱,评王养的“龙犬”——盘瓠(盘王)把番王咬死。评王便把三公主许配给盘瓠,盘瓠带着公主到深山居住,生6男6女。后来盘王入山打猎,被山羊撞下悬崖而死。盘王妻儿为纪念盘王,用德弓树做了一个约24寸(约80 cm)的大鼓(母鼓),用柏纳树做了6个39寸(约129 cm)的长鼓(公鼓),绑上山羊皮,再糊上黄泥浆。王妃背起母鼓,六儿子拿起公鼓边敲边跳,6个女儿拿着揩泪的手帕,悲伤地边哭边唱,共同追思父王。从此,黄泥鼓一代一代传下来,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或祭祀祈祷,驱魔赶邪,瑶族人民都要打黄泥鼓,唱盘王歌,深切怀念他们的祖先[12]。盘王死后瑶人继续开垦立寨,在千家峒生活,但拒绝向朝廷交税,并与朝廷官兵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只剩下10多户人家,头人盘翁带领族人乘上一条木船向西迁徙,途中遇上大浪和漩涡,小船只能在原地打旋,无法前进。于是,人们打起黄泥鼓,跳起黄泥鼓舞,唱起盘王歌求助于盘王。果然,风平浪静,漩涡散开,木船平安行驶到达岸边。从此,黄泥鼓舞代代传承下来,今天已经成为瑶族的群众娱乐性的活动。

2.2 黄泥鼓舞及其仪式程序

从以上的起源传说来看,跳黄泥鼓舞是瑶族盘王祭祀活动中的生者与盘王祖先具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即“礼缘情生”,其中的“礼”,就是做盘王活动的整个仪式,“祭神祭祖”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外在的表达方式,人们相信,盘王有制约人们生死的超自然的神威[13]。人们的生老病死、祸福兴衰完全掌控于盘王,人们则对盘王产生敬与怵的双重情感。在下古陈一般两三年才做一次盘王仪式。
下古陈做盘王仪式①包括:1)开坛,迎接盘王;2)安坛,祭拜盘王;3)交头牲,请盘王用餐;4)度兵马,为盘王增添兵马;5)看堂,请盘王看歌舞表演;6)送神,送盘王回家。
黄泥鼓舞在第5部分“看堂”中得以呈现出来。首先,师公喃一更,由2名木娘吹响木叶。喃完一更后开始装黄泥鼓和跳黄泥鼓舞。跳一更是母鼓②先入场,随后公鼓进场。坳瑶黄泥鼓因用黄泥糊鼓面,增加了鼓面的湿润和厚度,敲起来特别洪亮而得名。坳瑶黄泥鼓舞的基本动作比较简单,整个舞蹈的基本动律突出“低”“稳”“颤”“跳”的特征。这种“低”“稳”“颤”“跳”把整个表演连贯成一体。低,指屈膝半蹲低重心。稳,指舞步要平稳有力。颤,指膝部上下颤动,强拍向下而弱拍向上,颤动有力而富有弹性。跳起后转身,协调性更鲜明而弹跳力显著。
当公鼓围绕母鼓成圆时,第1轮按逆时针转动,共跳9圈,2名歌师和2名歌妹依次入场,一位歌师双手持木叶吹奏,另一位领唱黄泥鼓歌,歌妹双手持手绢,一边跳舞一边伴唱。
喃二更便进入跳第2轮。这一轮由公鼓带着母鼓跳,公鼓手从相对变为并列,母鼓手与公鼓手位置相对,公鼓手的舞步稍变简单,脚步动作基本与上相同。这一轮也是9圈,跳完后念二更愿[14]。
跳第3轮已经喃完三更后开始了。这一轮是众鼓合欢,舞步重复第2轮。队伍回到第1轮形式和顺序,依次排成一排。依然以母鼓手为中心,公鼓由下往上反绕3个半圈,在母鼓的带领下依次退场。师公唱三更愿,黄泥鼓舞的全部展演程序结束。
由对现存的做盘王表演状况的分析知,这与瑶族的原始宗教以及道教相互影响、相互混杂。做盘王中,黄泥鼓舞扮演了与盘王同乐,取悦于神的角色,通过人们的肢体表现,以达到驱邪除恶的目的。

3 坳瑶黄泥鼓舞变迁分析

人类文化学者一般认为,促使民族文化发生变迁的理由有2点:一是由民族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一是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引起,如迁徙、与其他民族接触、政治制度的转变等。当环境发生变化,社会的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时,便开始发生变迁。而这种方式被这一民族有足够数量的人接受,并成为它的特点后,就可以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15]。变迁是民族文化创新、继承、发展的过程。

3.1 黄泥鼓舞与坳瑶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体育的产生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极为密切。黄泥鼓舞不仅极富民族特点,更是坳瑶人的精神食粮。它反映坳瑶人日常生活和劳作,人们打猎时的激烈场景、种田收割时喜悦的心情、起房子时人们之间的互助,都呈现在长鼓舞中。如贺州瑶族的《做屋长鼓舞》有36套,生动地描述了瑶族起房子的全过程。广东连南的《赶羊做鼓长鼓舞》有72套动作,动作复杂多样,形象地再现了盘王从狩猎到遇难的情景。长鼓舞是瑶族日常劳作、生活的缩影。
瑶族是个山地民族,受生态环境的制约,其农业经济主要表现在山地农业。这种从以居山、耕山、迁徙不定的山地游耕农业在瑶族社会中持续了很久,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消失。这期间瑶族中的部分族群一直以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生活在下古陈的坳瑶人也是如此,在过上定居生活后,他们依然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转变。
水稻是下古陈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近20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下古陈人的生活需要;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而耕种面积又恒定不变,单一的农业生产难以提高下古陈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于是,瑶人也开始贱农重商,多种经营,外出打工。尤其近10年,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交通条件改善,下古陈的农业生产已不再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农业种植成了老年人的“主业”,年轻人的“副业”[13]。就年轻人而言,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也已不再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方式,外出谋业的收益远远大于种山吃山的劳作。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理性行为,转移了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因而农耕生产的规模也相对减弱,农耕生产也就处于一种相对萎缩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下古陈经济收入的减退。其他的种植成为主要经济收入之一,生姜种植、八角采摘、茶叶生产成为下古陈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下古陈家家户户种植八角。2011年干八角市场涨到30元/kg,部分农户仅八角的年收入就有两三万元。远闯他乡的打工族也是下古陈经济的另一个来源。下古陈有38户人家,目前,外出打工的有近20人,年龄基本在35岁以下。坳瑶黄泥鼓舞的社会变迁关系体育与社会发展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

4.3 健身功能

瑶族长鼓舞是2008年6月7日被确定的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古陈的黄泥鼓因为舞动前用黄泥浆糊鼓面,使鼓发出低沉洪亮的音质而得名,且分有公鼓和母鼓2种。母鼓手动作稳健,有深蹲转体、转鼓、旁吸腿击鼓等动作。公鼓手动作粗犷有力,跳跃转身幅度大,步伐有蹲步转跨转身、吸腿跳、点步下蹲。整个舞以蹲点步、跳跃转身为主。黄泥鼓舞的节奏明显、舞步有力、场面气氛热烈。下古陈黄泥鼓舞是一种集民间舞蹈、民间鼓乐和娱神于一体的民族体育文化体。客观地说,黄泥鼓舞对瑶民而言有着健身功能。在舞耍过程中,通过击鼓的节奏将各种舞蹈动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舞者利用人体的各种姿态,将力量、耐力、弹跳、协调等糅合于舞蹈中,完成各种深蹲、跳跃、转身等高难度动作,并且要跳上一整个晚上。这对体力和意志品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黄泥鼓舞是坳瑶人的一种很好的娱乐方式,同时,对观赏者而言也是一种审美、调节身心的方式。下古陈黄泥鼓舞客观上产生了健身的效果,而在宗教祭祀中,这是瑶民祭祀仪式中一种无意识健身功能。
近年来,下古陈成立一个业余黄泥鼓舞队,除了祭神祭祖外,还承接来自政府、旅游、企业、村落邀请的各种表演。这种传统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地保存在集体的记忆坳瑶黄泥鼓舞的社会变迁关系体育与社会发展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中,舞者认为平时不需要训练,只在表演前用两三个晚上集体复习。目前,就下古陈人而言,黄泥鼓舞还仅是为功利性怎么写作的一种工具,人们主观上还没有健身的意愿。

4.4 娱乐功能

几乎所有的民间体育的起源都与神有关,具有显著的宗教文化内涵,多怎么写作或附属于各种宗教仪式活动,具有浓郁的娱神功能。黄泥鼓舞无疑也是通过做盘王祭祀仪式呈现出来,主要为纪念盘王、取悦盘王、向盘王许愿和还愿而跳。人们有着鲜明的情绪和动机。通过师公、歌师、鼓手等主体,黄泥鼓为相似度检测,在严密的组织结构、固定的流程,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神圣的祭祀盘王仪式中。民国时期以前,下古陈的黄泥鼓舞活动只呈现在宗教仪式中,仅怎么写作于神,并能保持完整的原始活动形式,以驱兽逐邪、祈福还愿,完全取悦于神为目的。21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迷信活动”遭到打击和封杀,此时的黄泥鼓舞基本上从坳瑶社会生活中消失。
改革开放后,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政治环境的宽松,瑶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又得到重新尊重,各种民间习俗重新回到瑶民社会生活中。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坳瑶与其他民族之间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外界文化与族内文化的相互交融,以及受到文明社会的熏陶,下古陈的黄泥鼓舞浓郁的宗教色彩渐渐减弱,娱神成分也逐渐消弱,娱人成分逐渐增加。
过去做盘王跳黄泥鼓舞时,外人不能接近,更谈不上观赏了。近一二十年来,黄泥鼓舞从庙宇的殿堂的祭神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瑶族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古陈的黄泥鼓舞队,农闲时如果有旅游观光团,舞队也会为观众表演,表演能给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传统文化怎么写作于社会,取悦于他人。总结上述,传统的坳瑶黄泥鼓舞具有娱神—娱己—娱他的功能。

4.5 经济功能

传统的黄泥鼓舞只能在农历十二月十五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跳,因为这是农闲时期,众神才可以忙中偷闲看表演。如果农忙时期跳黄泥鼓舞,扰乱看管庄家的众神,众神光顾着看舞不管理庄稼,庄稼长得不好就没有好的收成。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下古陈水稻一年只能种一季,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足了,跳黄泥鼓舞的时间不再被限制。如果人们在前一次跳黄泥鼓舞向盘王许愿得到实现,必将在下一次做盘王时还愿。
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收入不断增长,可以拿出更多的钱做更大的祭祀仪式,以表感恩。此外,下古陈黄泥鼓舞队承接其他的文化表演,也成为下古陈人的另一个经济来源。2012上半年,黄泥鼓舞表演给PZW带来的个人收入有2 000元。传统对经济的助益已经从根本上证明中国的传统可以是中国现代化的巨大资源[17]。毫无疑问,传统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和旅游资源。

5 结束语

1)生产方式变迁是传统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是紧密联系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在更广泛的作用上是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活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8]过去,瑶族生活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人们跳黄泥鼓舞为的是取悦于神,求神的保护,以求人畜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坳瑶人生活得到基本满足。生产方式的变迁必定会推动旧传统观念的更新与变化,不断地将新的文化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从而形成新的传统文化。
2)“权威多元”是传统文化承载的组织基础。在当下瑶族村落建设中,除了村政府的权威处于社会的主流位置处理民间纠纷和传统文化外,还有民间传统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权威多元”的社会格局。在民间原生的传统中,实行的是一种互惠的交换,但随着民族—国家力量的不断介入,乡土社会还加进了另一种再分配的交换,以权力为基础要求在国家和地方(包括社区的居民)之间建立一种正规的权利与义务关系[19]。
3)家庭经济、政府扶持、社会企业赞助是传统体育文化运作的经济基础。2011年下古陈集体跳黄泥鼓舞做盘王,每家每户出资200元左右。集体筹集资金主要用在写1头猪、1只鸡,用于付给师傅、鼓手、唱歌、打扮(负责打杂工、烧香等工作)和主持等人的酬劳。此外,传统仪式得到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广西民族博物馆捐款2 000元,协助举办活动。上述三者是传统文化得以较好运作的基本保障。
下古陈黄泥鼓舞个案告诉我们,一种地方性、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使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有了转变,原有的传统文化却能在民间继续盛行。现代化不能忽视文化机制和认知分类体系,传统文化要延续和发展,应走2条路线:一是尊重民间信仰,保存原有的仪式文化。那些经过千百年世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是人们的精神依托,是根深蒂固的,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动因。其二,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存活和繁衍,还需要内部的传承和提升,需要与外界交流、吸取、传播和创新,即开放、交流和融合是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律,传统文化在新的社会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广西金秀六巷乡副乡长苏金林同志、下古陈盘振武为本文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郑国华.社会转型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2]汤立许.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3]邓括.社会转型时期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
[4]黄中伟.社会转型时期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目前状况及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1.
[5]涂传飞.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J].体育科学,2010(7):8196.
[6]季斌.从社会变迁视角探究村路民俗体育演变:以江苏省沐城镇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7]曾艳等.瑶族文化探骊:全国瑶族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13.
[8]费孝通.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03坳瑶黄泥鼓舞的社会变迁关系体育与社会发展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9]费孝通.简述我们民族研究的经历和深思[J].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9.
[10]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2.
[11]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M].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
[12]金秀瑶族自治县志编委会.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志[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556.
[13]徐平.大瑶山七十年变迁[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52.
[14]刘佳家.坳瑶传统黄泥鼓舞蹈文化研究:以广西金秀县六巷乡上古陈村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7.
[15]黄淑聘,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策略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11.
[16]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02.
[17]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50.
[1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19]王铭铭.走在乡土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9.
注释:
①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对“看堂”中黄泥鼓舞展演进行描述。做盘王仪式中的其他部分不再描述。
②母鼓手1名,公鼓手6名或8名。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