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思想政治网 >有关于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

有关于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2-25 点赞:33862 浏览:1575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课的传统教学是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甚至以教代学。加上考试形式大多以死记硬背为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要转变这种让学生政治敏锐性、政治思维创新意识“窒息”的教学策略,必须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笔者就如何组织有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做一些探讨。

1 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情景体验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学生从“我教你学”的课堂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模式,给学生以尽量多的体验机会。比如,结合传统的有教育作用的寓言故事、道德故事、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学生中存在的理由、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困惑等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提出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感受,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在《两代人的对话》这一课中,我们可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原文中说:“初中生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他8点前回家。小冰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于是我们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冰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冰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冰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学生们畅所欲言,这种体验、讨论、争辩的过程,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使学生掌握了与他人沟通的策略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充分地发挥出来。

2 注重学科渗透,开发探究性学习

万物都是有联系的,各学科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摒弃过去过于强调本科教学的做法,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开展纵横驰骋的联系,把政治科目与其他科目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惊异中求取知识,达到教育的目的。自古“政史不分家,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政治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的了解认识而触发对所学知识的领悟,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历史事实、数字对比等资料: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已达第二位;中国在建国后短短30年的时间里走完英国100年的路程等事实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一个强大、富裕的中国正在崛起,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观点的理解。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在教学中,可把政治教学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政治教学中迁移有关的语文科知识,从而理解政治理论观点。比如在教学财产继承理由时,我把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引进课堂,告诉学生于勒的兄嫂对于勒反复无常的态度起因在于勒占用其兄嫂的遗产,然后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理由“已经出嫁的女儿能否继承父母的遗产”,让学生们讨论回答。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事实表明,这样把政治与语文结合起来教学,既有利于政治理论观点的理解,又使教学生动有趣,既拓宽了教学的知识性,又增强了教学科目的联系性。

3 精心设计导语,引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引趣教学就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如用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可在新课的开头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理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也可变通教材中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引导学生关注时怎么发表展的新动向,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利用课内课外两种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创新空间,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因此,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效率就会自然而然提高。

4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会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策略指导和自觉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学习策略,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学会”为“会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学生记录的过程,也是深思的过程,记忆的过程;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把过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导学方式”。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发现理由,设计理由,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局,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推动“学”的关键。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三先三后”的学习习惯。一是要求学生先预习,后听课。预习时要求“三出来”:即重点内容标出来,重要论点划出来,不懂的理由提出来。找出的理由,写小条夹在书里,然后带着理由听课,目的是加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要求学生先复习,后做作业。做作业前,要看一遍书,想一遍书,写一遍要点,要眼到、心到、手到。三是要求学生先深思,后提问,养成勤于深思、善于深思、乐于深思的习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先生指出:一个成功的人最可怕的是“习惯”二字。“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学习也如此。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编织成网,把知识“并联”在一起,互为因果、顺理成章地“串联”起来,抓住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这样,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海里也可以融会贯通、了如指掌了。让学生编织知识网,及时查漏补缺,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策略,完成学习过程中“由厚变薄”的飞跃。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