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思想政治网 >试述重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码头工人存活情况

试述重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码头工人存活情况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25373 浏览:1113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重庆有码头带来的城市之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伴随重庆近代化进程的是码头的繁荣兴盛,为码头怎么写作的工人群体逐渐壮大且社会地位日益重要。本文主要从重庆近代化的特征对码头工人生存状况的制约性出发,试图揭示重庆码头工人为代表的城市下层社会群体的动态画卷,加深对重庆底层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码头工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

一、重庆码头工人队伍的壮大

重庆是藉由发达的水陆交通成为的近代化大都会。码头作为水运的窗口,在重庆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890年,重庆因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而被迫开埠,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将重庆开放为通商口岸,川江物流人流日益繁忙,客货往来于码头更加频繁,于是在解放前的重庆城便有了9门72 码头之说。码头工人是随着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日益壮大的一个特殊职业群体,他们常年在各水陆码头担任挑抬负荷及一切人力搬运工作。
重庆码头工人的来源以破产农民、城市贫民和失业人员为主。近代四川军阀割据混战频繁,当时有“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的说法,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天灾人祸的侵扰导致农业生产极度衰败,农民极端贫困。濒临死亡的农民迫于生计进城谋生,到码头出卖苦力。“在1930年到1934年间,合川、和江北三县农民往重庆者有8640人”。当时重庆社会经济也极不稳定,众多城市贫民如小摊贩、佣工、商店雇员等随时徘徊在失业的边缘,生活来源得不到保障,当小工和做散码头,成为他们重要的谋生手段。另外,破产的手工业者也是重庆码头工人的重要来源。起初,码头工人只是商人或船家临时雇请的苦力。随着码头的兴盛,货物装卸频繁,码头工人群体日渐壮大。因为他们分散工作在各码头,装卸货物数量和工作时间不定,具有分散性与流动性等特点。因此很难确切统计码头工人人数,只有从时人的记载中进行推测。据1937年重庆市户口数据统计结果,“在码头聚居的沿江棚户区有住户27456人,其中搬运工所占比例约为55%。”按照这样的比例数据计算,码头工人人数至少有15100人。据1942年统计资料记载,“重庆码头至少需要12000名码头工人才能装卸出入货物,若加上风雨冰雪的妨碍因素,平均所需的码头工人的人数还要多加两成,约合为

1.4万多人。”可见,码头工人已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工人群体。

二、重庆码头工人生存状况考察

与重庆码头的日益繁华相比,码头工人的生存状况却日益贫困而破败。董竹君曾在她的自传中感叹道,“位于社会最底层的码头工人、搬运夫、煤矿工人、人力车夫……他们生活毫无保障,只有劳累卖命才能勉强度日。”“20世纪30年代,有人将重庆码头上‘面目污垢、衣衫褴褛、血管里似是滴血不存、荷包里确实一文莫名的穷苦同胞’与上海、南京、武汉以及世界各国码头上的贫民进行比较,认为重庆码头上的苦力是他所见到的‘最伤心惨目的形态’”。
码头工人从事沉重的劳动。他们主要靠人力肩挑背扛来装卸搬运货物,劳动强度极大。“三四百斤重的东西压在背上,压得四脚爬,抬不起头来,就这样一级级的爬上高坡。”“綦江县码头工人每次的负荷量为一百五十至两百市斤。嘉陵江峡区的运炭力夫,工作时用竹筐肩担运输,每担重量自百二十斤至百六十斤不等。”码头工人成年累月担负这样沉重的劳动,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有记载,“据统计重庆地区的渡船工人每日工作时数达12个小时,提装工人和运输工人每日工作大约为10个小时”。“1942年1月至12月间,码头工人每月的工作日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udooo.com

数平均为28.96天,几乎是没有休息时间,与人力车夫、板车夫、泥水匠、木匠等四种职业工人相比,每月工作日数的最多的”。
码头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重庆市区位于两江之间的山上,码头上岸需爬10余米高的坡坎,港区岸壁较陡,难以行走,搬运货物十分艰难。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工作的码头工人工作强度更大。他们大多从事室外工作,风吹日晒雨淋下工作是常事。“无论严冬酷暑甚或,凡遇海船到位立即派足工人按照海关限定之时间工作,不得有延误”。码头工作没有防护,工伤事故十分频繁,下雨下雪时,路滑坡陡,不少工人因此摔伤骨折。有的货物本身十分危险,工人同样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条件下扛抬。沉重的劳动、恶劣的劳动条件严重摧残着码头工人的健康。工人在受伤或致残后根本得不到相应的赔偿和保障。时人记载:“工人患病,医药等费,厂家全部负责,不存赈者,不易支薪,死亡亦无抚恤;间有家属者,领尸自葬,无家属者,则公司厂方草率安埋”。
码头工人的收入微薄,生活窘迫。“老张说,有一天被叫去挑一担米。他挑了六里上坡路,累得满头大汗。挑到的时候人家只给他拿一元钱。他再三要求多给一点,那人大眼睛一瞪:‘不要就滚!’后来没有办法,只有滚,一元钱也没要。”码头工人的工作艰辛,但是收入非常不固定,一旦遇到淡季,就难以维持基本生存。“还有最可怕的大问题,就是生病,去年四十多个人中病死七八个。因为这样的工作最容易生病,大太阳晒,雨淋蚊虫臭虫咬工作时出一身大汗,吃两杯冷糖水,倒在底下防空洞门口就睡着了,里面冷风吹出来,当时觉得很安逸的,可以最容易生霍乱病、痢症。”1945 年6 月29 日的《新华日报》上写到:“重庆城区流行霍乱,在临江门丁字口码头300多名搬运工人,就有100多人死亡。”这惨不忍睹的数字正是码头工人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码头工人生存状况原因分析

由于重庆近代化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码头工人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政治上毫无权力,经济上待遇低下,劳动环境恶劣,安全毫无保障,生活极其痛苦。他们的生存状况与当时重庆的社会状况有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战乱频繁,自然灾害严重,政府弱小,码头行帮林立,他们处在穷苦的环境中。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做为陪都,战乱连年,社会动荡,以码头工人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困苦,难以谋生。加之自然灾害频发,“1936年,四川发生大旱灾,粮食歉收,致使粮价飞涨,重庆街头接连发生‘路毙’,而‘每日路毙贫民,十之,均属苦力’。”码头工人的生活之困苦,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政府的重视,当局对码头工人等苦力群众进行资助与救济,但是码头工人仍处于困境中。如抗日战争时期,政府修建贫民村,没有考虑到工人就近工作的便利,因此绝大多数码头工人不愿意离开码头的棚户而搬入贫民村。民国时期,重庆各码头诸帮林立,各帮垄断码头,盘剥码头工人,成为霸据一帮的封建把头。码头上各帮均由袍哥中的“大爷”掌握着,而包括码头工人在内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干人”们不加入该组织便无法找到工作,码头工人要入袍哥,一要人介绍,二要花钱,加入之后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为“大爷”们无偿提供怎么写作,随时听命于被召唤。码头工人处在袍哥等帮会的封建把持控制下,生活在社会底层,从事苦力劳动,赚取微薄收入,工作环境恶劣,生活苦难,码头工人的生存状况构成了城市问题,是近代重庆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痼疾。
参考文献
黄炎培:《蜀道》,上海:开明书店,193

6.年,第4页。

吕平登《四川农村经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65页。
[3]四川省政府秘书处:《1937年重庆市户口统计表》,《四川统计月刊》,1938年,第1版,第6页。
[4]黄宝勤:《重庆市之棚户问题》,《新重庆》,1947年第3版,第33-36页。
[5]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董竹君自传》三联书店,1997年,第17页。
[6]袁昌英:《我在四川所见到的奇迹》,《宇宙风》,1938年,第71期,第252-254页。
[7]蒋泽民:《记码头工人的生活》,《新华日报》,1944年5月19日,第4版。
[8]贺伯辛:《八省旅行见闻录》,重庆:开明书店,1935年,第15页。
[9]实业部中国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鉴第一编(下)》,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90年。
[10]社会部统计处:《重庆市职业工人工作时间表》,《社会调查与统计》,1943年第3版,第75-79页。
[11]舒新城:《蜀游心影》.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版,第41页。。
[12]袁昌英:《我在四川所见到的奇迹》, 《宇宙风》,1938年,第71期,第252-254页。
[13]蒋泽民:《记码头工人的生活》,《新华日报》,1944年5月19日,第4版。
[14]《重庆的码头工人》,《新华日报》,1946年11月11日,第3版。
[15]沈卫志:《解放前四川疫情》,四川文史资料集萃:第六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00页。
[16]黄炎培:《蜀道》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198页。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