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世界文学史 >阐述“”期间(1966~1976)漆画创作状态与其语言特征

阐述“”期间(1966~1976)漆画创作状态与其语言特征

收藏本文 2024-03-21 点赞:6506 浏览:1822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img src="www.udooo.com/UploadFiles/2014-02/2/20142204784789712.jpg" alt="“”期间(1966~1976)漆画创作状态及其语言特征" />摘 要:本文在阐述“”期间漆画创作状态的基础上,以具体实例为着眼点,辨析了漆画创作组与个体漆画家在漆画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差异及特征。
关键词:“”期间;漆画;漆画创作组;漆画语言
“”(1966~1976)作为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艺术成为怎么写作于政治的工具,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乃至创作机制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此时的漆画刚刚脱离于对器物的依附,演进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在这种强大的文化背景下其发展不免受之左右,出现了美术创作组“”期间(1966~1976)漆画创作状态及其语言特征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创作与漆画家个体创作并行的特殊局面,并分别在其作品中显现出不同的漆画语言特征。

1 漆画创作组创作与漆画语言的折中化

“”期间,大批的美术创作组在美术创作领域中涌现出来。这种创作组织的集中出现既是当时集体主义精神倡导的结果,又是其时宣扬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实际需要所致,多人共同创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尺幅较大、数量较多的美术作品,为宣传提供便捷。同时,“”期间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政治主题特征,多采用理想化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所要宣扬的事物或人物,程式化的创作标准使其鲜有个性化表现,适宜多人共同完成创作,不会出现风格上的矛盾。因此,美术创作组在“”时期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主流的创作组织形式。具体到漆画领域亦不例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便是四川美术学院的漆画创作组。
四川美术学院漆画教学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立艺专(四川美术学院前身)初创时期便设立了国内首个漆艺专业,由现代漆画奠基人之一沈福文主持其教学,该院的漆画创作活动也由此开端。经过数十年的积淀,四川美术学院成为中国漆画创作的主要集中地之一。依托于这一历史底蕴,“”时期四川美术学院漆画创作组得以顺利成立,并创作了《开国大典》(1968)(图1)、《韶山冲》(1968)、《井冈山》(1968)(图2)、《雪山》(1968)、《车间卫生员》(1968)等一批极具时代特点的高质量漆画作品。据记载,四川美术学院漆画创作组由该院的李有行、黄唯一、萧连恒、杨富明、杨主一、夏镜湖、唐德泉、严启高、陶世智等九名教师组成。这九名人员中,长期从事漆画创作仅有萧连恒、杨富明和陶世智三人,其他人员则分别来自水彩、水粉、国画或油画等领域,如李有行为水彩画家、黄唯一为水粉画家。漆画本身是一门技法性强且技法十分繁复的画种,需经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才能熟练运用其各种表现手法,但“”时期的创作组面对快速完成创作任务的需求,其他画种画家在参与漆画创作时自然无暇去演练所有技法,加之其时美术作品特殊的审美标准,促使漆画创作组在运用漆画语言方面进行了折中处理,并在其作品中显现出以下的特征:
(1)入漆材料及漆画技法均趋于单纯。作品中除局部使用镶嵌蛋壳和贴箔技法外,大多采用色漆直接涂画或色漆涂画配合罩漆磨显较为简洁的表现方式,有意规避了那些技巧性强或工序繁复的漆画技法,如薄料、堆漆、莳绘等技法。(2)漆画特殊的表现方式有所减少。漆画媒材的特殊性促成其一系列特殊的表现方式,譬如天然漆半透明的棕褐色属性使其厚涂即黑,发展出“黑”成为一种漆画特殊语言,在创作中可“计黑当白”,意象为一种空间或环境来衬托主体,所以漆画作品中常有以“黑”为背景的表现方式。而漆画创作组的《韶山冲》、《雪山》等作品,全然没有“黑天黑水”的意象表现,取而代之的是对客观色彩的直接描绘。(3)关注画面内容多于关注漆画特性语言。无论是场景布局、人物造型,还是具体的用笔用色,作品均以弘扬时代主题、表现“”精神为核心,绘画语言从属于内容,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漆画特性语言,甚至有些作品中明显带有其他画种的语言特征,如作品《井冈山》中的用笔用色与其时的水粉作品极为相似。

2 漆画家个体创作与漆画语言的深入化

时期,尽管漆画创作组作为时代的产物,其创作影响力表现得较为突出,但并不能因此忽视此阶段个体漆画家的创作力量,尤其是那些终身致力于漆画艺术的漆画家。他们的创作具有一贯的连续性,即便在特殊时期也充分显示出旺盛的创作力。一方面他们深受时代影响,在创作内容方面跟从时代主旋律,与漆画创作组的创作表现出一致性;另一方面,他们立足于漆画学科根基的维护,持续关注和探索漆画的特性语言并在作品中加以表现,以此保持与其他画种间的区别。此时期,乔十光使用铝粉罩漆研磨技法所创作的《红色娘子军》(1968),王和举运用大面积红漆意象“红天红水”所创作的《漳平大桥工地》(1972)、廖国宁利用天然漆半透明性属性所创作的《夜以继日》(1974)等,均是漆画特性语言的具体体现。这里以乔十光个人创作为例,进一步展现个体漆画家在期间的创作状态及特点。
乔十光作为第一代漆画家,对于漆画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始终强调漆画的特性语言是漆画学科独立和发展的根基,即使面对“”时期特殊的创作标准,也没有偏离这一主旨,努力在政治主题与漆画特性语言之间寻找契合点。美术作品强调“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典型人物形象常常成为创作主体,但原有漆画常用的装饰手法却不能满足表现写实人物的需求,也不符合“创作素材必须转换为明确易懂的画面”的“”艺术要求。乔十光以此为切入点,开创铝粉罩漆研磨技法,成功创作了较为写实的《红色娘子军》、《井冈山时期的》(1968)(图3)、《与红卫兵》(1968)和《独立》(1970)等作品。铝粉罩漆研磨技法是在漆板上通体平铺铝箔粉,再通过刻划、渲染、上色、罩漆及研磨等步骤塑造形象的漆画技法,此技法充分利用了铝箔粉的金属反射性能和天然漆的半透明属性,“绘”、“磨”配合,可以表现出较为细腻的形体结构和明暗关系,极大地推进了漆画的写实表现力。以《井冈山时期的》作品为例可以清晰看到,铝粉经罩漆研磨后,不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明暗、虚实及隐显等关系,逼真地再现出青年时期形象,而且埋伏于漆层之下的铝粉呈现出细致的颗粒感与闪烁的金属感,映现出特殊的材质美,从而强化了漆画语言的材料特征。综观乔十光“”时期的这批作品,既在主题、图式以及色彩等方面迎合了当时所标榜的艺术标准,又在漆画特性语言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铝粉罩漆研磨技法突破了以往漆画多平面装饰的局限,赋予了漆画较强的写实表现力,并为其后写实漆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期间的漆画创作深受时代影响,其题材内容与主流艺术标准相统一,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是具体到漆画语言运用方面,漆画创作组以创作内容为核心,折中选取较便捷、较易出效果的技法进行表现,而个体漆画家则极力以漆画特性语言去表现创作内容,并由此深化了漆画特性语言的表现空间,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乔十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783.
[2] 福建省美术馆.乔十光漆画艺术[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2633.
[3] 吕品田.乔十光和中国漆画艺术的发展[N].中国改革报,20100918(006).
作者简介: 陈亚凡,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