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思想政治网 >欲和“民所欲和聚,民所恶勿施”

欲和“民所欲和聚,民所恶勿施”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3660 浏览:865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百多年前,清将左宗棠奉命进军新疆,在各族人民支持下,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打败了占据新疆10年之久的浩罕阿古柏侵略势力,收复了新疆,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所以能戎机顺迅,边功即现,除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在新疆实行了一系列较得人心的抚民政策,从而在团结各民族群众、有效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左宗棠的抚民政策,其中心内容是“民所欲与聚,民所恶勿施”。就当时新疆的具体情形来看,不仅地理环境险恶,而且阿古柏外有英国做靠山,内有少数封建主、伊斯兰教上层分子当支柱,构成较为复杂的政治背景。阿古柏侵略者在作战中煽动、裹胁大批少数民族群众随军行动,以作屏障,使清军投鼠忌器、难以下手。另外,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新疆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使各少数民族与官府、军队之间积怨颇深,加上各级地方官吏的盘剥掳掠、民族分裂主义者的调拨离间,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民族关系十分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大军压境、剑拔弩张,稍有不慎,就可能授人以柄,给敌人可乘之机。深谙边塞民情、精于用兵之要的左宗棠,审时度势,不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民族观念所动,提出“要筹军食,必先筹民食,乃为不竭之源”(《左文襄公全集·书牍》第14卷,第6页)的以民为先的思想,并以此为中心,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抚民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1 肃整官风、体恤百姓。历史上政府官员统治地方,贪污腐化成风、敲诈勒索成癖,他们歧视少数民族,相沿成习。左宗棠为了改善民族关系,首先在思想上加强做官为民的宣传教育,强调:官无论大小,总要有爱民之心,总要以民事为急,随时随处切实体贴。要求各级官吏要善于体察民情,维护当地百姓的切身利益,搞好民族关系。规定“凡吾勇夫人众,务宜体恤百姓。概不准搬民家门片板料;不准拿民家桌椅、衣服、小菜、桶碗等项”(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52页)。对于那些不干正事、专营私利的各级官吏,则毫不姑息。如迪化(乌鲁木齐)提督成禄,是清廷委任的满族官员,骄横专扈、胡作非为,引起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极大义愤,左宗棠果敢地奏请清政府将其革职问罪。徐占彪的部队在达坂城战役中,骚扰百姓、滋生事端,徐占彪被左宗棠革职。
2 严明纪律、秋毫无犯。在行军打仗中,左宗棠反复强调部队要“秋毫无犯、居民安堵”(《左文襄公全集,书牍》第17卷,第62页),严禁滋扰当地百姓,搞好军民关系。为此,左宗棠亲自制定了军纪,其中规定“凡犯奸掳烧杀者,查明即行斩示,决无宽贷。即打牌、聚赌、抽烟、酗酒、行凶、宿娼、私出营盘、聚众盟誓、妄造谣言揭帖之类,论索民财、封掳民船、强写民货,皆当严禁”(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52页)。迪化战役结束后,左宗棠再次强调要搞好军民关系,严禁兵勇扰民,就近采写粮料,不得滥征民力民财。指出“唯严禁骚扰,军民相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第17卷,第18—49页)。
3 严禁滥杀、安抚为重。左宗棠认为民族之间只有良莠区分,没有高低之别。民族败类只占少数,故强调在行军打仗中,一定要把真正的顽固反动分子与被裹胁的少数民族群众严加区别,“只打真贼、不扰平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第17卷,第62页)。对回部“只辩良匪,以期解纷释怨,共乐升平”(《左文襄公全集·奏稿》第22卷,第4页)。再三告诫官兵将士“勿淫掠、勿残杀”,要“抚之以仁”、“矫之以宽大”,对于流离失所或被裹胁之众皆遣送回原籍,发给衣粮等救济物质,帮助他们安置生活。左宗棠认为如果全军将士果能如此,则南疆八城回民“如去虎口而投慈母之怀,不但其时易成功,即后次长治久安亦基于此”(《左文襄公全集·书牍》第17卷,第62页)。
4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左宗棠用兵主要是在维吾尔族群众聚集的南疆,故特别强调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群体意识的反映,是一个民族共同心理情感的反映,忽视和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往往会被视为对该民族的歧视和不尊重,在战乱年代更是如此。所以,左宗棠在这方面花了不少精力,收效甚大。用一位曾到过喀什噶尔的英国人的话说“到处人们欣喜地欢迎异教徒的政权(指清政府)的恢复”,“因为这个政权恢复后,就能受到保护”(《新疆历史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9页)。
5 帮助各民族人民恢复生产。由于阿古柏的封建残暴统治,加上长年战乱,导致土地荒芜,人口流失。左宗棠认为,“民有饥心抚也难”,关键还是要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为此,实行了一系列迅速恢复新疆经济的措施。如在各地设立善后局,专营人民生计问题。对于那些被裹胁的大批人口,除“尽心抚恤”“送归原部”外,还“皆给以牛种,俾各安业”(《戡定新疆记·武功记》第3卷,第7页)。对于大量无主耕地,则采取“听民自占”给以牛籽房具等,以鼓励农民积极垦荒。这些措施不仅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生计有了着落,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清军与各民族之问的相互了解,建立了比较融洽的军民关系。
6 实行军垦,减轻人民负担。左宗棠入疆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部队达五、六万之多,粮饷筹措颇为棘手。靠当地采购,无疑会进一步增加贫穷百姓的压力;从外地采购,则路途遥远、输运艰难。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左宗棠积极倡导进疆部队实行军垦,屯田自养。如进驻哈密的部队在张曜率领下,兴水利、办屯田,到开战前(1876年)已获毛粮五千一百六十余石,奇台、古城、塔城等地驻军也均获丰利,从而保证了战事的如期进行,无形中也减小了对当地的经济压力,对于缓解民族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7 严惩顽固首恶分子以平民愤。左宗棠规定:对于从逆分子中怙恶不悛、拒绝改邪归正的应坚决镇压。麻木耳曾任阿古柏的玉子巴什(哨长),在达坂城被俘后释放回籍,西征军攻克库车后,麻木耳率领党伙逃至哈密,继续助敌作乱。刘锦棠派兵攻打,麻木耳负伤逃匿,在收复叶尔羌后,麻木耳再次被俘,立即归案处死,为当地百姓除去一大祸害。
左宗棠在新疆的抚民政策在当时特殊的形势下,在争取民心、瓦解敌人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收复新疆的斗争得到了众多民众的支持。军队所到之处,各族人民“携铜酪,献牛羊”,或为向导,指点迷津;或随军作战,出生入死;或运输军物,前赴后继;或暗送情报,释然军机……出现了“暮备刍薪朝派马,一军经过万家忙”的生动场面。在清军进攻迪化途中,部队因缺水“人马渴泛”,当地百姓及时给部队提供了重要情报,使清军粉碎了敌人妄图诱使清军走大道,因水源缺乏而陷入困境的阴谋。清军包围达坂城后,城里的维吾尔居民冒着生命危险,出城向清军报告守敌企图突围的重要军事情报,使清军得以及时采取措施,全歼守敌。当清军在库尔勒因缺粮而陷入困境时,又是在当地人民的协助下,挖出了几十万斤窑藏的粮食,才渡过了难关。在古牧地“阿吉之子哈生样,孙巴达尔桌台吉,鄂斯满头目米尔图拜等十三员,率其部众指健驼一千只,解送到营”;在吐鲁番“回王迈哈默特呈请带队”;在托克逊“南路各城投诚缠回相望于道”;在拜城、阿克苏各族人民聚众占据城池,抗击逃窜之敌……清军从吐鲁番到喀什噶尔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没有一个城镇向可汗陛下的大军射过一颗。相反,很多城镇的好人们,还为可汗的大军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务”(《新疆简史》第二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7页)。
当然,左宗棠收复新疆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清军所进行的战争是反对外国侵略、收复祖国领土的正义战争。而阿古柏侵略者,在新疆建立殖民政权,涂炭生灵、鱼肉百姓、分裂祖国,故不得人心。但左宗棠如不能审时度势、因循利导推进正确的安抚民众的政策,那么,要取得战争的较快胜利也是不可能的。而新疆各民族人民也正是在左宗棠积极推行抚民政策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场战争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左宗棠在新疆的抚民政策是成功的。
(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副教授)
(本文责任编辑 卢子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