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少数民族文学 >陕北民歌旋律和语言风格特征

陕北民歌旋律和语言风格特征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21017 浏览:9533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使陕北民歌形成了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陕北民歌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地方语言不仅突出了地方风格,又使歌曲的地方色彩得到增强,从而使陕北民歌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方式与黄土高原一样苍茫、厚重,极富历史的沧桑!
关键词:陕北民歌 语言特点 旋律特点
陕北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北起毛乌苏沙漠、南到金锁关、东起黄河、西到宁夏平原,草原、黄土高原和沙漠在这里融合。同样在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汉族也在这里相互交融、频繁来往。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唱起那《上一道道沟沟下一道道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陕北,民歌唱出了世代人们的情感,祖祖辈辈人们的生活。

一、陕北民歌的种类

陕北民歌种类众多,当地俗称“信天游”、“山曲”或“酸曲”。主要有小调、劳动号子、酒曲、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山歌、小调、酒曲最富有特色和代表性。
1.山歌
山歌在当地也被称作“信天游”,是山间田野之歌,是以抒情表意为主要功用的。因此,在陕北的北部神木、府谷一带又把它称作“山曲”。它是陕北民歌之中最具魅力的一种形式。信天游以绥德、米脂一带最有代表性,数量大、曲调多、内容广,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它是一种抒情小曲,环境空旷,又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它的曲调特点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

2.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一种伴随劳动并和劳动紧密结合的民间歌曲,它的音乐特点简明、直接,坚实有力。音乐性格粗犷豪迈,和劳动节陕北民歌旋律与语言的风格特征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奏紧相吻合。表现着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在劳动过程中它不仅起着统一劳动节奏和频率的组织作用,同时也起着调剂劳动者的精神和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
3.小调
通常是一种流传在城镇的小型民歌,亦称“里巷之曲”。小调与山歌相比较形式较为规整,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曲折、细致是小调的表现特点。“小调”这个名称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有的地方又称为“小曲”,一般是指在民间流传较广、形式较规整的短小精悍的歌唱艺术。这类民歌在陕北也非常多见。如:《掐蒜苔》、《女孩寻汉》等歌曲都属于这个范畴。

二、陕北民歌的曲调上的特点

陕北民歌曲调高亢嘹亮、婉转流利、悠长动听、气息宽广,历史悠久而颇有影响。即便是表现手法上较为细腻的小调,在陕北也和南方的小调有着明显的区别。旋律优美、表达情感简洁明快、空间感强、粗犷洒脱、富有歌唱性。唱词的表现力也自然丰富、真实朴素、热情大方,因为陕北民歌有其独特的音乐旋律,所以才那样让人倾心动听,它的旋律基本形态以五声音阶为主,所以,五声音阶作为全球性最早的文化遗产,在陕北民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般在旋律进行上具有“先扬后抑”的腔调格局。信天游的节奏较为自由,特别是它的上乐句的前半句,总要保留一个悠长的处于高音曲的尾腔,能够充分表达歌唱者的思想情感,也使旋律更为奔放、开阔。这样的节奏布局,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例如《脚夫调》是流行于陕北米脂、绥德一带的一首信天游。它是一首两句结构的歌曲,唱词上句起兴,下句点题,语言朴实干练,形象生动。音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歌曲生动地表现了被地主老财逼出门外,有家难归的赶脚人的愤慨和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旋律由对仗的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一开始连续两个四度上行的音调和甩腔,高亢奔放,是具有陕北特点的典型音调。陕北民歌旋律的节拍,是以“2”为基础的倍数节拍体系,并以此作为基本节拍系统;这是在长期与以“2”为基本结构形式的词拍相互交融,相互制约的,受词拍的重要影响而形成的,从根本上来说,陕北民歌旋律的节拍体系也是受陕北方言“单语素”、“双音步”的韵律结构所决定。例如《兰花花》这首歌曲的节奏在不同段落之间有比较鲜明的对比。第一、二段中,是表达了对兰花花的赞美,第八段是表达了“兰花花”对情哥哥的真挚爱情,因而旋律都比较抒情、优美,节奏稍慢。而其余五段则侧重于叙事的段落,节奏相对比较明快。

三、陕北民歌的语言特点

1.陕北方言在民歌中的直接运用

陕北民歌中的歌词来源于民间乡土特色的方言词语,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和幽默。在陕北空旷的黄土高原上放羊、赶脚、劳动的人随时可以扯开嗓门吼上一曲驱赶心中的寂寥。作为一首地道的陕北民歌如果去掉方言而用普通话演唱,那么音乐整体表现就会大打折扣。大量运用方言是陕北民歌的一大特色,例如“清水水玻璃隔窗子照。红口口白牙对我笑”;“鸡蛋壳壳点灯半坑坑明,烧酒盅盅淘米不嫌哥哥穷”;“先死上婆婆后死上汉,胳夹上鞋包包再寻汉”;“黄河畔上灵芝草,长得不高生得好”;“三月里的太阳红又红,为什麽赶脚人这样苦命?”“前山糜子后山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等都是直接运用地方语言,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使音乐旋律自然通畅,歌词也变得情深意长,使人回味不绝不仅听起来情真意切充满乡土特色。主要是在情感上能让人和人产生共鸣,自然联想到了陕北人民的种种生活和自然情景。

2.陕北民歌中衬词及叠字的运用

衬词的应用在我国诗歌中比较广泛,是我国民歌发展史全过程的普遍现象。衬词是与歌唱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能够渲染气氛,表现情绪,使节奏、旋律更加完美。衬词衬腔对于陕北民歌的特色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衬词衬腔既是一种声音符号也是情感符号。陕北民歌的衬词衬腔运用十分丰富,同一衬词运用在不同的曲调之中,往往能传递各不相同的情感信息。如何准确地演唱好衬词衬腔也是我们掌握原生态民歌的手段之一。衬词衬腔,就是在歌曲中,除格式规定的字数以外,为了行文和歌曲的演唱需要而增加的字。衬词作为一种音乐语言,在民族民间歌曲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有丰富的表现力。在歌曲创作中衬词运用是否准确,是否恰当,其形象性、生动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体现了民族风格、地域特色,还影响着歌曲情感的表达。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歌曲的B段是一个一个热情洋溢的快板,为了渲染气氛,使情绪表现得更加热烈,每句歌词的句读之间,加入了陕北地区特有的衬词衬腔语言:“哎咳哎咳哟”和“衣儿呀儿来吧哟”。陕北民歌的歌词特点喜欢用叠词,就是把字、词连起来,恰当的应用可增加歌曲的感染力。陕北民歌歌词中叠词运用十分普遍,如《摇三摆》“大摇大摆大路路上来,你把你的小白脸脸掉过来,哎摇三摆”陕北民歌旋律与语言的风格特征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