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世界新闻事业 >交流语境下传播观念学术

交流语境下传播观念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4-05 点赞:3810 浏览:1165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传播”是现代人频繁使用的词汇,已是一个不用言说即可自明的先验概念。长时间来,“传播是传递”是最主流的传播观念,但“传递观”的盛行也遮蔽了传播蕴含的丰富含义。我们若想研究传播,理解传播的奇妙之处,就得回到起点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在交流的语境中呈现传播蕴含的多重含义。
关键词:传播;交流;撒播;共享;交往互动
:A
杜威在《经验与自然》一书中提出:“在所有的事务中,传播是最为奇妙的”。那是因为“有些事物太熟悉了,我们已经对它们失去了感觉”;“传播的传递观自20世纪20年始,一直占据美国思想的主流地位……有必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我们若想研究传播,理解传播的奇妙之处,就得回到起点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在交流的语境中呈现传播蕴含的多重含义。

一、撒播观

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交流与交往的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虽然“古希腊文明对这一(交流)概念一无所知,它也没有单一的字眼来指称我们堆集在交流这一词汇后边的一切现象,虽然它自然存在着交流。”古希腊的城邦是进行交流的绝妙场所,交流本身就是古希腊城邦生活的一部分,在面对面时古希腊人不用担心如何交流的问题。交流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营造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在乌托邦的世界里,人人都能敞开心扉,我们渴望交流正反映出我们痛感社会关系的缺失。一方面,人们抱怨大众媒介的兴起剥夺了人们“在场”机会,另一方面,现代人类寄希望于越来越先进的传播技术实现心灵共享的交流乌托邦。这种“抱怨媒介扭曲对话,就像是哭丧找错了坟头;媒介之外也有不公,我们内心深处也塞满了不速之客”。将交流的问题归结于媒介问题,其实是掩盖了我们对于交流本质的误解。彼得斯认为,人类永远也不可能像天使一样地交流。因为“对话的过高标准,尤其是对两人当面互惠的言语行为要求过高使得幸福的交流一一其意义仅限于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创造分享的氛围——它依靠的东西基本上是参与者的想象力、自由和团结,而不是在会话中平等的分享时间。”我们对于互惠共享交流观念的崇拜,可能会遮蔽单向撒播的魅力。撒播不像对话那样是有限的互惠私密的“受精多产”,而是赞成公开的不平衡的关系,将广种薄收看成是更为公平的交流形式,将意义的收获交给接收者的意志和能力,“互相接触最美妙的境界是撒播,而不是痛苦的共享。交流的观念要从其执着和灵性中解放出来,从精确和一致的要求中解放出来。认识他者的特性,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形象去改造他人。”单向

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udooo.com

撒播的精妙之处在于:即使我们无法实现心连心,我们可以手拉手,喜欢他人、承认差异,允许交流过程的省略和延后。无论交流是何意思,我们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改变以我为中心,一方在说,另一方在听的不平等状态。撒播的意义在于:“交流的挑战不是忠实于我们的地盘,而是对别人抱原谅的态度,他们不可能像我们看自己那样来看我们。”

二、相遇共享观

相遇共享观源自于马丁·布伯《我与你》中“我一你”关系的探讨,他提出:“我”具有双重性,其一是我一你;其二是我一它。我一你是本真的、相遇的关系,是超越时空限制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世界。而我一它是经验的关系,是蜷缩在过去的对象世界。“你”不可被经验,不可被置于特定时空,否则“你”就会沦为“它”。而“它”之世界是人赖以生存的秩序世界,若无“它”的存在,人将无所依靠,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相遇断然不会排列组合而构成世界,但每一相遇皆是世界秩序之表征。相遇断然不会相互钩连,但每一相遇将玉成你与世界之关联”。在布伯看来,我一你关系是直接无间的,不能存在相似度检测,只有横亘在我一你之间的相似度检测坍塌崩毁之处,相遇才会出现。“流连忘返于我一你的惟一性与我一它的包容性之间。此种二重性便是人的真实处境。此是人生的悲哀,此也是人生的伟大。”虽然布伯论述的我一你相遇关系带有浓厚的宗教哲学色彩,但对现实世俗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现代人类不得不追问的一个重要问题:与自然、与他人、与精神实体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面“我”之外的“你”和“它”?布伯认为:“价值呈现于关系,呈现于‘我’与宇宙中其他在者的关系。关系乃精神性之家。蔽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种种学说皆滞留在表面世界、‘它’之世界,惟有关系能把人引入崇高的神性世界。”人们步入我一你相遇关系领域中,我与你共同走进,在关系中敞亮自身,“我”与“你”同时升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相遇是共享的保障,是沟通的前提。在相遇中,他者虽外在于我,但我可以对他有同情的洞见,这样,相遇给交流共享创造了机会,相遇给“言谈”创造了机会。相遇不是我所能支配的,一种真正的相遇“决不依靠我但又决不可脱离我”。布伯我一你相遇关系给传播观念的启示在于:只有不执拗于“它”世界的我一它关系,不以功利和目的性看待他者,摆脱交流过程中相互利用的经验关系,在“我”与“你”共享中理解彼此,这样才能超越自身,实现人的本真存在。在传播关系中只有重拾“我一你”的维度,我与你共同走近,相互靠拢,这样的关系才是相互平等的,才能相互看到对方,才能体会马丁·布伯所指“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于当代传播观念的重要意义。

三、交往互动观

齐美尔将社会化的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固有对象,用相互影响的观点来表述社会化的各种具体形式,“他把统治、服从、竞争、分工、交换、时尚、穷人、娼妓都视为互动的形式或社会类型。”他反对将社会看成是一个先验存在的独立实体,社会就在人们的具有一定形式的交往中互动中产生着、维持着、延续着。“社会就是个人之间心灵上的交互作用,只要这种作用变得更频繁、更深入,跟更多的,一般是同样的作用结合起来,就可以称得上是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不断地联结、脱离,又重新联结,永不停息,把个人互相联结起来,社会结构与系统是由于这种人与人不断的交互作用的凝聚,这样的交互作用凝聚成了永久不变的模式,成了独立的形态。”在齐美尔这里,社会是因交往互动而可能的,社会就存在于人们的互动交往、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库利、米德也强调互动,但他们强调互动主要是考察个体如何通过互动交流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米德认为“交流过程不可能被建立成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不能作为社会过程的先决条件。相反,为使思想和交流有可能进行,必须以社会过程为前提。”在社会活动和社会情境中,个体通过会话的姿态或者表意的符号与他人进行交流,并能将自我置于他人态度之中,自我、心灵得以形成。人类社会组织正是在这一包括他人参与在内的交流原则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原则要求自我与他人互动,他人在自我中出现,他人参与自我,自我通过他人而形成自我意识。库利则从更为内省的、抽象层面上阐明互动交流对自我的形成以及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重要性。自我的意识是在于他人交流和联系中发展起来的,与他人不是作为相互排斥的社会现象而存在,社会和个体不代表两个完全对立的实体,是一体两面,“你在生活中发现社会性的时候,也就是你发现个性的时候,反之亦然”。帕克则更进一步阐明了这种交流的机制是如何促成社会秩序的形成,他认为:“传播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和某种程度上,个人能够通过传播接受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是用人们之间的理性和道德秩序代替单纯心理的和本能的秩序的过程。”至帕克这,传播具有了塑造共识、社会控制的重要功能,“舆论,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意味着整合,传达一致的意识形态。交往互动观念的意义在于:将传播看成自我及人类社会形成的关键要素,正是人类的交往互动编织了自我,也编织了社会这张网。“理解现代社会的关键是理解传播革命造就人类新世界的方式”,传播的意义不只在于它承载的内容对于受者的影响和作用,更需要从人类交往互动关系出发去理解传播的本质,这样也可为理解现代社会开启一个不同的视野。
“传播是什么?”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但若只用“传播是传递”涵盖其所有意义恐怕是徒劳,亦是无益。以上三种关于传播的观念,也只不过展示了传播的有限面向,彼得斯回溯过去关于交流的思想来探讨现代交流问题的路径值得传播学研究者借鉴,我们需要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中汲取关于交流的知识材料重新开启传播的分析。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